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与反叛:工藤荣一的时代剧三部曲(三)

%title插图%num
《十一武士》

《十一武士》公映于1967年末,其时东映已经转入了以任侠映画为主的制作方向,作为时代剧的《十一武士》有些生不逢时。尽管如此,东映也未完全放弃时代剧的制作,多少还存有重振这一类型的幻想,由此前两年间连续推出五社英雄导演的《丹下左膳 飛燕居合斬》(66年)、《牙狼之介》(66年)、《牙狼之介 地獄斬》(67年)三部时代剧中可见一斑。后两片的主演夏八木勲是东映这一时期主推的时代剧明星,《十一武士》也是由他领衔主演。作为“集団抗争時代劇”的传承,曾在《十三刺客》出现的西村晃再次扮演了一个极重要的角色,而《大杀阵》的头号主角里見浩太郎此时已经成了无关大局的配角之一。幕后阵容里,担当编剧的不再是前两作的池上金男,而是由田坂啓、国弘威雄、鈴木則文三人共同执笔而成。

编剧的改变给《十一武士》的故事带来了许多细节上的变化。结构上,故事延续了前两作即类似《七武士》的那种简化结构。但在这个整体架构之下,故事做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改写:编剧们将《忠臣藏》的情节融入到这一故事中来,《十一武士》的悲剧意义因之得到强化,但核心价值却偏离了前两作所确立的批判主题,回到了武士电影的某种正统价值观之上,即《忠臣藏》这一故事中所表达的“诚”之思想。这一变化冲淡了武士反上行为里所包含的个体意识以及抗争意识,相对于前两作而言,只是更多地在形式上体现出“集団抗争時代劇”的特征。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可以视作来自黑泽明的影响。西村晃在本片中扮演的浪人井戸大十郎,明显脱胎自《椿三十郎》中三船敏郎所扮演的椿三十郎一角。概括起来,《十一武士》的故事情节就是《七武士》+《椿三十郎》+《忠臣藏》的综合体。

《十一武士》的片长为100分钟,比较起前两作的125分、119分,制作成本上的削减极其明显,高潮段落里杀阵戏的时长减少至16分钟,较之《大杀阵》减少了9分钟,较之三部曲的第一作《十三刺客》减少了近一半。如果将高潮段落与此前的幕次分开,比较起时长居中且足以自成一体的《大杀阵》,《十一武士》在进展部分里的叙事时间减少了约十分钟。在《大杀阵》里,叙事时间减少带来的变化是焦点更集中于三四人主角之上,反而给予人物塑造更多的空间。到了《十一武士》中,叙事时间减少使焦点集中在一两个人物之上。在十一武士这一复合主人公的塑造上,除了夏八木勲饰演的仙石隼人和南原宏治饰演的榊原帯刀得到较多的表现外,其他角色大多一笔带过。所谓“集団抗争時代劇”,到这里已与普通时代剧并无太大分别了。

这些改变体现在视觉之上,显然也局限了工藤荣一的创造力。电影一开始,工藤荣一就用了一个平移镜头加强运动节奏,但就观感而言,与前两作简洁构图却法度谨严的空镜头开场比较,这种平移的镜头多少显得有些廉价。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之上,可能基于前两作票房上不太理想的因素影响,工藤荣一变得保守而平庸起来,前两作中强烈的风格化元素——《十三刺客》中极其严谨而对称的构图、《大杀阵》中静态构图与手提摄影的辩证运用——在《十一武士》里已模糊不可见。在对情节的掌控之上,工藤荣一似乎也失去了冷静的判断。例如众人在森林里埋伏时,意外出现了一个幻想性情节,在这样具有古典特征的悲剧以及偏写实路线的电影中,这样的情节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在人物塑造上,情节突出了仙石隼人这一角色,并细致地表现了他与妻子織江之间的一段情感,有效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算是相对成功的处理。

高潮时杀阵戏的冲击力较《大杀阵》弱了不少,但比起《十三刺客》则稍有胜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戏前半段发生在大雨中,中途雨停浓雾又起,工藤荣一巧妙利用环境中的这些元素来烘托对阵时的萧杀气氛,从写实的角度强化了场景的表现力。从镜头语言的角度看,工藤荣一摒弃了前作里耀眼的手提摄影,多用镜头的水平移动加强运动及节奏。同时大量使用中景长镜头,以间离的角度来营造克制而冷峻的情感,以此反衬战斗的残酷性,这一处理技巧明显自《大杀阵》中的高潮戏里沿袭而来。雨中搏杀的高潮场景,多少也有向黑泽明的《七武士》致敬的意味。总的来说,在工藤荣一的“集団抗争時代劇”三部曲里,整体品质以《大杀阵》最佳,《十三刺客》次之,《十一武士》居尾。

东遇西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