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philia月度推荐片单】2010年12月——北辰篇

%title插图%num
Le Mystère Koumiko, Chris Marker

Mystère Koumiko, Le 《久美子的秘密》,导演: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法国,1965年

Patriotin, Die 《女爱国者》,导演:Alexander Kluge,德国,1979年

Petits arrangements avec les morts 《与死者协商》,导演:帕斯卡尔·费兰 Pascale Ferran,法国,1994年

Adieu, plancher des vaches! 《我不想回家》,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 Otar Iosseliani,法国,1999年

我一直认为电影散文(essai cinématographique)本质上是一种关于蒙太奇的方略。蒙田谈及他的散文时曾说:“我无法保证我写作的主题。它将是纷乱与蹒跚的,处于一种自然的迷醉中。”“纷乱”以及“蹒跚”,在我看来恰恰可以代表一种蒙太奇的步调与节拍,是达到散文式迷醉的前提。但有趣的是,这迷醉并不是一种真糊涂,而是达到思索目的的“伪装”。在散文化的自由尺度内,叙事逻辑的排除使得影像本身的自律性得到了恢复以及加强。影像组合开始如一种闲谈式的话语,一种“玄谈”——一切“来言”与“去语”都来自影像同时复归入更深入的影像层面。这在我推荐的第一部Chris Marker的《久美子的秘密》中有具体呈现。久美子与采访人的对谈发生在影像的域外(但又不是“绝对画外”),提问与回答的文本似乎与画面不相干。Marker的摄影机只是“单纯的”捕捉影像,久美子本人的以及其身处的1966年的日本的浮华与虚妄的图景。然后蒙太奇再将这些图景编织起来,却以“纷乱”、“蹒跚”的节奏。这种节奏原则,分离声画的实践,事实上却可以激发一种强制性的观看与思考:我们受迫性的动用理性去解决音画以及画面之间的想象性和谐。这也是其与艾森斯坦式的“刺激”的本质不同。影像散文在这个层面上似乎提供了一种借助蒙太奇实现影像化思维的可能。这在《女爱国者》体现的很明显。克鲁格的电影时常像一种命题“论文”。如果说《久美子的秘密》也有命题,便应是那句“Autour d’elle, c’est japon(日本就在她身边)”。相形之下,《女爱国者》的命题相当晦涩:“膝盖与历史”。克鲁格通过多层面的“复调蒙太奇”——从历史到现实,从虚构到纪录,从活动图像到造型图像等等——缔结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论证系统。影像节制的成为论据,也节制的相互过度,但却淤积着某种非理性的癫狂,同样威逼着观者自行寻找这癫狂中实现秩序的可能。

另外两部推荐电影可以概括为“雷乃后遗症”类型。作为德斯普莱辛的亲密伙伴,Pascale Ferran在《与死者协商》这部成名作中,试图通过一个极复杂的剧本来梳理法国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其编剧的《哨兵》以及这部电影,都体现了她对于“微观神秘”的亲睐——生者的神秘或者死者的神秘,Ferran总是希冀借助微妙的细节来营造神秘的世俗生活。关键是她可以豢养、驯服这种神秘,而不是戳穿它。就像沙滩上的沙堡,使神秘恰好存在于消逝中,作为其后无尽生死的开敞。然而对于Iosseliani,却一定要把神秘揭穿而后快。他将东欧精神波西米亚精神移植到法国,似乎就是为了实现讽刺、羞辱布尔乔亚式的生活,这个多少有些布努埃尔的目的。但《我不想回家》相较于《月神的宠儿》以及《土匪》显得轻浮些许。人物的行为越发乖张,分线叙事的幅度反而缩小。这使得讽刺的强度有所衰减:从历史与政治的额度退守到基本的社会阶级层面。富家公子靠出卖苦力生活,常年迷醉的父亲遇到的知音却是浪迹巴黎的叫花子,但我依然感到不满足,毕竟这种阶级矛盾的映射性和解只能代表一种以布尔乔亚化的波西米亚,一种业已迟倦的革命魄力。

杨北辰

《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资深编辑,北京电影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