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双脚离地 非俗非雅

620

作为国内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冯小刚总是不乏争议,不过争议之余,只要心态对路,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你想要的:单纯找乐子,可以去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畅快哭一场,可以去看《唐山大地震》;来点现实主义,可以瞅瞅《手机》、《一声叹息》;感受震撼场面,不妨吹响《集结号》去赴《夜宴》;吮两口心灵鸡汤,自可选择两部《非诚勿扰》;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请温故《一九四二》。然而,今年岁末冯小刚端出的这盘《私人订制》,即使你挖空心思想给它圈点些良善之处,也比在《一九四二》中飞蝗劫掠后的田里找口吃的还要难。

再来一遍《甲方乙方》的点子不是大问题,谁没有创意枯竭的时候,好创意多用一遍怎么了,《让子弹飞》还沿用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呢。段子化小品化镜头语言扁平化无所谓,本来就是博人一乐的贺岁电影,又不是谁都要当伯格曼费里尼,人家都自命最俗导演了,你还想怎地。可就算咱不强求这餐和十几年前一样色香味俱全,您也别端着当年那顿的泔水就敢直接上桌,摆了这么些时候,早馊了。

先说基本诉求,你是喜剧吧,你得搞笑吧,可《私人订制》营造的“笑”果,不让你哭出来就算不错了。当初冯氏喜剧横空出世,虽算不得幽默隽永,但三言两语倒也入木三分,饱含着胡同串子的烟火气和市井小民的狡黠。现在怎么样?当初轻松抖落的包袱沉得跟十二门徒背的石头似的,连单场戏内的流畅都难以做到。分段结构与其说是不同主题的表达需要,不如讲是根本难以串联——别说整部电影,就是在单块章节里,前后不脱节的场次,也数不出几场。得得,这些雅的不提,就讲这俗的。或许主创还会自鸣得意于围绕贪腐、雅俗、拜金设计的笑点,可剔除掉几个稍显新鲜的名词,哪一个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老梗儿?与其花钱请您煮剩饭,还不如翻出早年春晚的经典,牛群冯巩的《巧立名目》、侯耀文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哪个不比这些半吊子有趣?点子不新鲜,语言也全无过往的灵动和生气,自我标榜接地气,却不知早就双脚离地。以前都说冯小刚的电影像春晚小品串联,小品怎么了?小品也有尊严。若是将《私人订制》转成小品,怕是连冯导自己也无颜将其保送春晚了吧。

虽然逗乐的手艺大不如前了,冯小刚替百姓代言的民粹心倒是一如既往,只是影片中呈现的姿态未免过于看低老百姓的智商。钱权确实对普通人有着巨大诱惑,但范伟的官威与宋丹丹的豪迈怕是稍与官场豪门沾边的普通人看了都会觉得幼稚吧?难道您以为现在的农民还会幻想皇帝是用金锄头耕地的么?

至于中间雅俗一段,更是冯小刚的夫子自道,无非是被诟病“俗”名多年,此番伺机一起喷回去。这种自我调侃的事儿之前也有不少先例,像周星驰在《大内密探》愤愤不平多年无奖。不过,且不说这戏里对“雅俗”的界定实在匪夷所思,就是这做法也不高明。哪里是“成全别人,牺牲自己”,分明是充满着道路自信,火力全开大反击。不仅显得小气,而且很无趣,还不如尔冬升在《大魔术师》里一枪毙了导演玩得high。如果这段是王朔的意思就更好玩了,王大仙当年笑评“四大俗”、“四大支柱”还音犹在耳,怎么又标榜起“一腔俗血”了,敢情当年那句“不是我不俗”是真谦虚——您看,都没把咱自己算进去。而且,若根据片中“让普通人看不懂、不喜欢”即是雅的标准,这部没头没脑、结尾还不忘发神经四处道歉的作品那可谓是雅中之雅。一个弯绕回来,原来冯导是从自卑到超越,顶大俗之名,行大雅之实,失敬!

如开头所述,虽然冯小刚一贯争议,但之前每部作品在话题、选材、技术、台词等方面多多少少能找到亮点,去年一部既不讨好观众也不取悦官方的《一九四二》甚至还赢得不才几分敬意。但是,这部《私人订制》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过去打磨的是段子和台词,现在打磨的是植入广告;过去真沾些民间的小聪明,现在只剩自以为是的接地气。昔日或许是权威的排挤,让他似乎很介意姿态的“不雅”,却未察自己一度已然雅俗共赏;现在或许是春晚也长缰在手,让他自我感觉“不俗”,却不知登堂入室的同时也切断了创作根基。

听过一个故事。雪夜,富翁与穷人打赌:只要穷人能脱光衣服在街头捱过一晚,富翁愿分给他一半财产。巨大诱惑下,穷人咬牙应允。次日,他居然侥幸未死,富翁履行诺言,穷人脱贫致富。十年后又一雪夜,富翁向那位曾经的穷人提出:与十年前一样,只要他能撑过一晚,富翁再分他一半财产。在贪念和经验的激励下,赌约即成。第二天早上,曾经的穷人冻成了雪人。

【原载于《星美时尚Empire》】

悉尼卡通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曾为《二十一世纪》、《外滩画报》、《书城》、《光明日报》等媒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