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人》的二三事

 

%title插图%num
 

导演 / 制片 / 副导演 / 编剧
卡罗尔·里德
1906-12-30 至 1976-04-25
作品:第三人 / 雾都孤儿 / 堕落的偶像 / 虎胆忠魂

·“回望《第三人》,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事实上,如果没有《公民凯恩》(1941)、《陌生人》(1946)、《上海小姐》(1947)这些奥逊·威尔斯在四零年代执导的,先于这部电影之前的电影,是不可能会有这部电影的。我认为,卡罗尔·里德明显有受到奥逊·威尔斯的影响。”——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这部电影是属于卡罗尔·里德的。”——奥逊·威尔斯

·“这是一部充满电影性的电影。它拥有早期希区柯克电影的傲慢、精巧和曲折;微妙的细节、饱满的角色;甚至,影片的气氛营造也成为了故事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荒诞与邪魅被巧妙地混杂在了一起。”——《Time》

·“在我所有看过的电影里面,《第三人》是最能够完全体现进入电影世界之浪漫的电影。”——Roger Ebert

·“意大利在博尔吉亚家族的30年统治下,经历了战争、恐怖、谋杀和流血,但是却产生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人们相互友爱,因此享受了500年的民主和平。但是,却产生了什么?布谷鸟钟而已。再见,Holly。”——Harry Lime(剧中人物)

漫谈《第三人》

%title插图%num
 

卡罗尔·里德与奥逊·威尔斯

影片的外景一共拍摄了五周时间,内景拍了七周。在维也纳拍摄外景的时候,剧组的工作时间表是,20点至5点;10点至16点;夜景戏和白天戏轮流开拍。卡罗尔·里德答应奥逊·威尔斯,拍维也纳外景戏的戏份你只需要任意一周来二天;拍内景戏的话七周时间你也只需要来一周。

影片编剧格雷厄姆·格林的格林家族真可谓是在英国间谍史里泡大的。1930年代,格林的大哥哥Herbert是一位效力于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多面情报人员。1950年代中期,格林的小哥哥Hugh与格林联合编写了一本名叫《间谍枕边书》The Spy’s Bedside Book的书。1930年代晚期,格林的姐姐Elizabeth加入MI6,并在1941年吸收格林进入BSS(British Secret Service)。与此同时,格林还与英国传奇间谍大师Harold “Kim” Philby关系较好。Philby的昵称Kim,后来还化身成为了Rudyard Kipling小说《Kim》的主角登场。小说描述了,在1934年奥地利内战期间,他是如何通过维也纳的下水道系统“走私”同志越过捷克边境。

制作《第三人》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名叫Peter Smolka。这位奥地利共产党员也与Philby走得很近。格林的剧本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根据Smolka提供的原始素材来撰写的,为此,伦敦影业还支付给了他210英镑。但是,他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官方演职员名单上。维也纳的下水道系统、黑市交易、逃跑路线、医疗用品市场,这些东西都是Smolka提供给格林的。Philby的真实名字是Harold。电影中,奥逊·威尔斯所饰角色的名字Harry Lime明显是其派生物。1940年至1944年,Philby和Smolka的KGB档案管理员Anatoly Gorsky,代号为HENRY。而且,Smolka曾经在情报机构用过假名——Harry Peter。在这部影片之中,Harry和Holly好像形成了一对镜像关系。

有一个有趣的场景——摩天轮。Holly和Harry反复地在这个狭小的密闭空间之中,来回走位。他们就好像两头在互相嗅闻、互相抢夺底盘的成年狮子。同时,游乐场将他们的成人身份做出了降格处理,他们又好像两个在玩着游戏的大男孩。后来,希区柯克电影《火车怪客》也在游乐场做出了一场双雄斗的决斗戏。只是,摩天轮改成了旋转木马。说到希区柯克,在影片原始剧本里,Holly这个角色不仅被鸟咬(拍出来)、猫不睬他(拍出来,象征了Anna的爱情只是属于Harry),还被狗吠(没拍出来)。我们知道,早期希区柯克电影(20年代中晚期),反复有用到通过动物对凶手的攻击,暗示这个角色就是凶手。放在这部电影里,Holly与诸多动物关系的不和谐,不断地在强化他的局外人身份。

