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4】2014柏林电影节天才园地:寻找优秀的故事讲述者

文章题目:BERLINALE TALENTS 2014:FINDING DELIGHT IN STORYTELLING
来源:http://www.berlinale.de/en/im_fokus/berlinale_themen/berlinale_talents_1/berlinale_talents.html
译者:Judy_筱 /校对:树 (Cinephilia.net翻译小组)

柏林电影节天才园地已经走到了它的第十二个年头,也迎来了全新的名称和LOGO。我们采访了天才园地主管马蒂斯•华特•诺尔(Matthijs Wouter Knol)和训练项目主管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Christine Tröstrum),就他们重建天才园地的原因、新项目的内容以及讲故事的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Berlinale_Talents_Key_Visual_2014_IMG_367xVAR

原来的柏林天才训练营在举办了十一届以后,启用了全新的名称和面貌。这是为什么呢?

马蒂斯•诺尔:2003年首次启动以后,天才训练营成为了电影界新锐独一无二的交流园地,到现在一直在发展成长。为了满足电影制作者的需要,工作室和项目实验室从最初的讲座有机发展出来。虽然之前名字一直没有改变,但我们的这个项目却已经越来越专业化。“训练营”这一术语总是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不再仅代表纯粹的学院派,或者说仅以教学为目标。我们将逐渐致力于满足有志向的专业人士的实践性需求。天才园地的核心任务,是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位有前途的电影工作者来柏林共同探讨发展他们的项目和想法。电影节期间天才们济济一堂,那就不妨把这样的活动直接叫成“天才园地”。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我们跟柏林电影节其他单元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不评选单一电影,而是评选作品集,挑选出制作过优秀作品以及我们认为可以从参与活动中在事业上得到帮助的人。我们想鼓励他们互相认识,在项目中展开合作,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柏林其他来宾之间建立人脉。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孕育你的电影事业,名称的改变是为了让这个意图更为明显。

那是不是意味着建立人脉比从前更为重要?

110213_PH_3007_IMG_367xVAR马蒂斯•诺尔:未必是这样。我们把一群在电影上有才华却相互不认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天才园地可以让这300位有前途的影人和电影节来宾汇聚一堂,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在调整的过程中没有有意去改变它。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电影节来为这些天才们提供持续而有效的帮助。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去年,当我们和佳能合作的时候,萌生了一种想法,即拍下所有天才的照片,并让它们随处可见。这对我们的人物简介可视化目标的实现是重要的一步:看,这些便是本届电影节的300位天才们!这样你便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电影讯息中发现这些天才了。这样脱离了“参与者都是学员”这样的印象,而更加接近于他们自己作为新一代专业人士的定位。

马蒂斯•诺尔:正是,因为12年过去,我们园地提供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仍旧是:一个同等高度的竞争环境。不仅仅是天才之间,还有他们与专家的互动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经验水平有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相互交流,而不是师生关系。

对于天才园地的五大分支——瓜达拉哈拉、布宜诺斯艾利斯、德班、萨拉热窝以及东京——它们之间的不同是如何融合起来的?如今你们与他们的合作是否更加紧密了呢?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在内容方面,比以往几年的合作更密切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这些国际分支当然是独立运营的,这对我们来说一直很重要。但是就内容而言,我们从一开始就合作紧密,相互间给予支撑和鼓舞,共同维护这个品牌。只不过从表面上看,这个共同的品牌并不是总能有效地传达出一些信息,尤其是事实上对于每个分支而言,公众的印象是各自独立的。从现在开始,新的LOGO会更加凸显出所有6个分支都来源于同一个园地,源自同一个目的、概念和思想。为公众展现这样一个联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柏林电影节天才园地分为四个模块:高峰论坛、工作室、项目实验室和天才出版社。这四个模块是怎么区分的?

Panel-discussion-at-the-HAU-1-photo-Peter-Himsel-2013_IMG_559xVAR

马蒂斯•诺尔:高峰论坛是天才园地的公众项目,在侯•赫贝尔剧院(HAU Hebbel am Ufer theatre)的每层都会举办。它由大师讲堂(Master Classes)和座谈讨论(Panel Discussions)组成,众多专家和来宾都会参加。这些专家和来宾,有的是因作品参加了电影节而来,有的是专门为天才园地而来。除了国际电影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和极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以外,也包括往年的“毕业生”,即往届的天才训练营员。在具体的讨论期间,每一个人都可以介绍他们自己的项目,汇报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观众进行热烈交流。高峰论坛面向所有人开放——从付费的观众、电影节认证访客,到300位天才们。这就是它与工作室、项目实验室和天才出版社之间的区别,后三者的参与成员是经过特别甄选出来的,也是天才们事先申请参加的。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天才们可以带着一部“亟待发展”的电影申请加入4种项目实验室(天才项目市场、纪录片园地、剧本园地和短片园地)。我们事先选择40位成员,在柏林天才园地期间分配到和他们对应的项目中去。例如,天才项目市场是柏林电影节合作市场的一部分,导演或制作人可以把项目带给国际投资人来看。短片、纪录片、剧本园地的参与者会在工作上从专家那里得到高质量的反馈,并且可以在天才园地周结束前——在“项目展览日”上——把这些项目呈现给国际电影产业的代表人物们。

One-on-one meeting with experts during the Project Presentation Day 2013
One-on-one meeting with experts during the Project Presentation Day 2013
被选中的天才成员也可以特别申请6个工作室(后期制作工作室,剪辑工作室,音效工作室,艺术指导工作室,发行工作室和表演工作室),在这里,特派的专家会作为导师,陪伴着参与者们去进行比一般的研讨会级别更深层次的实践练习。工作室也会在最后有一个小型的展览,让其他天才成员以及来宾一睹参与者们的成果。

