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Berlin】《除了我们还有谁》:难获非本土观众共鸣

%title插图%num
WER WENN NICHT WIR (2010)

因本片复杂的历史背景,笔者特地之前做足功课,翻查了德国二战后60年代的一系列资料。即使这样,影片放映后仍然有许多来自非德国、尤其是非欧洲国家的声音,说只顾着消化其中信息量了,根本无法顾及影片。

《除了我们还有谁》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战后西德。伯尔尼沃德·维斯佩的父亲威尔曾是一名支持“鲜血与祖国”理论的纳粹诗人,而他自己则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图宾根大学学习修辞学时,伯尔尼沃德认识了古德伦·安司林,后者后来成为“红军旅”的领导人之一。影片讲述的就是“红军旅”成立前古德伦和伯尔尼沃德等人的故事。“红军旅”是战后德国的一个左翼极端组织,其雏形是50年代末开始的学生运动。当时很多身为精英阶层的学生认为德国战后“非纳粹化运动”进行的不彻底,因此对社会产生强烈不满,他们批判自己父母在国家社会主义下的态度,要求彻底清算旧纳粹。66年大联合政府形成后,他们对新的社会制度和公民生活方式感到怀疑,反美情绪高涨,著名的“红军旅”就以反对美资本主义为目标,制造了包括暗杀、爆炸在内的多次恐怖活动。

这是一段极其复杂的社会意识演变史,加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性,若不是专门关注研究,很多人只能对这段历史了解个大概。而影片所要表现的又是在大背景下古德伦等人思想演变的过程,如果不对这段历史以及德国文化有深入了解,根本无法体味片中的诸多桥段。比如台词中大量出现的文学作品,作者没有、也不可能一一解释,观众只好似懂非懂一笔带过,可是这些文学作品又恰恰是能够帮助解释主角们思想过程的关键点。

导演安德雷斯·维里尔是德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整部电影说是要探讨主人公思想演变的内因外因,实际上却更像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记录片的拍摄经历让安德雷斯习惯于隐藏主观态度,隐藏情绪,以旁观者角度冷静叙述,但这并不适合一部如此充满争议的剧情电影。总之全片就像一部配了画面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进行过艺术创作的小说,又因信息量太过庞杂、表述不明,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情感上实难与之产生共鸣。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