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2013年度十大镜头(作者:Kristopher Tapley)

文章题目:2013年度十大镜头
文字及图片来源:http://www.hitfix.com/in-contention/the-top-10-shots-of-2013-part-one
作者:Kristopher Tapley
译者:龙猫公子

最近,你会发现网上有许多“年度十大镜头”的榜单出炉。我做这份“年度十大镜头”已经有七个年头,说实话,看到很多人在效仿总结“年度镜头”,我受宠若惊。在每年的评选过程中,我尤为着眼于单个镜头及其对电影主题的升华力度,因此我认为,把评选范围限于一部电影的一个镜头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对我的“年度十大镜头”这一榜单的价值充满信心,毕竟评选结果可都是完完全全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最终选出的每一个镜头都经由各位摄影大师之手。在这里容我小小岔开话题——

去年年末我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International Cinematographers Guild)授予“特别奖”,表彰我作为记者对电影摄影工艺的贡献(其中就包括制作“年度榜单”)。我深感荣幸,这份荣誉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一直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电影的幕后工作,这也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所在。在接受“特别奖”时,我开玩笑说,没准我那份好玩的一年一度的榜单是我获奖的最大原因。不过我真的很喜欢做这份榜单,因为我可以和诸如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肖恩-博比特(Sean Bobbitt),高柳政廷(Masanobu Takayanagi),之前还有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沃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鲍勃-理查德森(Bob Richardson)等等的摄影大师通电交流,聆听他们的想法,探讨他们的作品,把他们的创作思路浓缩成一个镜头,一个画面,呈现在这份榜单中。

当然有时候不止一个画面,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段落,或是一组漂亮的运动。总而言之,这份年度榜单着重探讨一个绝美的镜头如何推动电影升华主题,揭秘那些精致画面的拍摄过程,引领我们一同感受电影摄影艺术无与伦比的瑰丽。

今年的“美国摄影师协会奖”又一次打破了5个提名的惯例,提名了7部电影。而在奥斯卡,两位优秀的英国摄影师,肖恩-博比特和巴里-埃克劳德(Barry Ackroyd)的作品《为奴十二载》(12 Years a Slave)和《菲利普船长》(Captain Phillips)均遗憾落选——获得提名的分别是罗杰-迪金斯的《囚徒》(Prisoners),布鲁诺-德尔邦内尔(Bruno Delbonnel)的《醉乡民谣》(Inside Lyewyn Davis),菲利普-勒素(Philippe Le Sourd)的《一代宗师》,埃曼努尔-卢贝兹基(Emmanuel Lubezki)的《地心引力》(Gravity)以及芬顿-帕帕迈可(Phedon Papamichael)的《内布拉斯加》(Nebraska),这些都可谓实至名归。荣幸的是,今年我和他们每个人都交流过。

当然,遗珠之憾年年有。提名名单以外,我个人很喜欢霍伊特-范-霍特玛(Hoyte Van Hoytema)的《她》(Her),片中美丽平和的未来世界让我流连忘返;高柳政廷的《逃出熔炉》(Out of the Furnace),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让人激赏;《极速风流》(Rush)的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托(Anthony Dod Mantle)则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创作,我舍不得把片中任何一个画面单独放进榜单,这样做对其他画面不公平,因为整部电影的画面都太完美了。

独立电影部分,卢贝兹基再次惊艳全场。他的另一部作品《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从某种程度上说才是他去年最美丽的摄影创作。另外,当然少不了山姆-利维(Sam Levy)的黑白电影《弗兰西丝-哈》(Frances Ha),其摄影完全可媲美帕帕迈可的《内布拉斯加》。我还喜欢《一切尽失》(All is Lost),《大瑟尔》(Big Sur),《利维坦》(Leviathan),《斯托克》(Stoker)以及《逆流的色彩》(Upstream Color)这些电影充满才华的摄影,还有商业大片《独行侠》(The Lone Ranger)——尽管片子不怎么样,但摄影本身是无可挑剔的。

除此之外,还有托拜厄斯-席塞尔(Tobias Schliessler)的《孤独的幸存者》(Lone Survivor),潜力新晋布拉德福特-杨(Bradford Young)的两部作品《他们非圣人》(Ain’t Them Bodies Saints)和《乔治的母亲》(Mother of George)。路卡-毕格兹(Luca Bigazzi)<的《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片如其名,美不胜收。鲁本-因潘斯(Ruben Impen)的《破碎之家》(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也值得一提。最后,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化名彼得-安德鲁斯(Peter Andrews),亲自担任《副作用》(Side Effects)的摄影,也交出了一份堪称其摄影生涯最出色的答卷。

