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éraphine』:世界别吵,让我们的灵魂静静自在生长

%title插图%num

有些电影看过之后,让人一言不发,因为整个影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让人感受到的东西太多,反而无从说起。《Seraphnie》是法国质朴派女画家Seraphine de Senlis的传记片,一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未受过教育、没有亲人、没有爱人,靠浆衣扫尘打点儿零工为生的法国乡间中年女人,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夜晚的烛光下绘画。而她居然受到发掘了毕加索、卢梭等伟大画家的艺术收藏家Wilhelm Uhde赏识,却在Uhde即将向世界介绍她的时候,因为一战爆发而使得这次机会落空。漫长的十多年过去了,年老贫弱的Seraphine偶遇Uhde,她的才华再次有机会被更多的人赏识,可这次机会却因为经济大萧条,艺术市场衰落而延宕,再后来,她住进了精神病院,直到去世。她死后,成为当今知名的质朴派画家。

她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跌宕好看。可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的传奇,也不是感叹艺术家的命运多舛,亦不说疯子与艺术家之间的悖论。电影构架起时间发展的脊骨,是为了给向内发掘人的精神世界以参照,这部电影的质感在它向内的纵深与细节。

强烈而波澜不惊的比照

影片开始的十几分钟,都在描写一位粗服赤脚,身材臃肿,头发凌乱的中年妇人的日常生活——做苦力、上教堂、收集奇怪的东西。甚至这十几分钟已经有位观众睡着了,鼾声震动小影厅。可是比叙事更惊人的细节才在此时初现。Seraphine在河边与一群妇女浆洗床单,中途她颤颤巍巍的走向山坡,在一棵树下,撩起裙子蹲下来接手,她的头抬起来,树叶间的阳光嬉戏,她脸上露出天使般天真快乐的表情。她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简陋的房间里画画,快要完成的时候忽然唱起赞歌来,并没有节外生枝的用画外音乐,只有她自己的嗓音。赞歌华丽柔顺的质感与环境粗糙干涩的质感对比鲜明,就像她画作中让人惊讶与困惑的鲜艳红色,生命本身的华美与高贵在这种对比中愈发显得珍贵而突兀,让人震惊。电影中不断出现这种美丽/鄙俗的比照,在细节上,对Seraphine的性格塑造上都是如此。

她不是一个让观众简单的认同喜爱的角色。当她的心打开窗子的时候,她会告诉你去和小鸟昆虫聊天就能消除一切烦恼;说只要她想起那抛弃她的爱人,他也就还想着她。她也喜欢爬到树上发呆,会拥抱树木,让山林中的河水流过身体。但她不是一个孩子也不是圣人,会偷窃画具店里的颜料,在干活儿的主人家用主人的黄油烤蛋糕,得到Uhde的资助后开始无止境的花钱购置。演员友兰达梦露恰到好处的适时在眼睛里露出一些中年妇女狡黠的神气,虔诚教徒的虔敬眼神,或者笨拙的木讷与谨慎。可是她的画,那些构图充满张力,色彩炽烈纯粹,透出宗教精神气息的画有与外界隔绝的天真圣洁,自成一片饱满而庄严的世界,与她生活中的种种有极为矛盾,卑微中的伟大,有时都让观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对她的感情。

一个在生活里缺乏尊严的仆妇,内心却通向圣洁天堂。她说是她的守护天使让她绘画的。不知天使是怎样启示她,我们只能看到,她的灵感来自自然,所受的艺术教育是教堂里的赞歌与彩绘窗。她对美,对画的直觉都来自内心世界的毫无矫饰,她的心里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园子,园子里有一口内向性的,从心里汨汨涌出出的活泉。

宁静而暗潮汹涌的淡出

对画家的精神世界,电影作者用了大量的参差对照来加强观众的印象,而对于她本来就已经极富于戏剧性的生平,却用了许多许多无声无息的淡出处理。

电影中有太多极具戏剧性的段落以剧中人哑然默望的,中景以上镜头的淡出结束。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峰回路转的事件都点到即止,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就直接跳进下一个事件。却在之后某个时候不经意的一个细节里,点出当时的惊心动魄。比如法德交战前夕,不受法国人欢迎的德国佬Uhde连夜潜逃,连 Seraphine的画作都没有带上。Seraphine来到经过洗劫的Uhde的房间,只见到四处一片狼藉。曾经Uhde许诺要展览她的画,要让她成为知名艺术家的豪言壮语,曾经让这个一生都卑微的妇人在嘴角泛起一丝微笑的憧憬,就随着战时潦草收场。Seraphine还是继续自己的生活,直到十几年后 Uhde再次敲响她的房门,她打开门,说,“先生回来了”,嘴角又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微上扬。这一句话,一个表情里,有十多年的等待与希望,和希望的磨灭,回应了十多年前那个淡出背后的内心波澜。

她的人生也就是这样,受到剧烈撞击,然后默然淡出,回首时已经夕阳几度,往事难追,无论她在世时本可得到的名气,或者舒适的生活,都貌似波澜不惊的黯然下去,却又怎知不是一场惊心动魄,也总赖东君无凭。都所以《花开花落》这个译名我觉得真是切。

这部电影写的是一个贫者的财富,她的财富是自然,以及与自然感应的内心。可是当她被关进疯人院,与自然隔绝的时候,她的绘画天赋也消失在永夜。

但愿世界别吵,让我们的灵魂静静自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