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人:不可见但可想像的神秘

女子辛苦地拖着一名男子。两次。镜位相同,但明显是不同的镜头,第一次她拖不动,坐下了;第二次,她顺利地拖走他。基本上我在这里先略过影片梗概不谈了,因为这部名为《第三个人》(Unfinished Girl,2007)的电影情节颇简单,不过导演有意打破连续时间与叙事,假如在这里重组情节,势必影响本片的本质了。尤其情节线的进展相当缓慢,仿佛影片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悬念,好比刚刚提到的两次拖拉男子的镜头那样,既重复却又不同,充满神秘的氛围。这份奇异的重复难道借镜了布努埃尔,而影片中的共谋岂是里维特附身?无论如何,就算是这两位大导演的合体,能找到的共通点至少可以指出一个明显特征:神秘

46207_1
《第三个人》海报|来自网络

影片放映后的导演座谈似乎没能提供什么实质的解答。观众问了相同的问题,导演回答原本想在影片中出现四次不同的镜头,但后来只留下两个,至于理由为何,“基于电影本性与本体的问题”!如果我没有误听了他的回答的话,但就算我没听错,但我却有个可能偏离的联想,这句话似乎将两位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夹杂在一起了:克拉考尔与巴赞。前者提倡找出影像最大表现本性,后者则追求纯属电影本体的特质。那么导演有意将这两组镜头相隔老远是否也在不混淆观众的情况下表现纯属电影的特质?若然,我们是否也得检视这个出发点的合理性:当新小说可以透过反覆形式不停重写场景时,尤其透过语气、时态的变化,它其实拥有更大的自由时,这类的影像反覆是否具有什么优先性?布鲁埃尔想必早就针对这个问题想过了,以致于他在《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1962)重复镜头既直接、明显,却反而可能太过自然而不让观众看出端倪,这里主要指出的是片头两次贵宾走进大厅的镜头,甚至在影片稍后些两位不停自我介绍的男子。

不过,先不论这组后来还是明显被观众提出质问的反覆镜头到底用得得不得当,如果说布鲁埃尔的反覆形式构成一种影像风格与修辞,基本上在《第三个人》中一方面因为时序的穿插,二方面重现某部分重叠的镜头,本身也构成一些节奏上的风格,于是我们要知道,其实影片中出现重复但却不尽完全相同的镜头,可不只搬运男子的镜头而已!换言之,导演座谈上的回答不只没有切中观众的疑问,更重要是还将一些核心隐藏起来。虽然这种事情经常可能出现在导演接受访谈的过程中,但是不是也有可能相隔一些时日后,导演忘了初衷?或者“不多作解说”也是一种流行的方式?我们显然不能怪罪导演回答问题时的轻率,因为应答的当下他可能有太多思绪要去打理。那么,只有透过观众我们自己来想像、拼凑作品的完整度。如果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认定这样的补充心理是种自然状态,我们的自我说服当然也会是一种相当自然的状态。

46207_2
《第三个人》剧照|来自网络

到底导演透过这部电影想传达些什么,想必有蛮多层面可以探讨,而且即便是那样也很难说得全,就算我们面对一部在现场被许多观众批评的电影也一样。我们也先撇开在影片中几次长段的独白所阐述的论点,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读者完全能够理解我所指为何,也就是说未看过影片的读者也不用心急,如果您愿意观赏这部影片,就绝对能够看到影片这几次的独白,完全无须透过我来为您多作提醒才能看懂。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很可能是影片中途就缺席的姐姐的角色。

