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肿瘤君》没有拍好

640-1
看完原著漫画,我明白了,《滚蛋吧!肿瘤君》为什么没有拍好,或者,为什么拍得不够好。

简单说,这部电影的情节分两种,一种是漫画里本来就有的,另一种是专为影片编出来的。很不幸,凡是第二种,都蹩脚、造作得令人难堪。

但是,就像烤熟了、刷好酱的羊肉串上,交替码着真羊肉和伪装成羊肉的鸭肉,也能让人吃得高兴,“真实”的熊顿故事(原著漫画情节)和“虚构”的熊顿故事(影片增补情节)混在一起,那些有料有嚼头的筋肉,仍然有它该有的滋味,连带着,连那些可疑的填充物的酸涩之气,也被遮盖掉了。

在影院里,《肿瘤君》收获了无数人的眼泪或哽咽,然而,“感动指数”并不必然是评判电影优劣的标准。就正如《肿瘤君》片中,有一段熊顿幻想自己和梁医生用韩语上演了一出“绝症生死恋”一样,中日韩早已研发了一种不妨名为“东亚苦情”的影视剧类型,王宝钏式的苦命女子,每每因为负心汉、失忆症、白血病、同父异母的哥哥等等悲剧命运而令人扼腕。这类电影的催泪效用一级棒,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当然称不上经典杰作。

如今的电影宣传,经常会舶来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比如白百何和王珞丹争艳的这个夏天,“小妞电影”这四个字,就经常被提及。在好莱坞,“Chick Flicks”(小妞片)固然是指代一种类型片,但不算正式用法,因为其字面就带有轻蔑嘲讽的意味,不过,“我们这边”的电影公司倒是毫不介意。而“小妞电影”究竟指什么呢?就是年轻女孩演、年轻女孩看的浪漫喜剧(当然,观众的年龄范围可以上下外延很多)。所以,奇妙的是,让人哭的“苦情片”和让人笑的“小妞片”,其实就是东西方两种文明反差的例证,但又殊途同归,本质上是服务于同一个群体的娱乐产品。

《肿瘤君》奇特地杂交了这两种类型。前半段,婚礼出丑、贱老板发飙、渣男脚踩两条船,是“小妞喜剧”,后半段,绝症袭来、有情人难成眷属、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苦情悲剧”。而影片的最大问题,就出在“开篇设定”部分,因为原著漫画实则是熊顿的住院日记,第一格画面就是她病痛发作,昏倒在自家卫生间里。但从传统的电影创作需求来看,开场应该为观众“介绍”熊顿其人(但也并非绝对的必要),所以,影片安排了一连串事件,以交待她的性情脾气及生活状态,为整个故事奠下“前史”。

然而,让熊顿先失业后失恋、说明她又二又可爱的这一组情节,实在俗套粗糙得出奇。渣老板、渣男友是影片里仅有的两个反角(或者说丑角),但他们的出现,完全只有功能性,其实既不可信又无必要——电影里的熊顿何必非要丢了工作,又何必非遭遇这种牵强的当面劈腿?尤其是硬给她安排一个负心汉的结果就是,随后的“报复前男友”一折戏,成了全片最糟糕、最无聊的一个段落。近年的国产电影尤爱炮制一种美图秀秀式的“都市白领”影像,而这波流行趋势里的浅薄、意淫,在这个段落里实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幸好,真实的熊顿在漫画中记载下来的那些真人真事,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把电影版《肿瘤君》从这种种的脱轨状态里拽回来。当年病中的熊顿,在一次次的抽血、化验、穿刺、扫描、化疗中,忍着巨大的痛楚,将自己的抗癌遭遇提炼成搞笑漫画,而画面中那种亲切豁达的幽默,通过她的微博连载,打动了无数人。最最残酷的是,断断续续的连载终于突然中断,这个慰藉了太多人、感动了太多人、会画画的好姑娘,去世了。再回看她的那些自嘲、花痴、精灵古怪、生气勃勃的漫画,生命的极度美好和极度脆弱,更会翻倍叠加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不难想象,影片台前幕后的主创们,一定也是被熊顿和她的画所触动,才会决定把她的故事搬上银幕。

熊顿《滚蛋吧!肿瘤君》原漫画
熊顿《滚蛋吧!肿瘤君》原漫画

漫画主要记录了熊顿的住院治疗经过,时空都很集中,充满了医疗上的细节。必须承认,电影版对此的还原程度不算低,而且,把漫画中其实着墨并不多的“帅哥”梁医生,提升为影片故事的男主角,让他和熊顿谈了一场清淡的恋爱,说起来,算是一个合理又讨巧的改编。不过,影片在其他方面的“原创”,就大多在减分了。

特别是,因为连载漫画时的熊顿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且她的漫画本就意在用“花痴”、“犯二”的段子来纾解情绪,所以即便是那些痛苦难耐的情状,也在她的笔下也显得欢快逗趣,然而,我们当然知道,在其间,熊顿实则经历了何其惨烈的苦痛。比如说,后来的她也很少画画,只是偶尔在微博发言,直到再也不能更新。

可电影版在此又犯了错误:它在前半段加上了太多画蛇添足的“前传”,而其实停摆的漫画还有许多未尽的情节应该补全,但影片后半段的作为却明显不够。因为熊顿灿烂明媚的人生,在癌症面前一点一点熄灭,这种真实、这种悲怆,其实更有力、更震撼。而且,漫画完全是熊顿之“我”视野,她是在有选择地讲述自己没心没肺、花痴傻大姐的故事。然而,电影却更多地站在一个旁观的、全知的角度,所以,都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一两场表现这位癌症晚期患者的怀疑、沮丧、崩溃,角色都会更立体、更具深度。可惜的是,在影片中,病痛所带来的恐怖,熊顿好像完全免疫。

创作者们的一(大)部分心思,用在了影片中那些熊顿的“异想世界”上了。失恋后全世界被冰封住、遇到帅哥医生后出演韩剧、抢救场面置换成了猎杀僵尸……《肿瘤君》花了不少篇幅在这些“戏中戏”上,从完成效果上看,喜乐参半,既有恰如其分的,也有太跳脱和太炫技的——总的来说,影片中的这些段落都有炫技的嫌疑——不过,这种“时髦新颖”的手法,倒是号准了年轻一代的脉。毕竟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和观众们,都是更年轻的一拨人了,文艺片/剧情片(《肿瘤君》本质上就是)能否在老式的现实主义作风之外,引进一些新鲜的技法,也确实是重要的课题。而且,说到底,这些情节无论如何,也比创作者们为熊顿开发的“前史”要高明一些。

实际上,这也暗合了《肿瘤君》一片问世的意义:距离它可以达到的高度,影片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但我们也不妨看到,在当下众多抢快钱、山寨货横行的中国影市,不完美的《肿瘤君》和不完美的《捉妖记》一样,它们的选材、它们的呈现,终归是一种缓慢的改良。实际情况是,中国电影人很少能从上一辈那里继承什么东西,每一代创作者的志趣、技艺,都是自学成才,另辟蹊径,所以我们的电影,总是在海滩上盖房子,潮起潮落,从头来过。再加上投机横行和审查管制,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电影”都快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庞大,某种螺旋式的前进似乎也在慢慢地成型,它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包括《肿瘤君》的品质),但好像比从前更让人乐观一些。

回到羊肉串的比喻,因为加了不少的鸭肉,《肿瘤君》的质检是不合格的,但是,比起那些全用鸭肉冒充的,它还是更可口、更良心一点,甚至有可能预示了全羊肉时代的到来——但愿如此。

640-3

徐元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