天才出版社是我们最为古老的研讨会活动之一,我们给有抱负的影评人提供在A级电影节撰写评论的机会,与经验丰富的同事们交流想法,并建立新的联系。一份印刷的“最佳”(”best of”)杂志会在这周结束时发行,在www.talentpress.org也可以买得到。

去年是第一次,你们展示了往届毕业成员的电影,他们也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参展邀请,往届的“毕业生”们会不会继续成为天才园地的一部分?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当然。每年大约50个往届天才成员和他们的电影作品受邀参加柏林电影节。这样我们的天才成员会在这里得到内容上的充实和并建议有益的联系。这是另外一个我们想要其更加透明化的事情,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展示挑选出来的往届毕业成员的电影作品。举例来说,我们把Neus Ballús的《瘟疫》(La Plaga,西班牙,2013,柏林电影节论坛2013)作为2013年训练营展映,它后来出现在许多电影节的银幕上,并被提名欧洲电影奖的费比西发现奖。我们也展示了汤姆•修法勒的《青春》(Youth,2013以色列、德国电影,2013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就这样在训练营中发掘出一个德国制片人。这部片子有一部分得到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电影公司的支持,将于2014年1月末在德国上映。项目实验室十分成功:单单从纪录片和剧本园地,我们选择的几部电影就赢得了很多大奖——从德国电影奖(Deutsche Filmpreis)到莱比锡的金鸽奖(Golden Dove)都有。

马蒂斯•诺尔:对于“目前的”天才成员来说,与往届的成员见面、询问他们的经历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情。这是一种很强的激励——看到他们的电影有着实实在在的机会,在将来的几年内登陆柏林电影节的大银幕。

2014年的主题焦点是“准备好玩乐了吗?来打破常规吧。”活动是如何与这个主题结合开展的?

Project manager Christine Tröstrum and programme manager Matthijs Wouter Knol
Project manager Christine Tröstrum and programme manager Matthijs Wouter Knol
马蒂斯•诺尔:“玩乐”这个主题是今年的重心,在实验的意义上来体验“玩乐”。我们想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故事以一种好玩的方式去发展,或者是如何处理电影产业的游戏规则,如何去学习以及改进它们,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创新——这个主题将会以多种方法被整合到活动中去。
“打破规则”追求的想法是,我们想要鼓励我们的参与者不要只是盲目的服从商业机制,或者模仿目前成功的范例,而是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已建立的规则提出质疑。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可以说,我们在故事讲述方面也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想激励参与者去更多地与故事“玩乐”,去在其他方向上发展角色,去仅仅在讲故事的所有可能性上面来尽情戏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印象,许多电影工作者的工作主要着眼于自传性质的材料。这样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故事的起因——以及由起因而发展的角色——却总是感觉因此而被束缚住了,那么故事本身的娱乐性大打折扣也就不鲜见了。

马蒂斯•诺尔:故事讲述和剧本写作也是我们接下来的高峰论坛聚焦的主题。我们特别旨在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询问不同的新途径,与现行的相反的可能性,以及展示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将会寻求一些专家的帮助,他们出名于以聪明的方式,给电影增加一些质朴而不同寻常的元素,让其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他们是勇于这样讲述故事的先驱,成功又与众不同。

面对每年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你总是把手指扣在新一代的电影人的脉搏上。数字化和媒介融合是否不断的在制造新的趋势?

马蒂斯•诺尔:当然,你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发展,尤其是跨媒介领域。但是无论一个电影项目是如何构思或者实现的,用一个好的故事去打动观众总是重要的。讲故事的艺术也是重要的,在永久的数字创新时期总是简单的推向背景并趋向媒介融合。我们想要做的就是鼓励我们的天才成员避免与媒介相关的发展驱散他们的注意力,首要集中于叙述故事。这应该就是柏林电影节天才园地的核心:在讲故事中得到乐趣。

这不仅仅适用于新锐导演以及编剧吧?

Talents discussing their projects with mentors (2013)
Talents discussing their projects with mentors (2013)
马蒂斯•诺尔:是的。因为其他的部分也都牵涉到讲故事。那就是为什么,举个例子,我们将会在大师讲堂之电影艺术上强调视觉叙述:摄像机如何用一种玩乐的方式去制造新的刺激?对于摄影师,我们没有单独开展活动,但是我们有许许多多动手实践的模块。比如说,佳能——从去年加入的另一个柏林电影节天才园地合作伙伴——正在给天才机会去熟悉多种多样的器材,去尝试并且去学习如何使用他们。为了让这些成为可能,我们创造了“玩乐盒子”,一个摸一摸就能尝试的区域,在这里不仅仅是电影人和摄影师能互相交流他们的亲身体验,

而且天才成员们可以实际的带着这些器材去工作。我们也让成员之间相互采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附加的方式来让参与者们的灵魂、多样性以及个性变得可视化。

另一个新的方面是你们欧洲电影市场(EFM)的合作变得更为密切。具体的计划是什么?

克里斯汀•特洛斯洛姆:我们与欧洲电影市场一起开展了一个新的活动,“柏林电影节天才市场中心”,由佳能提供技术支持,让新一代的市场参与者们能够在电影市场上有一个自己的展台。那里主要是发行区域来的天才们,不过项目实验室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作品也将会有一个展示平台。

马蒂斯•诺尔:此外,我们还会在天才园地期间举办国际合作奖颁奖典礼,并颁发罗伯特-博世基金会(Robert Bosch Stiftung)/德国-阿拉伯电影奖。提供奖项的同时,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对积极进取的来自德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制作人予以支持,这和我们的目标完美地结合。所以颁奖典礼是个了解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很好机会,尤其是满足来自对应地区的天才成员的需要。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