这份“年度十大镜头”榜单,反映了过去一年最出色但可能未必为大多数观众细细欣赏的电影摄影艺术。但正如“美国摄影师协会奖”破格提名7部电影一样,过去一年中出色的作品太多太多。在这众多出色的作品里,哪些镜头脱颖而出入选我的“年度十大”,我们来一一细看。

NO.10

《囚徒》 (Prisoners)

the_top10_shots_of_2013-10

摄影:罗杰-迪金斯 (Roger Deakins, ASC)

我们一直想拍一个正面的大玻璃反射的画面。但拍摄时,整个运动过程拍出来的时长比导演丹尼斯(Denis Villeneuve)预想的更长。于是我们寻求别的机位,好让他得以剪短整个运动过程。我们看了看侧拍镜头,一致决定这个更好。这个镜头看上去像是慢慢往前推,因为反射和人物的剪影在慢慢变化,且更突出了一种压力笼罩于人物之上的感觉。这个镜头是我们在前期分析剧本的时候设计的,然后我们把它划分到那一场戏里。去到片场,找好机位,拍就是了。”
——罗杰-迪金斯

今年我重看了几遍《囚徒》,只为了更仔细地欣赏这部艺术作品。丹尼斯-维纶纽瓦是一个很特别的导演,尤其擅长用画面将故事娓娓道来。加上大师级别的罗杰-迪金斯坐镇摄影,电影质量毋庸置疑。

电影的摄影十分完美,以至于观众很难揣测某个镜头的特定用意。但我知道画面背后肯定隐藏着主创的深思。当我慢慢意会到这个“车窗反射人物剪影”镜头的用意时,我立刻被这个画面“俘虏”了。这个镜头是电影的转折点,电影背景宗教福音的广播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在一部由大公司制作的悬疑片的这个段落里设计这么一个镜头,摄影师罗杰可谓充满了勇气。整部电影也因此上升了一个档次。

NO.9

《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

the_top10_shots_of_2013-9

摄影:布鲁诺-德尔邦内尔 (Bruno Delbonnel, ASC, AFC)

这个镜头是电影的转折点。这是奥斯卡(Oscar Isaac)扮演的主角决定放弃的段落,我们和科恩兄弟俩(Joel and Ethan Coen)就理想的拍摄环境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终,我们把这一场放在了一个俱乐部的音乐厅里,明显区别于之前的咖啡厅(the Gaslight)。但这个音乐厅又不能是那种偌大的场所,我们想保持一种亲密感在里头。他选了一首在大场合里不会唱的歌。整个镜头弥漫着灰暗绝望的气息,这是一个失败的男人。镜头慢慢往前推,一切如烟。”
——布鲁诺-德尔邦内尔

跟《囚徒》一样,《醉乡民谣》是去年画面最精美的电影之一。(有趣的是,《囚徒》的摄影是科恩兄弟以往的御用摄影师。)全片画面散发着绝望的气息,既迷人又悲伤,很难找出其中的哪个镜头更好一些。地铁车窗上倒映出猫的那个画面可说是为数不多特别的镜头。而我个人最喜欢的这个镜头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但实际上,这还是剧组最先公布的首批剧照画面之一,大家对此应当都很熟悉。

但德尔邦内尔在上面给出了很好的理由,看起来他也更愿意谈论这个镜头。戴维斯在唱片出版商巴德-格罗斯曼(Bud Grossman)面前唱起一首悠久的民谣《The Death of Queen Jane》,镜头缓缓向前推。这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出版商轻描淡写的一句“我看不到商机”直击心头。但德尔邦内尔解释说,这个镜头实际上表达了一种热情,一种纯粹的炽烈的情感,仿佛是结束时努力寻求解脱一般。只是这种炽热最终并没能改变灰霾。整部电影就这样都被包含在了这一个镜头当中。

NO.8

《内布拉斯加》 (Nebraska)

the_top10_shots_of_2013-8

摄影:芬顿-帕帕迈可 (Phedon Papamichael, ASC)

