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68 当日常的变成了神圣的

%title插图%num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268天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片名: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1964),帕索里尼
南京,家

昨天写《罗马妈妈》时,我拼贴了一篇游记,写我曾去罗马郊外寻访帕索里尼遇难地未果的经历。帕索里尼指引我去的地方,除了他死去的地点,还有就是他拍摄《马太福音》里的外景地。帕索里尼把意大利南部的马泰拉,当作耶路撒冷(当时是一片废墟,现在也许是旅游景点)。伯利恒是阿普利亚的一个村庄,当时人们还住在石窟里。耶稣和门徒走过的沙漠在卡拉布里亚,迦百农则是克罗托内的海边渔村和马萨夫拉。我至今还没有去成这些地方,重温《马太福音》时又浮现了这一念头。

《马太福音》可以说是我最热爱的一部宗教电影,它出自一个无神论者之手。

据说帕索里尼是去圣方济各的故乡阿西西参加一次宗教研讨会时,产生了拍摄《马太福音》的念头。这位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同性恋者,接受的是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发起的非天主教艺术家对话活动。帕索里尼在旅馆房间里为打发时间,而找到了一本福音书并一口气读完了。他评价说“《马可福音》过于粗鲁,《约翰福音》过于神秘,《路加福音》则过于感伤、过于布尔乔亚”,但是《马太福音》“达到了神话与叙事史诗的最高境界”。

%title插图%num
马泰拉

帕索里尼曾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勘景。但驱车不过几小时,当地的集体农场、再造林、现代化农业和轻工业场景一出现在眼前,帕索里尼就确定不在这里拍摄了。他转向了意大利南部不发达的巴西利卡塔地区(四十年以后,梅尔•吉布森将在这同一个地方拍摄“耶稣受难记”)。这里的贫瘠与荒芜确实“神似”耶稣出生、活动、以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代景象。

《马太福音》所记载的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圣母无垢受孕、出生、三博士来朝、受浸与受试探、讲道、显神迹、最后的晚餐、钉上十字架、复活……,即使不是教徒也都很熟悉。帕索里尼的电影也一丝不苟地拍出来,即使是宣讲诫命也是照本宣科。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帕索里尼提供的是一个左翼的耶稣。他将个人的政治观点和阶级立场投注到电影角色。这个角色非常具有革命倾向(这倒符合耶稣的训诫:“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不是帕索里尼独有的,当时拉丁美洲天主教也曾想从耶稣形象中发掘起阶级含义和普世价值,希望能建立贫穷人教会的特有“解放神学”。

%title插图%num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1964),帕索里尼

当然有宗教学者指出电影各种错误:

洗礼的方式不应是以水抹头
宣讲时的比喻被减少至两则
面包的形式是错的,分饼与坐席的方式也是错的
把麻风病当做了汉生病(Hanse’sdisease)
不是“犹太人的王”,应该是“犹太地的王”
……

%title插图%num
年轻的圣母玛利亚
%title插图%num
莎乐美

帕索里尼用写实主义的方式拍摄了《马太福音》,但那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的写实主义,而是艺术家的写实主义。比如衣装,大部分是错,帽子和鞋子都稀奇古怪,不符合历史的真实。高帽子的罗马人,其实是来自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15世纪壁画。这也是帕索里尼对画面的要求,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对他影响很深。

《罗马妈妈》里那个15岁的主角埃托雷,是帕索里尼在一家餐厅里找到的,当时他端着一碗水果,“就像卡拉瓦乔画中的人物”。帕索里尼后来在电影里还原了这一幕。《马太福音》里扮演耶稣的男演员也是他偶尔发现的,这是一位19岁的西班牙法律系学生,长相酷似乔治·鲁奥画的耶稣。

%title插图%num
天使

当然,每个人都会爱上《马太福音》里的天使,那么简单地站在那里、开口说话,就像是从波提切利的绘画中走出来的一样。

音乐也非常棒,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选用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作品,同时也采用现代音乐。当静默、凝重的画面出现时,画外却响起美国灵歌的感觉,竟然可以如此和谐,真是非常奇妙,也让我们脱离了想象中的宗教世界。

%title插图%num
Pietà,Maleri by Antoon van Dyck and Vincent van Gogh,1889

耶稣受难的场景,令人感动。长期以来,在宗教文本中伴随着耶稣的受难、见证复活的,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但是在《马太福音》里面,抹大拉的玛利亚被圣母玛利亚取代了。而圣母是由导演帕索里尼的母亲扮演,没有任何语言,悲伤的面孔也足以令人动容。这让我想起曾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展览上,看过梵高所画唯一的宗教画——圣母与受难的基督,其实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和自己。而帕索里尼自认为电影里的耶稣也有他的痕迹——“强烈的不确定性”。

最后我觉得《马太福音》真正感动我的地方是,帕索里尼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可以类比史诗和神话的风景、事物和面孔。帕索里尼将日常的变成了神圣的,将普通的变成了宏伟的,让生活充满了神秘的爱与激情。

%title插图%num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1964),帕索里尼

第38周 意大利之旅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