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邮件访谈

1 能先介绍一下您的背景吗?看到您在丹麦,想先了解一下。
我是一个普通的影迷。中文系毕业,之后做了几年语文老师,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僵化的应试教育不忍误人子弟而弃文从商。之后基本上是以职业经理人为业。2005年去了丹麦,2012年又被一家跨国企业派回中国做回经理人的本行。

从小至今,电影始终是我书籍之外的精神食粮;而做了职业经理人后,由于时间和心情的关系,电影也逐渐取代了书籍成为我最好的消遣活动。如果说从影迷到迷影有个转折点的话,那应该是出国前某个夏天午后看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舞台式的布景,戏剧分段式的构造,深剖人性善恶的剧情,让我从此对这位导演,以及电影产生了莫名其妙的迷恋。我才了解到一部电影可以完全采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却能让人感受深刻的哲学思考。

多年后的因缘巧合最终让我来到了《狗镇》导演的故乡,这确实符合人生一个有趣的缘分之说。2006年初到丹麦的时候,因为较为清闲,同时学习丹麦语的需要,我看了很多丹麦电影,也因此萌发了向国内影迷推荐丹麦电影的冲动,于是开始在当年的互联影库(也就是现在的时光网)写博客,写些推荐丹麦电影的文章。也就是那个时候,认识了后来一起参与moviegoer,继而一起创办中文电影百科迷影网的magasa,大旗虎皮, 木卫二,卫西谛等一干好友。

2 当时创建迷影网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呢?
说起来很有趣,迷影网www.cinephilia.net是一次反对国内封网的产物。2009年末的时候,因为国内域名备案的关系,我们一起创办的中文电影百科(www.cinepedia.cn)遭到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强制性关闭。因为这个主域名的被封,所有挂靠在这个主域名上的好友个人博客包括moviegoer也全部无法登陆。当时身在丹麦的我就想到,如果我在丹麦申请一个服务器的话,就不会受到如此待遇。我也希望好友们费尽心血的电影文章有个可以寄身的安全之地。于是,我就有了申请新域名,建立一个新网站的念头。幸运的是,我用www.cinephilia.net登记成功申请了域名。Cinephilia来自于苏珊•桑塔格文中的“迷影”含义,而net很显然也很符合我们这个小团队的含义,这本就是一个源自“迷影精神”而聚集起来的网络,当时我们就是很普通的一群网友,分布在五湖四海,素未谋面却因为对于电影的迷恋而成为了至交。2010年1月1日,迷影网www.cinephilia.net正式上线。

3 听说这次也是有影评人被邀请参加戛纳的影评人单元了?
是的,这次代表迷影网www.cinephilia.net参加戛纳担任评委的是网站主要作者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为知名的影评人和草根影史学家magasa。这次他的顺利成行颇有波折也很有代表性意义。其实从2012年的柏林电影节开始,迷影网就有自己的媒体代表出席了包括柏林,戛纳,威尼斯等三大电影节。但是,能够代表民间影评人,代表这个独立的电影网站参加戛纳这个电影盛典,相信不管是对magasa本人,还是迷影网,还是中国的迷影分子,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记上一笔的大事

4 我觉得迷影网上的这一批影评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国际化,精通多国语言的都有,有人说也是受到了在国际影评圈的认可,是这样吗?
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是的。纵观参与网站的作者和管理者们,已经围绕在网站而聚集起来的迷影者们,确实是涵盖了五湖四海。除了英语,法语等大语种,还有韩语,日语,德语 ,西班牙语,当然还有丹麦语和瑞典语。在国际媒体上,其实从2012年就有好几个媒体报道过迷影网www.cinephilia.net,包括留美的电影学者黄小邪就曾经在接受《芝加哥太阳报》采访时提及迷影网,而美国的独立电影推广者Kevin Lee也曾经专门就迷影网写文章进行推荐;而我本人,当时也曾经接受过巴西最大日报关于迷影网存在的访谈。至于cinephilia之后被三大电影节接受为独立媒体资格,也从某一方面证实了这个小网站被电影节或者国际影评界的认可。你也可以从迷影网做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评分中看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影评人欣然受邀参与这个中文网站举办的活动。

5 您个人的理解,在电影业,影评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影评人在电影业中扮演的角色应该类似于柏拉图关于诗人的定义:影评人是链接电影这个影像世界的纽带。当然,为了承担起这个角色,影评人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观影素养和电影专业知识,但是不管如何,影评始终是一个较为个人化的体验。不管是如何一种态度,褒贬与否,关键是在于言之有物。只要你的论点充分,经得起推敲,那么一个真正的影评人就应该敢于说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真实看法,而且坚决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我觉得这是最为可贵的影评人的素质所在。