这个镜头是这部电影风格的代表。很多时候我们布好场景,架起摄影机,然后就交给这些演员自由发挥。我们不想打断观众,我们让观众在镜头里自己发现细节。这一个镜头,我们放缓了节奏,延长了时间,让观众自行感受。那所房子相当棒,我们基本没动过,墙上原有的纹理质感本身就很完美。这一场戏成本不高,我们大概只拍了6到7条,而且整场都是自然光。”
——芬顿-帕帕迈可

在早先的专访中帕帕迈可解释道,黑白影像是基于电影内容做出的选择。黑白影像中的风景显得更为荒凉,画面气氛显得更为沉郁。尽管电影中的许多画面被剥夺了丰富的色彩可能带来的美感,但我仍然对这一个画面念念不忘。这个画面是整个流动镜头中的短短一瞬,要非常留意才不会错过。画面中破落的门框后,儿子看着站在屋里窗边的老父亲,老父亲则凝视着远方。这幅画面让我很有共鸣,有种童年时候看“俄罗斯套娃”的感觉。

NO.7

《春假》 (Spring Breakers)

the_top10_shots_of_2013-7

摄影:贝努特-德比 (Benoît Debie)

哈莫尼(Harmony Korine)说他希望把电影做得像糖果屋一样色彩鲜艳,于是我想到用一些一般电影里少见的颜色——像紫色、黄色或者粉色这种鲜艳一点的颜色或许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就是个试验的好机会。后来我们去了佛罗里达,夜晚出去勘景,满大街五光十色,霓虹灯钠光灯花枝招展,让人眼花缭乱。我便渐渐了解了这个海滨之城的魅力,渐渐找到了打光的感觉。这个镜头略微有点炫技。当时我一个人在车里,用对讲机指挥女演员说,‘好,窗口一,好,窗口二,跟着摄影机节奏’,这个镜头就这样拍下来了。”
——贝努特-德比

因为几年前拍摄了导演加斯帕-诺(Gaspar Noé)的电影《遁入虚无》(Enter the Void),摄影师贝努特-德比声名鹊起,风头正盛,被邀请担任本片的摄影。他绝对可称得上当今电影界最受关注的摄影师之一。接拍规模更大的电影《春假》,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观众看到自己的作品,德比的道路非常清晰。

这些赘述无非是想说,哈莫尼-柯林找来德比拍这部花花绿绿的叛逆少女出逃的电影是十分明智的。这个画面本身妖冶无比,配合车里妮琪-米娜(Nicki Minaj)的音乐《Moment 4 Life》,两位主角在餐馆抢劫顾客,不顾一切地追逐远走高飞生活,这种感觉在这一刻跃然于银幕之上。但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拍得跟《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似的——事实上,《春假》称得上是一部“状态电影”,这个镜头就是一种绝佳的“状态”。

NO.6

《地心引力》 (Gravity)

the_top10_shots_of_2013-6

摄影:埃曼努尔-卢贝兹基 (Emmanuel Lubezki, ASC, AMC)

在开始筹备这部电影时,我们只有简单的故事板。最后,只有部分镜头从最初故事板保留到最终成片,这个镜头就是其中之一。它来自导演阿方索(Alfonso Cuarón)最初一个十分明确的想法,即当桑德拉(Sandra Bullock)扮演的女主角经历了一场痛苦漫长的太空浩劫,终于脱离险境并呼吸上氧气时,她就像获得“重生”一样。这是人物开始发生转变的点,也是全片最难拍的几个镜头之一。虚拟摄影机跟真人表演的配合相当困难,并且这个镜头没法在我们做的LED灯箱里面拍,必须另外想办法。”
——埃曼努尔-卢贝兹基

好的电影营销往往会找到十分合适的电影画面来做宣传,它不仅能代表整部电影的外在气质,而且能与电影的内核文本高度吻合。华纳(Warner Bros.)很聪明地选择了这个“子宫”画面来做商业和奖项宣传。这个画面魅力十足却又非常简洁,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标志。

卢贝兹基在上面总结得很好,这部电影是关于“重生”的,痛苦和磨难终将促成涅槃。这个镜头拍摄难度很高(卢贝兹基只说了一点点),但其效果是无比震撼的。一点有趣的幕后花絮是:镜头中的玻璃舱门并没有严格遵照国际空间站的实际设计来设置,阿方索曾对此十分抓狂,但他也同意卢贝兹基的观点,布景中舱门部分空出来的空间可以方便剧组进行布光,同时也使得这个镜头更加完整。

