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奥色治郡》:飚戏过瘾 电影乏力

augest_text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八月:奥色治郡》可以说是为了印证托尔斯泰这句名言而生:当一个突发事件让多年不见的大家庭重新聚拢时,那些为时间与空间阻碍的秘密,以及彼此之间的摩擦,都集中爆发了出来。戏剧冲突如此密集,难怪原舞台剧会如此火爆。

电影版故事基本上忠实于舞台剧本,稍有不同的是,出于电影化叙事的要求,本片将大女儿的角色摆到了台前,全片基本上以她的视角来带领观众领略这场家庭风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将对应于舞台剧中的各幕戏串起来;不过,这也对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单从成为本片主心骨的角度来说,扮演大女儿芭芭拉的茱莉亚-罗伯兹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贡献了她近十年来最好的表演。尤其是在那些与梅丽尔-斯特里普飚戏的场景里,罗伯兹表现出足以分庭抗礼的气场。在把握人物内心上,罗伯兹也将火候拿捏得很准,强横与脆弱兼而有之,让人在理解她的同时也心生同情。

然而,与一些评论意见不同的是,我个人觉得罗伯兹在片中这种很符合“正剧”要求的方法派表演,恰恰凸显了导演在处理这个题材时比较失衡的一面;以至于她的表演越真实可信,对影片整体效果的拉扯与撕裂也越大。

归根结底,无论是原舞台剧,还是故事各元素的设定,都是偏黑色喜剧的。不是说这样的素材不可以作正剧改编,而是说改编时能否调和得当,最终会影响电影的整体观感。目前的效果,让我感觉黑色喜剧部分和深沉微妙的部分之间略有脱节,在场景转换和出场角色变化时,会有看不同电影的感觉。而在所有人物凑在一起的高潮场景中,也会有些许割裂的感觉。

还是以大女儿芭芭拉这个角色为例,罗伯兹的处理放在全片环境中,显得过于沉重了些。特别在与其他角色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场景中,罗伯兹放得不够开,说白了就是不够“疯”;而在那些场合,如果疯不起来就少了很多乐趣。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想象,如果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那样可以加入些偏执气质的演员来演芭芭拉,效果会不会更好。毕竟,按照剧本的设定,大女儿这个角色,是继承了母亲大部分极端性格的。

说到片中的母亲角色,个人认为斯特里普的演绎是恰到好处的。就常理而言,这个毒舌、自负加自私的角色时很令人生厌的,但舞台剧版的火爆,恰恰说明当把这样的角色演活了的时候,观众反而会喜欢得紧。如果套用武侠小说的功夫境界的话,斯特里普在本片中的表演,可以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来形容。尤其值得欣赏的,是她在平静述说与突然爆发之间的转换,那种喷薄的能量以及对于“限度”的精准控制,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她与罗伯兹在片中高潮场景中的对手戏,很明显地体现了二者演绎的不同:在斯特里普的表演里,我们能同时感受到可笑与可怜,仿佛角色本身就是如此;而罗伯兹则是比较用力地表现角色的歇斯底里与敏感脆弱,来争取观众认同。

在这样的群戏中,如何恰当分配各个角色的戏份,好让每个角色都有“闪亮”的机会,向来是令编剧和导演头痛的问题。好在原舞台剧本底子异常扎实,故事与人物设定的基本架构已经被打磨得很精细了,只需要以电影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本片的确给予每个角色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但在时机选择和表现的度上面,没有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比如克里斯-库柏饰演的姨父角色,他在餐桌上对芭芭拉女儿的调侃,以及后来为维护儿子不惜对老婆咆哮,尽管分开来看,每一段都可以说表演得很好;但在缺乏更多连贯因素的前提下,这两种形象感觉难以融合到一起。

比库柏角色更可惜的,是那些相当“单面”的人物,比如说伊万-麦格雷戈和本尼迪克特-康博拜奇的角色,就没有表现得特别出彩,颇有些浪费二位演员的才华。不过,另外一些单纯的角色,如老二、老三两个女儿,却都有让人惊喜的表现。究其原因,在于编导选择让她们表现的时机,当有足够的氛围营造和情节细节累积,抖包袱的效果会更强。

《八月:奥色治郡》是部可看性很强的电影,但这种观赏的愉悦感,主要来自各幕场景本身蕴含的戏剧冲突。编导领略了原舞台剧的精髓,但在风格改造时对火候的把握还不够圆融,没有体现出电影化语言自身的特点与价值。

原摘于凤凰网电影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