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Cannes 2010]《蒙庞西埃王妃》:法国大导的败笔之作

(Foto: PR/ Cannes)

tati(Cannes) : ★☆☆☆
从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当导演的法国著名导演贝特朗•塔维涅弃笔从影之后的作品获奖无数,特别是他的影片多年来一直被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赏识,多次入围“主要竞赛单元”,在重要奖项上也颇有斩获。1974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他凭借《圣保罗的钟表匠》(L’horloger de Saint-Paul)荣获银熊,1986年又凭借《毒胭脂》(L’appât,1986)再擒金熊,但是目前为止在戛纳电影节上他还只有得过一个最佳导演奖,多次和金棕榈交臂而过。2010年他第四次带着新片《蒙庞西埃王妃》卷土重来,很显然是希望能够圆一个金棕榈的梦。

《蒙庞西埃王妃》是导演贝特朗•塔维涅和老搭档编剧让•卡斯莫再次合作的结果。在贝特朗看来,卡斯莫充满创造性幽默动人的文字表达和人物对话可以为这部时代剧增色不少。不可否认,编剧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为《蒙庞西埃王妃》优美画面提供了诗意般的文字基础,但是就这个贝特朗应该非常擅长的时代剧题材来说,电影除了诗意般的画面和镜头感觉,情节的残缺和剪辑的混乱完全失去了导演早年相似题材作品中应有的水准。

《蒙庞西埃王妃》讲述了1567年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贵族之女玛丽亚和迫于父亲压力无奈成婚的丈夫蒙庞西埃王子以及青梅竹马的恋人三角关系之间的爱情纠葛,其中王子的导师库姆特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先知的身份帮助她开始认识自我。按照导演的说法,这本是个女性解放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时代悲剧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软弱女子如何自我觉醒的过程。当然,这种自我觉醒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玛丽亚就像是《成长教育》(An Education, 2009)中的珍妮,在经历过初恋的美好和诱惑后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只不过《蒙庞西埃的王妃》不是以学业为代价,而是婚姻。

贝特朗的早期作品中特别是在描写历史题材的时代剧中经常被人诟病为“在叙事上缺乏理性清晰的线索”,“情节处理上缺乏粘合性”。这个缺点在《蒙庞西埃王妃》依旧是暴露得最为明显。时代剧电影由于将一个故事放在了时代大环境下,如何以小见大成了导演掌控剧情的难点;特别是涉及到具体时代背景下复杂的人物关系,如何通过清晰的叙述过程塑造具有信服力的人物性格是衡量导演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蒙庞西埃王妃》中不仅在人物塑造上流于表面,对复杂的人物关系也匆匆带过,致使原本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主角玛丽亚的形象显得底气不足,而且在她和其他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情节铺垫。电影中的“先生库姆特”角色原本应该是个亮点,可惜他的反复无常过于反复无常,不管是弃械回归的决心还是最后为救女人而死的悲剧,也一样显得经不起推敲。电影中只有法国年轻演员杰格尔•勒普林斯-林盖(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扮演的蒙庞西埃王子才是唯一一个被塑造得较为成功的角色。

另外,贝特朗在《蒙庞西埃王妃》中营造的节奏也过于缓慢,缺少了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环境中弱女子自救的该有的张力,而糟糕的剪辑则让情节零碎破落,因此尽管电影画面优美,音乐动人,但是整部电影却处在一个失序的状态,让人在混乱的时代背景中迷失了导演原本准备呈现给观众的中心点。作为有着丰富时代剧拍摄经验的法国著名导演贝特朗•塔维涅,《蒙庞西埃王妃》总体上让人失望,很显然导演会再次和金棕榈擦肩而过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