【Venice 2011】《人山人海》: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

%title插图%num

搭着“惊喜片”顺风车进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第四部华语电影《人山人海》,可能会是本届电影节最命运多舛的影片。提前一周剧组才接到通知,手忙脚乱赶到水城,媒体场却因技术问题取消,发布会也顺而延迟。晚上的首映,影厅照明设备突然燃烧,观众惊慌疏散,待到故障排除已经耽搁了半个多小时。这是一段跌宕起伏,远比影片精彩的插曲。

《人山人海》的灵感来自一个轰动一时的真实新闻事件,故事主人公为了给被杀的弟弟报仇,用一年零四十八天从南追到北,终将凶手捉拿归案。故事本身很有戏剧张力,但导演蔡尚君用看似写实,实为表现主义的手法,刻意忽略动因、逻辑关系、冲突障碍等有戏剧表现性的内容,选择了以追凶为线索,将众生百态不规则呈现出来。

电影前半部分情节拖沓、节奏迟缓,大量白描式的场景代替本该有的信息量,成了堆砌情绪和氛围的陪衬。顺着这条追凶的线,中国的警察、贫苦人民生活现状、婚姻问题等等被揪扯出来,却又点到为止,有的甚至没头没尾。直到老铁(陈建斌饰演)追着凶手进入陕西黑煤窑之后的段落,影片才渐入佳境,有了些黑色电影的锋芒和看头。但是这个铺垫实在太长了,虽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也经常干这种事儿,但显然《人山人海》由于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庞杂,没有那份心无旁骛的泰然。

用“杀人抢车”残暴开头,“炸矿陪葬”极端结尾,影片显然要表达对“暴力”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在国内影片中尚属少见。导演不加干预冷静还原的方式值得肯定,影片开头“凶手”(吴秀波饰演)杀人过程冷静残忍,对生命麻木不仁,杀人动机不可理喻……越黑暗,导演越是用克制的镜头呈现,摄影机的视角冰冷麻木,永远只充当一个冷漠的看客,这才是当暴力发生时让我们心灰意冷和绝望的原因。一个多小时用这样的镜头做积累,老铁最后以暴制暴、对抗麻木的极端行为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单这一条线,处理上是十分优秀的。

冷静克制虽好,但也要运用娴熟。过长的长镜头和空镜,表现出导演稍欠底气的不自信,手持镜头和固定长镜头结合有些生硬,显得视听风格不够统一。影片面面俱到想太多也是败笔之一:小陶虹扮演的老铁情人出现没理由又没有必要,牵扯出女人孩子支线无非是要丰满人物形象,但分支太多必然会弱化主线力量,导演必须要在之间做出选择并相信观众的智慧,没必要事无巨细交待。

最后“矿井”部分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段落,导演并没有把“黑煤窑”当作一个话题来使用,而是将这里的光影、空间、工人的麻木状态、矿井的象征寓意充分利用起来。因为人们对煤窑的了解,并没有多用一字一句去强加解释(水房洗澡两场戏除外),用简单直接的电影语言交待了整个过程。且这一部分的情感力量也是最触动人心的,在工头对工人施暴时,周围人冷漠的、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幸灾乐祸的脸才最暴力最残忍,如同“血馒头”里的看客,比刽子手更让人心寒。

网易娱乐专稿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