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一场戏里戏外的灾难

《深海浩劫》剧照(预告版)|来自网络
《深海浩劫》剧照(预告版)|来自网络

毫无疑问,《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2016)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商业灾难片。它的【好看】正是在于能够调动观众的感官神经去渗进其中,而不会感到间离。简单而言,就是深深被剧情所吸引,而不会枯燥沉闷。事实上,这才是电影最原始的魅力,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就用短短一分钟的《火车进站》吓跑了正在观看的观众,因为观众切实感受到了火车的袭来,火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怪物,正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导演彼得·博格的掌控下,这个【火车元素】的“戏剧张力点”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深海浩劫》每个角落里,观众也无时无刻的都在感受到气氛的紧张逼人,而这才是一部商业灾难片应有的态度。

罗伯特·布列松曾说,“当形式纯粹,艺术才更有力”。《深海浩劫》无疑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灾难片,它严格遵循了灾难片一贯的套路:铺垫问题/灾难原因,问题爆发/高潮灾难戏,解决问题/营救。

《深海浩劫》剧照|来自网络
《深海浩劫》剧照|来自网络

这种严格的遵循,虽然老套,但十分有效,因为导演能够有法可循且有精力的去拍摄灾难戏,而且全片大部分都处在一个固定空间——海上的钻井平台,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种场景设置更增添了灾难戏的绝望感和纯粹性,所以全片没有多余的废话和镜头,只围绕一件事:展现一场骇人听闻的石油泄漏事故。难得可贵的是,同时也是高明之处在于:尽管前面有将近四十多分钟在铺垫整个灾难爆发,但事实上全片始终处在灾难的笼罩下,因为前面的铺垫也是一场人性与内心的灾难,而且这四十多分钟的前戏比后面的高潮更触动人心。

一般来说,灾难片最吸引人的是灾难的爆发以及人逃生的状态,有的导演会把精力放在如何用特效去展现灾难,而忽略前戏的铺垫以至于使得铺垫变得无趣而冗长。但《深海浩劫》前戏的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后半段。从剧作掌控上看,导演把结构建立的很清晰,从一开始的纪录片声音隐入到引入主角上场然后再到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的人物对立冲突。

前戏矛盾点的合理分配是有条不紊,再加之逻辑的分明,群戏的出色,手持摄影营造的节奏感,使得矛盾冲突一直处于饱和状态,这样就很有效的牵制住观众的神经,以至于不会感到沉闷。这种二元的对立冲突非常有效: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的石油公司代表(资本家)与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饰演的总工程师所代表的工人阶层所进行的抗衡。在不断地对立冲突下,张力也在不断扩大,前半段的节奏也被带了起来,最终引发了惨绝人寰的悲剧。当然本片还有一个亮点在于空间构造的还原度,十分之逼真,就连平台的监视器和按钮,也是真的从钻井平台上搬过来的,如此严谨的态度不仅让人钦佩,也大大提升了本片的质量。

《深海浩劫》剧照|来自网络
《深海浩劫》剧照|来自网络

电影最为精彩绝伦莫过于后半段15分钟的纯灾难场面,出色的音响效果和音效剪辑以及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而这种突然爆发的冲击感也正是来源于影片自身张力的不断积淀,这种厚积薄发的效果得益于导演对细节片段的精妙编排。电影前半段镜头不断地对准海底泄露的气体,给以不断地强调。这些威胁元素就像一枚枚定时的炸弹无时无刻的在提醒着观众:灾难马上就要降临。对于人们来说,知道发生灾难却无能为力是最大的恐惧,而这一点也在“激励”着观众往下看,因为观众会好奇灾难什么时候出现,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

同时影片中一些潜在的元素也在刺激着观众。在开场的家庭戏中,小女孩把管子插进倒放充满压力的可乐瓶,用凝固体堵住,不一会可乐便随着管子喷发出来,然后电影采取声画对位的方式,使得喷发的声音转换成真实石油的喷发,声音不断加大,真实的恐惧也即将到来。接着他们遭遇了飞鸟撞机,不详的预兆又扑之而来,还有那个公司代表所佩戴的晦气的紫色领带,因为紫色意味着最高事故警报。但最触目人心的还是那个被石油污染的垂死挣扎的海鸟,镜头不断对准,鸟奋力的抗拒直至死去,震撼到发指。死亡的恐惧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如何去死,这种赤裸裸的把死亡的过程残酷的呈现让人瞠目惊舌。这就引发了一个环境污染的问题,刚开始,直升机载他们去钻井平台时,飞过一片美丽的湿地,在大远景航拍下显得壮丽而迷人,而这一切也随着海鸟的死亡烟消云散,因为这场事故造成了墨西哥湾沿海1000英里的湿地和近海生态被毁灭,多种生物惨遭灭绝。

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真实性”就足以吸引观众,毕竟有据可依总比空穴来风要震撼的多。它取材于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特大石油泄漏事故,这场灾难造成11人死亡,17人重伤。

真实的事故现场|来自网络
真实的事故现场|来自网络

片尾较长的介绍了死去的人以及真实人物的生存状态,这就说明导演不止于要去拍一部娱乐的商业片,而是要聚焦于人性。他自己在采访中也说过,想要更多的人关注死去的人以及活下来的人。尽管本片拍的只是灾难当时的事情,但是我们都知道更大的灾难等着那些石油工人,那就是事故对他们的精神创伤。我们小时候都爱读童话故事,大结局无外乎都是王子和公主永远的在一起,可之后呢?童话作者没有写,因为读者不会对无关浪漫且缺乏戏剧性的琐事感兴趣,但彼得·博格(Peter Berg)却提出了“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类似的问题,每个人从灾难中活下来,可是接下来呢?他们会怎样?导演以片尾的纪录图像再次揭露了这一无可避免,却又无比悲伤的“灾难”,他让观众清楚的明白:精神的伤害永远比肉体上的大。

妳的世界几点

一只奋发向上的九零后闷骚男,酷爱电影无病呻吟的天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