迷影网之所以在饱受诟病和责骂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小圈子内对于国内院线的评分,也是基于这个原则。这个评分首先是基于独立,也就是说,我相信他们都不是月入六万的红包影评人,他们每个人每年自费数千元看惨不忍睹的院线片,坚持着打分,是因为他们都是希望能够真实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每人的观点迥异,但正是它的独立和真实,才让这个评分在当今水军包围的畸形电影营销中显得难能可贵。

6 因为影评的门槛被认为是相对比较低,所以现在写影评的人似乎特别多,大量的看片子的人也很多,您怎么看中国目前的迷影文化?
记得很早就有人说过,是中国的盗版文化培育了今天的一代影迷,而正是这个盗版文化,孕育出了当代的迷影文化。很多人觉得影评的门槛很低,随便写点啥都可以称之为影评人,但是我始终不认可这种说法。一篇影评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有理有据,需要新颖观点,不是几句个人观感就可以代替的。这点我很赞同或者很感谢大旗虎皮之前写的一些如何写影评的文章,他介绍过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在看完电影节的首映后写出一篇能拿得出手的现场评论文章。

我个人曾经作为影评人代表国内媒体参加过几次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现场的一部可能不足两小时的电影,写出来的一千多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每个导演的这部作品,我基本上在去电影节之前抽出时间将他或她之前所有的电影全部看一遍,也会尽量阅读和参考之前的电影评论,争取能够对这个导演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识,至于看电影时在黑暗中针对电影的一些细节做笔记,及时梳理那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功课。而且动手写作之前,困难的是梳理自己的观点,你要找出自己能信服的观点,才能落笔成文,成为其他读者理解电影的一个视角。我不敢保证我电影节的每篇现场评论都能做到这点,但是我可以毫不惭愧得说,我尽力了。或许是个人水平有限,但至少是在尽力表达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

国内的迷影文化其实是很好的一种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如果疏导得当,或许会在若干年后会为中国培养出一些留存电影史的电影作者和电影评论家。但是,作为中国当今社会的一个镜面,急功近利的浮躁也同样在侵蚀和腐化这个圈子。水军泛滥,红包收买,下三滥的营销手段现在和影评人都挂上钩了。甚至影评人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我相信,越是如此,迷影网cinephilia越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我们不期望靠一己之力拨乱反正力挽狂澜,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向观众说明,有这么一块地方,他们用自己的钱看电影,他们能够告诉观众这是如何的一部电影,是出于对电影的真心热爱。

因为好多朋友对于国产电影的低评分,迷影网的院线评分曾经被人骂为“仇恨国产片”的一帮人,但是殊不知正是这帮人,才是对国产电影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壮之情来打分。靠着红包营销捧红国产电影,从长远来说是对国产电影的伤害。可惜,少有国内电影人能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保持冷静。这里我尤其感谢可敬的谢飞导演,当今年他发邮件给我询问如何在迷影网找到去年院线评分的结果时,我才明白,他一直以来在默默的关注我们。他的这份邮件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坚持的力量。曾经有过的踌躇自然烟消云散,我们还会坚持下去,而且会争取做得更好。

7 您觉得现在民间的这一批通过网络凑在一起的影评人,和学院派的有什么差别吗?
我相信是有区别的,至少它让之前高屋建瓴阳春白雪般的电影分析显得下里巴人了一些。不是因为门槛低了,而是因为角度不同了。其实在迷影网团队里面,也有部分来自学院派的迷影者,大旗虎皮、奇爱博士、吴觉人等等都是出身正规的影视教育,包括经常参与网站的张献民和石川(网名前海一支剑)两位老师,但是他们愿意接纳和对话这批来自民间的有着独特视角的迷影者们,和某些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甚至不屑讨论的学院派导师们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事实上,正是他们两位老师影响了很多迷影者们继续积极得参与到这场自发兴起的迷影文化活动中。

当然,从学识储备和理论系统上,民间的迷影者们始终是无法取代学院派的,但是我相信这群充满乡土气息的迷影者们会凭借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之情,最终在迷影文化史上能够留下自己或多或少值得书写的一笔。

8 现在迷影网的点击量大概有多少呢?从创立到现在您觉得变化最大?
记得这个问题好几个VE都问过我,我想说的是,和那些娱乐网站比较起来,迷影网的点击率肯定不算高,但是从2010年的18万,到2011年的60多万,再到2012年的200多万,它始终在慢慢得增加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很快要突破去年的点击率了,可见它越来越引起了影迷朋友们的关注。

