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4】《豆蔻年华》:成长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doukounianhua_text

《豆蔻年华》的背景安放在1992年的格鲁吉亚,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两个少女却得面对她们的青春绽放。

大街上,人们疯狂抢购面包。路边贴满各种被撕掉以及即便被撕掉的宣传照片。在家里,她们要面对缺席的父亲或者争吵不休的双亲。去学校,她们又得面对男孩的恐吓跟骚扰。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的成长恐怕不会那么轻松。

片中出现了一把充满隐喻色彩的手枪,这把枪是踏入社会的一种预示,也是男孩给予的防身礼物。更不用说,有人要把它解读为男性或者爱情到来的象征。这把枪几经转手,四处藏放,观众不免要猜想它的用途以及它开火的时刻,岂不料,电影却安排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

在故事上,《豆蔻年华》不免要让人联系到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少女洛荷》,主人公有相似的年纪,遭遇相似的情感冲撞,同样置身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压迫感十足。但与后者相比,《豆蔻年华》显然要清淡出许多。

一方面,这是来自于女导演的处理手法。《豆蔻年华》基本以中景和长镜头为主,即便是冲突爆发,也强调时间场景人物的持续性,不会加入特写,也不会把镜头打碎,逼迫观众去接受被激化的矛盾。电影异常讲究构图,简洁干净,不断强调入框入画,用门框、走廊、过道、窗户、黑板、桥洞、梯子和镜框去分割画面,让两位主人公置身其中,接受着规矩的无形束缚。最明显的一幕是女孩们躲在家中开趴,妈妈突然回来,艾卡坐在窗台上,妈妈要她下来,这就是一种位置感的安排和强调。

全片最华彩的一幕出现在娜迪亚结婚宴会上,身着蓝色碎花裙子的艾卡,突然转入人群中间,跳起了一段精彩的独舞,似乎进入了绝对自我的世界。这个镜头长达四分钟,一气呵成。而在少女的右脸上,还留有成人世界带给她的瘀伤。该段落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再无奈糟心的现实,也无法改变少女的成长命运。娜迪亚被早婚所束缚,但艾卡,或许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

另一组印象深刻的镜头来自穿越街道小巷的追逐,面对年轻人的争斗,就像侯孝贤电影那样,老年人似乎习以为常,无动于衷。紧接着,危险好像突然消除。影片安排了一个异常真实的追随镜头,危险信号不断累积、放大,最后在喝水喘息之时被残酷打断,宣告完结。这是发生在格鲁吉亚众多凶杀案件的版本之一,因为不太重要的原因,人们轻易地剥夺了他人的生命,毫不留情。

声音在这部电影有重要意义,它表现为信息的提示,像不时出现的广播;可怕的噪音,从排队的抱怨到家中的争吵,在背景处阴魂不散。但也有例外,女孩的歌唱,清澈动人。反抗老师以后,众人在游乐场玩碰碰车,似乎又有了青春的本来面目。

《豆蔻年华》是典型的成长故事加社会题材,它既直面了少女早婚等尴尬现实,同时对政治局势包括父辈的命运有所交代,触类旁通。影片以少女走向监狱探望父亲的背影作结,意味深长。那仿佛是在说,她依然得面对命运的禁锢,但是,她又主动选择了面对,与父辈和这个国家尝试完成和解。

(编辑:段进宇)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