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F 2011】观片快评:《未完成的生活史》(作者: 滕逸骅)

初次到一些关于《未完成的生活史》是因为关注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此片以一个独立的、旁观的又掺杂其中的视角展现了一群在甘肃古浪黄羊川的中学老师们的生活。今天终于有机会去南京大学费彝民楼新闻传播学院的展映室里看了四个小时的完整版。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是未来未完成,生活在继续,追寻远方的同时更要活在当下。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你处在那样一个小城镇,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十年二十年的目标都是调动到县城,所以徘徊在乡村和县城之间,你会选择怎样一个方式让精神获得小憩或者是让情绪高涨、有激情去达成目标。到最后能选择的,说不定也是酒精麻痹自己。我想应该有很多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向往这样的人生:无所顾忌的洒脱生活在一个小山村,不用手机不用电脑,只接触单纯的孩子和简单脾性的同事。然而当这一切通过丛峰导演的镜头原原本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却是,为什么他们要这样整日在工作之余除了喝酒划拳,麻木逃避着现实,我要的肯定不是这样一种生活。

《未完成的生活史》分为两个部分,明显感觉第二个大片段的整体色调要亮很多,不像第一片段那样灰灰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丛峰导演想要传达的全部意思,可能是生活阅历的局限性,毕竟作为一名大学生,了解事情除了亲身经历的也只有从网上书上看到的。要重新挖掘当代人的内心,才能找到和它沟通、对它做出选择的可能。

平平淡淡确实是生活的模样,他们想让生活精彩起来,借着酒性作出怪异动作跳舞、唱自己改编的歌曲,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煎熬”着,借酒取乐、借酒消愁,在酒过三巡之后平静叙说有同事把硼酸当成酒喝下损毁食道的,有同事喝醉酒在茅房睡上一夜的,酒精让他们暂时亢奋,进行看似可爱又可哀的自我排解。

爸爸常说你先要把自己养活才可以谈什么梦想,生存总是最重要的。在纪录片中刘东尧对着镜头欣喜地诉说自己要被调往伟大的古浪县城离去,要奔向光明。这个时候,从一个个体可以窥见群像,企盼着攒好钱找对人对于工作做一次迁徙,以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结果呢?这是真实的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真的能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吗?

总可以假装安慰自己说,我们无法得到的,不是不可以得到,只是没有去尝试而已。于是,借着这样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希望,保留早已经被自己的蔑视践踏过千万遍的尊严。仿佛在起点上败下阵来就可以保全自己一样。在《未完成的生活史》中,出身农民之后收到高等教育的中青年回到镇上做老师,环境对人的同化力量是很可怕的,人物呈现的很立体,对生存环境、奖金工资的担忧,对教学压力及升职的无奈,对某某主任是“正”或是“副”而斤斤计较,在乡镇和县城之间辛苦周旋。大多数人都需要目光,需要物质安慰,需要被认可,需要赞美,需要建立一种优越感,需要确定自己的善良,需要爱,需要意义,需要被占据,需要必胜的把握和正确的道路。但是当老师都根深蒂固的想着:要有钱有人才能升官才能调动,要“喝些喝些”才能“和谐和谐”,我不禁觉得他们像教学楼下的野草一样,看起来活着,但是死气沉沉。

最后还是想提及一些觉得处理的不太得当的地方,片长4h,节奏太慢显得冗长,完全可以把有些废的毫无意义的镜头减掉,虽然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是生命不可以浪费的哟,好不容易经过铺垫发展而酝酿出的情绪被冲淡了。片中男性视角太过明显,不够中立和客观,只关注了男性在调动这条主线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太过削弱了女性在其中的比重。还有一点就是片中插入了很多照片,有风景照、有人物照,但是有几处太过突兀,停留帧数太长,过渡不算自然。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