至于创立至今我个人觉得变化最大的是,迷影网有望成为华语最好的电影网站,这是我的目标,也是一个愿景。我举个简单的例子,2010这一年,迷影网是一个通过我个人维护的网站,但是到2011年,它成为一个由来自分布于美国、英国、法国、香港和大陆十几位志愿者辛苦幕后维护的网站,到2013年4,当迷影网在微博上发出招募新的管理员的时候,竟然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多达300人报名,可见它越来越深得影迷们的拥护和喜爱。也就是说,经历了这么短短的三年时间,它从一个由个人维护的群博网站,变成由作者,管理员和影迷们积极参与的受到世界瞩目的电影新媒体网站,这是我感受最大的,也是我想在这里向无私奉献的管理员们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无偿的作者们致以敬意的原因。

9 在迷影网上发表评论的影评人遍布世界各地,是有电影学术背景的和半路出家的影评人各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目前这个比例应该是一半一半吧。经过筛选即将登台亮相的众多新作者多有学术背景,不过迷影网今年会有一个活动,届时将会有来自民间的更多半路出家的影评人在迷影网上登台亮相。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得去维护这个平衡,因为这个网站吸纳作者并没有看他或她的背景,我们挑选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是一个真正的迷影者。这里的“真正”含义带有更为浓厚的纯粹的意味。它意味着你需要坚持,不是说“不以己悲”,但是必须“不以物喜”(两个成语非本意,个人自己理解了)。

10 每年都在做年度十佳,好影片推荐,除了是作为一个圈内的资源分享,会不会也希望能做一个权威性的类似奖项的东西出来?
其实这是我们迷影网内部也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不过它需要水到渠成,而不是拔苗助长,所以我们希望慢慢得将这个奖项坚持下去,或许在某一天等确立了这个奖项能够产生一点微博影响力的时候,或许能够给华语电影更多的好建言的时候。

11 书有《木乃伊防腐指南》,也有网上的音频影评,迷影网也有了微信平台,似乎相比过去仅仅是发帖子,发展非常快。您怎么看这些进步,除了多媒体发展的背景,还有别的重要因素吗?
不可否认,迷影网cinephilia具有今天的宣传声势,不断推层出新的多媒体宣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2010年建立这个网站开始,我一直在使用Google的访问分析,访问量来源最多有这么一个变化的趋势:2010年来源最多的是豆瓣,因为那时候我将RSS挂靠在豆瓣上了;2012年初开始微博很快取代豆瓣,之后网站自己的访问者又成了最大的来源。而随着智能手机浏览的便利,我相信今后手机也会成为迷影网越来越重要的访问来源。

12 最后还是想问问您怎么看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因为从去年到今年除了好几个高票房,大家都说大导演时代过去了,但也有很多的质疑,认为是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和疯狂宣传的结果,您觉得呢?
对于我这个电影产业的局外人或者外行人来说,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度,而且相信也会很不专业。但是我还是愿意借机谈下我个人对这个“黄金”产业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个很为笼统的说法,这个发展指哪方面?是指它的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按照这个分析,那么自然有着一分为二的回答。从商业价值来说,中国电影是在发展,这个市场的掘金能力已经让好莱坞大片甘于低头,炮制出“特供片”以供国内观众乐在其中,造成的娱民自大也因此无限膨胀;那么这样的发展是否有利中国电影的发展,我觉得言之过早。因为从经济利益上来看,投资得到回报自然会促进对电影更多的投入,更多的经济投入自然会有希望产生更多的电影,照概率而言,那么电影从业者们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中自然有机会创造出好电影。但是同时需要分析这样的推动力量来自何方。如果是就商言商的投资者,这种发展趋势是有害的,它造就的票房神话终究会是一种泡沫,而因此完成的电影也纯粹成了精神鸦片,这些电影或许能够在当今娱(愚)乐大众,但是在影史上回顾它们的位置时,那终究是一堆垃圾。

另外,中国电影的发展还需要标明哪种发展?是创作环境更自由了?还是电影的观影更为健康有序了?比如分级制度这些已经早该确定的事情。所以,综合了这么多个问题。如果说只要票房高了,就说中国电影在发展,未免太片面化,也未免太表面化了。

至于所谓的大导演时代结束了,我始终没有认同这个观点。中国真有存在的所谓大导演吗?一个真正的“大”导演是需要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来拍摄电影,是需要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对待电影,但是,目前为止,当代的中国导演有谁衬得上“大导演”这个称号。砸钱拍高票房电影的导演不是大导演,充其量只是个贵导演。

至于中国电影的高票房,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是如何热起来的,又是如何不断的创造奇迹的。我相信,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它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的特殊产物。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