NO.5

《珠光宝气》 (The Bling Ring)

the_top10_shots_of_2013-5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 (Harris Savides, ASC),克里斯托弗-布劳维特(Christopher Blauvelt)

哈里斯加入剧组的时间比我早很多。由于当时哈里斯的身体状况原因,我要协助他完成摄影工作。我很高兴你选了这个镜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之一。这个镜头的灵感源自我们主创之间的一场对话,我们想要展现每个盗贼的美感,这也是哈里斯对安东尼奥尼电影的致敬——一镜到底。当时这是劳累了一天之后的最后一个镜头,少数工作人员爬到山顶上的一所废弃房子里俯视我们。我还记得等待夕阳西下的时候哈里斯和剧组人员在开玩笑,大伙儿笑得很欢。我至今仍然很怀念他。”
——克里斯托弗-布劳维特

2012年我们痛失了一位明星——顶级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他因脑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遗作便是索非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的电影《珠光宝气》,就如联合摄影克里斯托弗-布劳维特(也是哈里斯的御用摄影助理)所说,剧组陪伴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的不幸离世让人惋惜。但他的遗作大放光芒,哈里斯也赋予了这部电影令人迷醉的优雅。

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个超级推进镜头,镜头从远处推进盗贼们入侵位于洛杉矶的一所豪华房子,是十分令人惊艳的一个镜头。说实话,我差点就选了本片的另一个镜头——这个超级长镜头后不久,是一个盗贼们在城市灯光下嬉戏的剪影镜头。但这个超级长镜头更能显出哈里斯的艺术风范,也是我对他的哀悼。巨星陨落,愿哈里斯安息。

NO.4

《华尔街之狼》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the_top10_shots_of_2013-4

摄影:罗德里格-普瑞托 (Rodrigo Prieto)

拍摄期间,关于电影的结尾一直没有定论,但我们一直设想结尾还会是主角激昂的演讲场景。对斯科塞斯来说,听众的面孔十分重要,他亲自挑选出一批演员,并精心安排他们的位置。底下的观众聚精会神,敬畏而不畏缩,他们注视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的眼神中充满了仰慕,人人内心澎湃,决心日后成为第二个贝尔福特。通过这群听众所投射出的是银幕前的观众和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乔丹-贝尔福特,也或许我们都愿意成为乔丹-贝尔福特。我认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罗德里格-普瑞托

很少有电影能像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华尔街之狼》这般盛气逼人。我们当然很希望看到老马联手他的长期搭档,摄影师迈克尔-包豪斯(Michael Ballhaus)来拍这部《好家伙》(Goodfellas)的姐妹篇。但话说回来,罗德里格-普瑞托也绝对是如今摄影界最炙手可热的摄影师之一,能看这对新搭档联手创作一部如此史诗级的电影也很棒。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个观众都看着自己的影子。在贝尔福特的演讲之下,听众们疯狂地渴望学习一切诈骗伎俩。电影却就此作结,留下观众自我审视。不得不说,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可能是普瑞托摄影生涯到目前为止的巅峰之作。

NO.3

《她》 (Her)

the_top10_shots_of_2013-3

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 (Hoyte Van Hoytema, FSF,NSC)

这个镜头是大伙合力完成的结晶。导演斯派克(Spike Jonze)和艺术指导K-K-巴雷特(K.K.Barrett)有了一个用大电子屏幕的灵感。我还记得在前期筹备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在片中出现的电子屏幕广告牌之类的镜头太少了,应该拍一个镜头让主角西奥多(Theodore)坐在大电子广告屏前。而关于播放的内容我们一直有许多设想,最后用了一组猫头鹰捕猎的高速摄影片段。这个镜头是在中国的一个繁华地段拍摄的,但是当时我们没法封锁街道。所以,在上海的拍摄是非常惊险刺激的,不过我们做了周详的计划,因此拍摄的时间点掌握得恰到好处。”
——霍伊特-范-霍特玛

