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F 2011】观片快评:《归去来》(作者:袁瑞君)

影片开端,手持拍摄的随意性让观众大为不解。构图、背景以及人物的对话简单平实,首先入镜的是一名中年男人在进行毛坯房的室内物品安排,跟拍让人犹如身临其境,直到标题出现,才意识到《归去来》这部纪实纪录片已经展开了帷幕。这部纪录片是由青年导演孙浩然构思编剧拍摄以及后期剪辑而成,孙浩然在读书期间对该题材就有所触及,随后一直进行着主题的丰富,最终在连续几个月的跟拍后,《归去来》得以面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关于终南山,关于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信仰问题以及抉择性。

《归去来》此片由三部分构成。

“归”,主人公苏非舒是心怀抱负却总是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次由北京归来,内心纯粹的仅想做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在陕西终南山的一个即将被政府开发而面临拆迁的村子里,建立一个物学院教授学生。这个诗人四处奔走,购买物品,讨价还价,怀揣着传播物学梦想,带来了一群学生;“去”,苏非舒带来的这群学生中,有还未有工作的无业人士,有刚刚退学的大学生,有远在美国的华侨……这些人有的刚刚退学,有的只是想要看看这种生活方式,享受这份理想中的宁静。冰雪未化的高山生活消磨着每个人的耐心,有人觉得无意义走了,随之接二连三的人陆续离开,人越来越少;“来”,最终留下的几个人似乎适应了这种与自然相伴,远离世俗的生活,令人欣喜的是有新的人慕名而来,这个队伍似乎又充满了新的活力。

片中几次出现苏非舒与朋友喝酒的片段,片头出现时,诗人与朋友在饭桌上大谈哲学范畴的唯物主义,也曾涉及到关于自己的专长诗的见解,他讲知识不重要,心性最重要。表现出苏非舒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期待并且担忧物学院的前程。片尾部分出现的喝酒部分则是在大部分人离开终南山后,苏非舒由于人们对物学院产生的轻视而失望,引发了苦闷心情。我们似乎可以透过他戴的厚重眼镜而看到这个憨厚男人内心的荒凉,他说人生就应该去完成他想做到的东西,而他却在学生们问及物学院存在的意义时,低头沉思,不知该如何诠释。想了许久,他也只能淡淡讲出与自然相处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物学的所在。苏非舒似乎自己也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可以在山上晒太阳思考一下午,也可以在屋里看书一整天,这似乎就是诗人想要做的事情。而且,他想要把这种生活态度去普及给更多的人,去对自然怀揣有感恩之心,与身边之人互爱,团结。片子最后,诗人是失望的。

上山后,导演的笔锋侧重点由男主人公的个体转向了那些同去钟南山的学生们身上,没有单独去追踪个人的思想,而是站在大背景下对整个群体进行分析,这些学生中退学的大学生占到了大部分。在当今社会迅疾发展的浪潮之下,永远是有人企盼脱离光怪迷离的大众社会,去寻求内心的宁静。但是这些来山里的人,似乎为了摆脱世俗而来,很少有人是为呼吸自然真正寻求宁静而来。那个通过扔硬币决定是否走留的男生,一直在犹豫自己最终的选择是否正确,那个决心长留的女大学生,似乎寻求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大部分的人,由于对现实所失望而来,同时带着对终南山的失望而走。

那些徘徊在山间的和尚道士,舍弃寺庙里修行的机会,终年穿着迷彩服,向身边的人讲述“天法道,道法自然……”。村民留守村中,舍弃城里舒适生活,宁愿过着苦累的日子。宗教信仰是自由的,而人心即是最难琢磨,人们因失望聚在一起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却不愿认清事实,予以更正。有所舍弃,才能在另一方面有所升华,世间之事,安得双全。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