制片人David O. Selznick曾经想要邀请Noel Coward来扮演Harry,是卡罗尔·里德坚持一定要求奥逊·威尔斯出演这个角色。里德还曾经想过要让James Stewart或者Cary Grant来扮演Holly。最终,Joseph Cotton获得了这个角色。Selznick还曾想要让整部电影都在Shepperton Studios拍摄,也是里德坚决要求这部电影必须是一部带有纪录片风格的现实主义电影,必须去维也纳实地取景。里德在这部电影里并置了表现主义风格的明暗对照法(剧组花费大量资金在维也纳的街道大量洒水,制造反光效果),对照出善良与邪恶、希望与绝望、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对抗。这位制片人还曾建议过影片最终要以大团圆结局收场,也被里德否认。

早在1947年,亚历山大·柯达就想要拍摄一部战后电影。他在看了里德的《虎胆忠魂》(影片扫描了战后英国社会的众生相。罗曼·波兰斯基高度评价这部电影,“我仍然认为,这部电影是我所有看过的电影里面最棒的一部。是这部电影促进我将电影作为我的职业,而非其他因素。我总是梦想着我可以拍出类似于这部电影风格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我必须说,我做的那些电影潜移默化地延续了这部电影的创意。”)之后,大为欣赏。他将里德挖到自己的工作室之后,却并没有马上开拍战后电影,而是磨合队伍。他将自己的御用摄影师Georges Perinal和场景设计师Vincent Korda以及格雷厄姆·格林介绍给了里德,几位合作拍摄了《堕落的偶像》。但是,正是那位未出现在这部影片演职员表上的外景摄影师维基·库伯的布光(罗伯特·卡斯柯的好朋友),真正使得里德心动再拍一部战后电影。有趣的是,里德并未启用他作为《第三人》的摄影师,而是重新与其合作了《虎胆忠魂》的摄影师罗伯特·卡斯柯合作。维基·库珀被邀请作为这部影片的第二组摄影,遭到了他的拒绝。

整部影片的倾斜镜头将近有一半。卡罗尔·里德之所以会用到倾斜镜头,纯属一次意外。用他自己的话讲,“有一场戏,有人站在一个坐着的人身后,我不想切掉站着的那个人的头,于是我用到了倾斜镜头。”放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的倾斜镜头喷薄出了这个世界的腐败堕落,它是不平稳的,不安全的,不可靠的。人物的站位和走动也因为倾斜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对于这一系列事件的无力和软弱。他们随着镜头的倾斜、随着故事的前进,摇摇摆摆。

在戏剧冲突上,影片树立起了多重理性与感性的对抗组合。他们分别是,理性科学对抗感性友情;理性人道主义对抗感性私密爱情;理性犯罪对抗感性游戏;理性男性世界对抗感性女性世界;感性旧欧洲对抗理性新欧洲,等等。

由于审查的原因也好,由于剧本的故意设置也罢,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些因Harry犯罪而死去的孩子(想像暴力),而是亲眼看到了他将警长的好朋友,一个正直的、风趣的军人当场打死。随后,警长回敬了Harry一枪。再之后,我们也没有看到Holly对Harry射击的镜头,我们只是听到一声枪响和一个影子。整部影片出现有三对具有同志倾向的男男搭配。他们分别是,警长与他的得力助手;Harry的两位帮凶;以及Harry与Holly。

Holly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来到这个“案发现场”。他在不断地被当地人“看”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他也在努力地去“看”当地人或者那个车祸事件。可惜,他的看永远都是片面的,都是天真的自以为是。影片开场,他看Anna的三个镜头,看到的都是Anna的侧脸。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尤其需要各种人物的视线。误会、真相、猜忌、背叛,全部隐匿在这些人物视线之中。譬如:在影片叙事结构的转折点上(发展部分过渡到复杂行动部分),出现过一个Holly的主观镜头,他在看Anna的护照和Harry的档案,他在做出决定。这里,这个主观镜头一下子也将观众植入到了Holly的大脑之中,观众好像在与他一起,做出抉择。