霍伊特-范-霍特玛的作品已经是第三次入围我的“年度十大榜单”。2008年他的《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被选为当年的十大之首,三年后的《裁缝,锅匠,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再度入围。在我看来,他是当今最顶尖的电影摄影师之一,我迫不及待想看他和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最新合作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2013年,霍特玛取代琼斯的御用摄影师兰斯-阿科德(Lance Acord)成为《她》的摄影。这个镜头也是去年观影过程中为数不多让我惊叹“我一定要把这个镜头列入年度十大”的神来之作。未来的洛杉矶中,男主角静静坐在长凳上,而背后大电子屏幕中猫头鹰正在凶残地猎食。我不认为电影中还有哪个镜头能有如此深刻的内涵,直指科技对社会乃至人们灵魂的摧残。

NO.2

《为奴十二载》 (12 Years a Slave)

the_top10_shots_of_2013-2

摄影:肖恩-博比特 (Sean Bobbitt, BSC)

当我最初读剧本时,这个用一种戏剧性视点叙述的重要场景深深震撼了我。人物的悲惨难以言表。当一个人被别人彻底奴役,连同情心都被剥夺了,这样的场景就是要揭露奴隶制的邪恶。一开始我就有了大体的摄影方案,导演史蒂夫(Steve Mcqueen)也同意,那就是毫不保留地展现这个惨状,让悲剧直击观众的内心。所以,这个镜头必须用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但也要使镜头尽可能的优美沉静。后来因为观众忍受不了,且在多方压力的要求下,缩短了这个镜头的时长。可是我反而觉得要再延长一点,继续强化镜头效果。这个镜头本来就是要拍得让人无法忍受的。”
——肖恩-博比特

肖恩-博比特和史蒂夫-麦奎因的每次合作——无论是《饥饿》(Hunger)中小鸟飞翔喻意灵魂求生的叠化镜头,还是《羞耻》(Shame)中对性瘾的惊鸿一瞥,都能在我的“年度十大”榜单中占得一席之地。而本片中所罗门-诺瑟普(Solomon Northup)在一片日常冷静的背景下被绳索吊在树上的75秒长镜头,再次被我毫不犹豫地列入“年度十大”。这两个人的组合,堪称珠联璧合。

但这也是我最难以取舍的选择。当我看《为奴十二载》时,这个镜头毫无疑问地震撼了我。尽管博比特上面的阐述也足够详细,但电影的另一个镜头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这还是博比特的私人最爱。诺瑟普哀伤地凝视四周,随后直面镜头,甩起辫子抽打女黑奴。博比特的观点在这样的画面中溢于言表。但话说回来,吊颈长镜头背后的波涛汹涌,足够排在第二位了。

NO.1

《地心引力》 (Gravity)

the_top10_shots_of_2013-1

摄影:埃曼努尔-卢贝兹基 (Emmanuel Lubezki, ASC, AMC)

我们从《你妈妈也一样》(Y Tu Mamá También)开始试验长镜头的拍摄,我们感觉还挺不错的。虽然拍起来很困难,但效果非常好。长镜头让观众更身临其境了。到《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长镜头了。所以当我们开始着手《地心引力》,我就知道阿方索肯定想拍一个超级、超级长的镜头,且几乎要一刀不剪。在宇宙中,人类太渺小,我们恐惧死亡、无尽甚至未知的一切,而这就是我对剧本的解读,这个开场长镜头就是我的视觉阐述。
——埃曼努尔-卢贝兹基

像《地心引力》这种艺术精品很值得我们再次解读,这也是第二次一部电影有两个镜头入选我的“年度十大”。之前我解释了“子宫”镜头如何让人深受共鸣同时强化电影主题。现在我要着重来解释像本片这样的开场镜头,是如何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并在很大程度上铺垫了全片的走向。

《地心引力》开场13分钟的长镜头实际是整部电影的微缩景观,同时包含了那些亲密与狂暴的时刻,让观众感受影片中的情感与灾难,同时暗示了整部电影的走向。有意思的是,这个镜头原本更长,摄影机一直跟随被甩入宇宙深处旋转的桑德拉。但埃曼努尔认为,如果摄影机一直跟随桑德拉,恐惧的气氛会减弱,宇宙的浩瀚感也会丢失,于是他和几位主创一起说服阿方索动刀,接上桑德拉头盔内部的镜头。现在看来,这两个镜头的处理真是绝妙。

抛开大量的CG成分,卢贝兹基用这个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这13分钟代表着电影摄影甚至电影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全体主创超乎想象地完成了这部从头到尾都是单人视角的电影,他们合力拍出了2013年的“最佳镜头”。

(编辑:叶荔 王韵之)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