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幽暗长河》:我们如何去记忆

 

smwryach-poster
《生命宛如幽暗长河》海报(图源网络)

阿诺查苏维查康彭(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新片,睽违七年再次入围奈派克奖,也是本届奈派克入围十部片中,最令人一时难解的电影。非线性的叙事情节,穿插魔幻的影像,却又直指泰国不可明言的学运屠杀,虚与实的模糊,犹如片中女导演,企图重述屠杀幸存者的记忆,却发现记忆无法回溯,只是不断重构。

过往对泰国电影的印象,经常停留在鬼片、动作片或爱情片等类型上,提及泰国艺术电影往往只能想到阿比查邦导演。《生命宛如幽暗长河》(ดาวคะนอง,又译“入黑之时”)的跃出,使我们看见另一位阿比查邦崛起,如此特别的形式与议题,促使这场访谈聚焦在导演的创作手法,以及泰国电影触及敏感议题的问题上。

导演最初构思电影时,就决定采用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非线性叙事形式吗?

电影花了3年写剧本,到完成拍摄,总共历时6年。最初构思是在第一部长片开始剪辑时,导演发现剪辑犹如重新建构电影结构,最终定版变成非线性叙事方式的模样,是她喜欢、也认同理解真相的方式,因此本片一开始就决定同样的形式。

电影想表达什么?

其实没有明确想呈现给大家的讯息,导演只是想表达,我们是如何去记忆事情;记忆如何形塑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生。

对她而言,1976年发生的学运大屠杀就是影响她很深的事情,一方面那是她出生的年份,等于屠杀伴随着她的人生;二方面,矛盾的是,她却没有大屠杀事件的个人记忆或经验,学校不会教,大家避开谈论,这是一段被禁忌的历史,她必须自己看书才能了解,她的生长环境。

 经过6年创作,电影在剧本、拍摄和剪辑,三个阶段有什么结构变化或调整?

由于想呈现多视角看事情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多条叙事线既要重迭,使观众可以察觉关联性,又要保持松散结构,导演花了很多时间寻找平衡点,找到后剧本就没有太多改动。

之所以有变化,多来自外在因素。本片寻找资金的过程中,因为主题敏感,松散的叙事结构,对资方而言,太过抽象,投资需要勇气。然而导演认为时机成熟,非拍不可,因此边拍边找投资,一直到有初拍成果后,资方才有信心投入更多资金,前后大约两年时间,也历经了演员离开不演,国内政局变化等等,作品自然也跟着调整、进化。

但导演认为从剧本到成品应该有7到8成一样。只有影片剪到接近一半时,才又加拍一场收到Peter死讯的戏。

为什么要加拍这场戏?

导演笑说,有很多原因。比较有趣的说法是,她当时希望电影里有人死,想了很久最后决定赐死Peter。Peter在剧中是演员,是现实和虚幻之间的桥梁,导演认为很合适。另一个原因是,饰演Peter的演员当时现实中发生各种意外,导演想,或许让Peter在片中死掉可以使他在现实中平安。

%title插图%num
《生命宛如幽暗长河》剧照(图源网络)

Peter死前最后一场戏,是在交流道开车与经纪人讲电话,抬头看到一块地名指示牌,它也是本片的泰文片名,导演为什么选择这个地名当作片名?

泰文片名的意思是「Wild Star」,意象优美,但这个地方实际上没有人烟,不是任何重镇。它的特点在于,像是一个只会在旅途过程中出现的目的地,每次开交流道必定会看到,却几乎没有人前往,也不一定要前往。导演想透过Peter开车看到它,制造如人生的旅行感。

至于它与电影内容的关系,导演提示,片名不一定要和内容直接相关,可以很抽象思考。

 电影中大部分采现场自然收音,除了三场戏特别选用了三首歌曲,导演的考虑是什么?

第一首是纪录片女导演在小屋中唱歌。导演说,很多人以为片中女导演就是她的化身,其实不止,她还混杂了其他人的生活经验。像这场戏,导演最初想用别首歌,饰演的女演员没有听过,讨论后,她反而让女演员选择一首伴有自己童年经验的歌。

第二首歌是片中演员Peter开车时播放的歌曲,一首关于记忆的歌,谈论哪些事物留在生命记忆里。

第三首是Peter拍摄MV 的歌。原本Peter的角色由其他人来演,后来因档期离开演出后才由现在的演员接替。他在现实中是一名歌手,导演想把他的真实人生和角色结合,因此请他写了一首歌用在电影中。

另外,本片的英文片名也是一首歌名。导演在创作剧本时习惯听音乐汲取灵感,片名《By the Time It Gets Dark》是Sandy Denny 70年代的歌,导演当时听到的是翻唱版本,她认为这呼应了本片主旨「重制」,如同记忆也是重构。

影片描写学运屠杀的部分很直接,像是拍军警拿枪指着倒在地上的人,或设计纪录片导演访问历经屠杀幸存的作家,导演采取这种作法的构想是什么?

导演说,我们这一代是通过知名照片或影像来认知事情的。以大屠杀为例,有两张照片,军人持枪面对整群倒地的学生,以及坦克和烟草为背景,一名军人拿枪指着一位学生的图像。

有限的讯息来源,限制了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其实,所有的图像都只是一种代表,事情的真相有非常多层面,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经验到的不同,反应出来的观点不一样,导演不禁思索有一个得知真实的方法吗。

她认为电影就是处理影像,是再现,我们通过电影来探索事情的真相。同时,电影又可以做到更多,它超越再现、转化、重新塑造影像,不停留在我们所看到的表象。

smwryach-03
《生命宛如幽暗长河》剧照(图源网络)

 电影有不少丛林的意像或影像,使人联想到学运后也有一群支持共产党的学生流亡到丛林,导演有刻意要联结这部分吗?

很多是巧合造成,导演本来选定在一座小岛上拍摄,6、7年前偶然到泰国东北菇农养殖一带,一见钟情,就把拍摄地点改成菇农小屋。后来,片中饰演经历大屠杀幸存的老演员,到菇农小屋时才说,当时确实有学生逃到这一带,导演也才知道。

本片目前还没有在泰国上映,是没有送审吗?

对比阿比查邦导演,刻意不送审来表态。导演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她的作品,因此有送审。

泰国电影分级审查机关,近年来由于许多人抨击,为了维护形象,不再像过往轻易禁演或给予较高的观影年龄门坎。现在倾向先和导演、制片讨论,看能否剪掉他们认为敏感的部分,或调整观影年龄,例如20岁等。不过导演们普遍认为,20岁门坎限制太高,导演就遇过年龄不到的人向她反应想看无法看,因此这次才会在送审表上,填写建议15岁,令人惊喜的是竟然顺利通过审核,获得15岁观赏级别,将在12月上映。

 

朱孟瑾

影迷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