既然说到了结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部影片其实是个重复结构。重复场景、重复情节、重复对白,甚至重复身份。在这样的重复结构之后,里德利用到了影片开场的三个俯拍镜头,做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套层关系。第一个俯拍镜头来自Holly,他在看那个犯罪现场,他在试图弄清事情的真相。第二个俯拍镜头来自警长,镜头内正好有Holly的入画,显然警长的“视界”要高于Holly。第三个俯拍镜头就是来自观众的客观视点,观众看到了几个犯罪份子在桥上聚会。有意思的是,这个桥在当时正是链接维也纳不同管辖区的地缘政治上的边境线。其实,如果里德把镜头再抬高那么一点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桥对面的,正在站岗的苏联士兵。

整部影片都是由一种名叫齐特琴(Zither)的乐器作为电影配乐。这个乐器是里德来到维也纳之后,去到一个酒吧偶然听到的。于是,他对这个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曲子的演奏者Anton Karas特别抱着他的齐特琴来到里德的旅馆房间为他Solo演奏了一把。里德听了之后,大为吃惊,问他,“这个比我在酒吧听到的还要棒,你为什么当时不演奏这个。”Anton无奈地说道,“你知道,无论我演奏什么,酒吧里的那帮家伙永远只会把它们当做他们说话、打架、谈生意的背景声。”齐特琴类似于我囯的古筝,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欧洲乐器。齐特琴本身的文化背景和音乐魅力,加之这个百废待兴的维也纳,音乐与影像故事在赛璐珞里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title插图%num
 

整部影片都是由一种名叫齐特琴(Zither)的乐器作为电影配乐。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影片开场的画外音旁边都是里德配音的。这里,他通过火车将纪录片画面切入到剧情片画面。

%title插图%num
 

在欧洲,人们是忌讳从梯子下走过的。这个细节动作,暗示了Holly对于这个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同时,巨大雕像与人物造型形成了某种配比效应。整部电影,里德大量地利用了实景雕塑,使这些雕像与情节与人物互动起来。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Holly初见Anna的三个镜头,都是Anna的侧脸。

%title插图%num
 

Holly视点的俯拍镜头。三个人物,走出一个平面三角形。

%title插图%num
 

警察在上面,Holly和Anna在地上,Harry在地下。

%title插图%num
 

被围困在男人世界的Anna。

%title插图%num
 

剧本里,这只狗会对Holly大叫不止。这里,它只是看着他。

%title插图%num
 

警长视点的俯拍镜头。

%title插图%num
 

镜头再抬高一点点就可以看到对岸的正在站岗的苏联士兵。

%title插图%num
 

观众视点的俯拍镜头。

 
 

有指涉《堕落的偶像》趣味的一组镜头。儿童以为自己看到了杀人犯。

%title插图%num
 

被鸟咬。

%title插图%num
 

Anna的睡衣上写着HL。后来,Harry又在玻璃上写Anna的名字。

%title插图%num
 

里德是通过沙丁鱼酱来控制片中的几只猫咪的。它们分别是,棚里有一只、街道上有一只、威尔斯鞋边有一只。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Anna走入阴影换装。Anna与阴影(Harry反复地出现在阴影里,包括他本身的身份也是见不得光的)的关系,可见一斑。

%title插图%num
 

一对。

%title插图%num
 

一对。

%title插图%num
 

Harry视点的俯拍镜头。

%title插图%num
 

里德纯粹地使用光影音效果,制造火车出站的效果。

%title插图%num
 

想像暴力。

%title插图%num
 

巨大的影子再次与前景的雕像形成呼应。卖气球的老者,似乎在呼应《M》。

%title插图%num
 

一对。

%title插图%num
 

Harry高高地站在这片城市的废墟之上,好像一个王者。

%title插图%num
 

呼应之前那个镜头,高角度的仰拍变成了一个极低机位的平视镜头。Harry从一个城市王者变成一个城市逃亡者。出现在这里的手指是导演里德的手指。

%title插图%num
 

左右两旁的树顶上有工人在散落叶,制造出一种凄冷感。Anna拒绝接受Holly,她的爱情只能属于Harry。镜头四平八稳了下来,女性角色走出故事世界,迎来未来,男性角色则滞留在了原地。

【编辑:毛头jerry】

仁直

本名王强冬,曾供职于《看电影》、《影响》杂志,其后出任《世界电影画刊》杂志主编,同时在《东方早报》等报刊发表大量影评文章,创立电影沙龙推广电影艺术,并与2010年、2011年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