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 5》:尊重反派的智商等于尊重观众的智商

%title插图%num
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2015)

一部娱乐大片系列电影拍到第五部,还能靠什么吸引观众?《碟中谍5》告诉你狠辣的反派、不是花瓶的女配、延续的经典元素,外加一点幽默就够了。

看《碟中谍5》(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之前,其实是没抱太多期望的,因为之前对上一部颇为失望。《碟中谍4》看到最后之所以没嗨起来,在于大反派不给力,确切地说,总Boss明明是个斗智型反派,最后却和特工亨特玩起了拳脚上的最终对决。这要么是编导黔驴技穷、编不出足够高智结局的无奈之选,要么是角色设定有偏差,让大反派承担了他不应该具备的功用。

而《碟中谍5》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以至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可以算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惊喜。这并不是说《碟中谍5》的大反派设定得有多么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实际上,爱好间谍片的影迷,会觉得本片中由西恩·哈里斯(Sean Harris)扮演的大坏蛋,其身份与行事“相当熟悉”。

说得更明白点,《碟中谍5》的大反派与《007黄金眼》和《007大破天幕杀机》中邦德的死对头们的性质是一样的。这让反派在智力、体力上一开始就具备与正面英雄全面抗衡的资本,再加上反派多在暗处且掌握不为人知的秘密,更让他在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占上风,将英雄一步步逼至绝路——唯有这样,才能将这一类型片应有的紧张悬疑感保持到最后,电影故事才会有张力。

而且,由于反派在体能上的对等性,即使最终不能免俗地与主角直接身体对抗,也不会像《碟中谍4》那般不像话。一旦选准了反派的角色性质,影片的剧情架构就能搭得比较扎实,不至于虎头蛇尾。同时,文武全能型的反派也保证了观众能看到一个有力的“豹尾”,而非敷衍了事的“银样蜡枪头”。

当然,反派定位给力还只是成功的一方面;如果没有细节铺排上的用心,反派的形象不仅立不起来,反而会显得很可笑——《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就给我这种感觉,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饰演的反派最后的行动计划以及邦德的应对策略都幼稚低级到了一个境界,也许这是文艺片导演山姆·门德斯(Sam Mendes)想要的境界,但对我这样的粗人而言,那样的情节有些不尊重智商。

要让反派的言行有说服力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其行为动机在剧情设定的架构内有个合理的解释,二是令其实现目标的行事风格与具体行动方案符合常人能理解的逻辑推断。在我看来,这两点《碟中谍5》都做到了。

而西恩·哈里斯的精彩演绎也为影片大大加分,他完美体现了一位顶级“阴狠”的特工应有的特质。尤其是他的眼神,直勾勾看似瞪着别处、却让你浑身不自在,以至于回忆起来,会有他的眼睛是两个“黑洞”的错觉。

同样令人意外的是由瑞典女演员瑞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扮演的女配角。她可能让很多人想到《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的Furiosa,同样不让须眉的强悍,同样惊艳的抢镜。

稍微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编导的立意:Furiosa形象的突出是文本原来就有意凸显的女权主义,而弗格森的角色,至少在剧本层面并没有想夺取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的主角光辉,但在实际演绎中,她做到了与男主角交相辉映。

%title插图%num
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2015)
考虑到这样一个传统花瓶型角色本身有诸多限制,能达到影片中的这般效果尤为难得。也许,今年夏季档头尾这两股强悍的女性动作风,会是今后好莱坞动作片的走向。

作为系列电影,每一部《碟中谍》中都有一些共通的元素或桥段。比如,从第一部以来就成为该系列标志性特色的“高难度潜入”,到第四部时,以迪拜塔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达到高峰。

第5部中的“水下机库”的潜入,无论表演风险、现场调度难度,还是桥段编排的巧妙程度,并没有超过第四部;此前影片宣传时强调克鲁斯能动态闭气六分钟,看完这段会觉得是个没甚必要的噱头。话说回来,这段和第四部迪拜塔那段相比,精彩程度虽有落差,但单独来看并不弱,相信大部分纯真的观众还是会紧张到手心出汗。

刺激的追逐,同样也是该系列的特色桥段。让我小小意外的是,《碟中谍5》的编导居然将两段追车戏安排在一起,让那些想稍微松口气的观众大为惊喜。也许不少读者已经从关于该片的前期报道中了解到汤姆·克鲁斯如何拼了命亲身上阵完成包括这两段追车戏在内的特技动作,如此搏命的确能增添影片的“卖点”,但不构成影片好看的核心元素。

就最终画面呈现而言,电脑特效与真人实景之间的差距小到肉眼看不出来;比如本片开场被炒作成“逆天”的扒飞机场景,如果不提醒那是实拍,绝大多数观众会认为是特效,因为特效的确可以做出与之无二的画面;此外,本片其他所谓“实拍”场景中,也混杂有大量特效元素,比如高速摩托飞车段落,不仅路上的大部分车辆都是特效生成,连敌方摩托车手被主角逼得失控撞车、倒地的镜头也全部用数字替身完成。

所以,片方宣传时所强调的“大胆真人特技”只是给事先了解情况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先验”的刺激,要真正发挥画面的冲击力更多还得靠导演的调度功力。

比如说在本片的摩托追车段落,是导演选取的镜头景别、视角、时长等因素在提醒观众“这只能是实拍、不可能造假”的基础上,通过电影语言加深了他们对这场戏的融入感,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让你感觉仿佛就贴在角色身上随之一起风驰电掣似的,很是过瘾。

片中“维也纳歌剧院”一场,也是体现“技术流调度功力”的另一个华彩篇章。编导此时有如催眠师,用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运动以及如有韵律般的剪辑,引导观众放弃分辨究竟是片场布景还是剧院实景的努力,而全身心沉浸到情节演进当中。如有电影教学机构每年从新片中选取案例来讲解好莱坞式调度为什么好看,个人觉得这一段足以入选。

从第四部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蒙·佩吉(Simon Pegg)的加入,原本是典型的动作类型片的《碟中谍》多了几丝轻松与幽默。本集还额外增添了另一名笑匠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他所引领的以中情局为代表的美国国家安全那条线被处理成颇为轻佻的组织。这更像是美剧如《政局边缘》(The Brink)的手法,冲淡了全片的紧张氛围,不过从该系列的发展来说,也的确让影片变得更好玩。

我估计克鲁斯的主要目标是将该系列打造成一块商业招牌,恐怕也没有野心将每一部打造成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膈应的喜剧桥段也是可以接受的。

也许,当一部作品“膨胀”成一个系列后,“去风格化”会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系列的特色就在于打造一套观众可以预期的固定娱乐模式。《碟中谍》的前三部与最近的这两部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分野:前三部不管质素如何,都带有导演本人强烈的风格。

而最近的这两部看起来像是同一个导演拍的,至少对我而言没有风格的差别。《碟中谍5》缺少上一部迪拜段落的奇峰突起,但整个结构无论是情节的严密性还是角色的丰满程度都更为稳固均衡。所以,该系列五部在我心中的排位是1→5→4→3→2。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