为了让以下论述可以稍微清晰点,我在这里不免俗还是得提一点影片主要人物关系:男主角何华与妻子肖风刚有了孩子,肖风有个带有脑部病症的妹妹肖可(我们并不知晓妹妹得到的是什么病,在何华与肖风的对话间隐约暗示妹妹的病与姐姐有点关连,但不明确)以及后来肖可遇见一个欲轻生的男子林先生,肖可在林先生那里获得了当年谋杀父母的凶手的线索,指向何华。虽然我轻描淡写将四人主要人物关系写出,不过影片可能是演到将近三分之二处才将这四人的关系点得明确一些。简单来说,影片悬念很早就出现,但冲突却被延后了。这个作法没有什么过错,充其量是让观众感到沉闷,当然,若基于商业考量来说,这个处理方案就会是相当大的问题了。

就算如此,我们仍不得不品味一下导演在剧构上的处理方式:何华跟太太讨论,期盼肖可能够找到男友,有个人陪伴面对疾病比较有力量,但肖可的遇上一个巧合—何华的小学同学,也是这个邂逅才让情节开始有意思。这个巧合也因而将何华以为埋葬了的过去被挖掘出来,这个他以为对肖可是好的设想却陷他于困境。导演的反讽处理还不只于此,何华好心地将自己的保险作假成为一位被他误撞少女的保险,最后到他意外之后可能也再没有人可以从他身上获益,不过导演没有将他的保险内容说得明确些,如果只是单纯的医疗保险,那么戏剧效果可能就差了些,如果可以说那份保险还包括意外身为给付就更好了。

相同地,对于肖可来说,这份“舒服的”爱情却成为她揭开沉重过去的开端;肖可与何华可以互换的囚禁关系到何华对她的强暴得到的反转效果:两人因而得到解脱;林先生重获生命意义(影片没明说,但应该有这样的暗示)却又为肖可付出了,重如泰山地葬送了。以前,潘朵拉打开了魔盒,所有灾难降临,但盒中留下了希望;在这里,缺席姐姐肚子怀的却像是有着秘密的魔盒,这回没有人能打开,却全部被封印了进去。尤其当她回来后面对的将会是一团无解的谜题:三具尸体(且没有保险给付!)。

46207_3
《第三个人》剧照|来自网络

我想说那份希望孕育在肖风的肚子里,但这份象征可能太过隐晦,毕竟,她中途就缺席了,尤其在她缺席之前,悬念才刚要加温,我一度以为她与林先生之间可能有些什么….于是这种种元素的串连,看似不难,因为影片中的元素着实不多,但要这样串也不简单,因为很可能它们之间没有一丝的关连。

但这些毕竟可以透过想像的,“因为没有,所以有了”,这句后现代铁律一向可以为解析艺术作品提供一个很棒的理由。于是我们进一步想像,种种的错接反覆营造的不只是电影本体的问题,它们进一步超越了,很可能达到了想像的层次,透过观众心理,观众戏院中的镜相心理,将能指想像化了。每一次的反覆也就不能是相同的,尤其当反覆将成为一种命定的意涵时,它们必须有所象征,它们代表了每次插叙时的错位与巧合。将人物乃至影片意涵扭转,指向宿命的道路。人物朝向宿命的轨迹走去,影片则走向受谩骂的命运。

其中没有什么神秘的,这才是电影的本质吧?

补注:观众屡屡问到片名的含意,导演有点含糊其词,到最后观众焦点似乎也模糊了:指责导演窃取名片“the Third Man”的片名。在我的读解来说,那第三人原本在我心中盘绕的是那个巧合(林先生),但等我通篇文章写完后,我想可能得出的答案是肖风肚子里的孩子……作为一部看完后疑点重重的电影来说,它最起码存在的理由是引发并成为观众间一个(或许很短暂)的话题,一如导演自嘲说当他听到戏院发出这么多笑声(这绝非一部喜剧片),感到欣慰,因为“为观众制造了娱乐”!不过基本上,英文的片名或许提示了一些线索:“未完成的女孩”(Unfinished Girl),可以是被撞到的女孩,她拥有着未明的未来;当然更可能是指肖可,影片的完成其实就是作为消去她情结心理的艺术治疗,一如《老男孩》(올드보이,2003)处理的那样……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