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Cannes 2010] 《法外之徒》:争议性题材难掩叙述薄弱

Outside the Law (2010)|©️Cannes

tati(Cannes) : ★★☆☆

法国戛纳当地时间5月21日早上,在卢米埃尔大厅举行的法国导演拉契得·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新片《法外之徒》(Outside the Law)的首映式前如临大敌,这也是电影节中唯一一次入场需要搜身的首映式。法国导演拉契得·波查拉的这部《法外之徒》是他《光荣岁月》的续集,通过描写三兄弟在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中各自的心态和结局来真实展现那个特殊的时代中阿尔及利亚人复杂的心态。

出生于阿里尔及利的导演拉契得·波查拉曾经凭借着一部揭露了二战时期法国军队中“非洲军团”(来自法国当时殖民地的士兵组成)士兵生活的《光荣岁月》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在法国电影中,波查拉的电影和德国费斯·阿金的电影在表现移民生活上有一定的相似点,都是兼有反思和批判,不同的是波查拉更注重于法阿两国历史层面的挖掘,而阿金更侧重于德土两国文化差异的深入。

《法外之徒》是《光荣岁月》的“续集”,它的时间跨越从二战胜利后的阿尔及利亚直到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三个儿子逃亡到法国后为了实现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而奋斗的故事。电影中的开篇应该是较为成功的,一家人被当地的恶霸凭一纸公文赶出了居住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而后镜头马上切换到了三兄弟长大后遭遇一次大屠杀的场景。这两个简单的镜头转换既有互相传递影射的连接,又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在这次屠杀事件中失散的三兄弟在多年后经历了不同的苦难重新相聚在法国巴黎,之后在争取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斗争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激发了不同的矛盾和冲突。

导演或许是过于强调了这个历史事件给阿尔及利亚这个家庭带来的苦难史,所以选择了三个兄弟代表了当时争取独立斗争中阿尔及利亚人不同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取向。阿普杜勒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愿意为建国独立事业奉献一切;摩萨欧德是个家庭主义者,他曾经为法国征战过,如今他义无反顾地参加独立斗争只想为了给自己儿子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而萨伊德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在想法设法改善自己生活环境同时一直努力实现自己举办拳击赛的梦想。就人物来说,导演的安排无可厚非,毕竟这样的人物角色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相似社会背景中,只是导演设计的场景让人物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个性,流于脸谱化的表面;而曾经在《光荣岁月》中成功过的“单个事件多主角并存”的人物设计在《法外之徒》里失效了,三兄弟不同线索的表叙都在交待不够的戏份中缺少了足够到位的分量。

《法外之徒》是一部平庸的电影,导演企图表现的那个特殊时代中小人物被命运所驱使的悲剧无法深切感受;但这又是一部很难去挑剔的电影。故事情节、人物情感、镜头运用、场景表述也确实说很难找出大缺陷,首尾呼应黑白画面的设计也显得中规中矩,人物故事随着情节发展毫无意外之处。还有就是电影刚开始的震撼镜头之后随着导演需要表现的历史感,成了一个编年体式的简叙,直接弱化了开篇时的力量,没有让三兄弟重聚之后又在分歧中坚持自己理想的矛盾冲突凸现得非常到位,这也未免不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总体来说,《法外之徒》有着强烈的政治争议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民族主义反思浪潮”在欧洲电影中的流行,法国电影人也慢慢开始将题材触及到了之前的一个政治禁区,那就是对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的镇压。像英国人早在多年前就由肯·洛奇开始的对北爱尔兰独立斗争的反思一样,导演拉契得·波查拉承担了这个角色,而2006年戛纳电影节给《光荣岁月》“最佳男主角奖”也似乎在证明电影艺术不存在政治话题这个说法。所以今天戛纳场外老兵游行示威,警察严阵以待,而场内掌声阵阵,还不是有些呐喊助威的声音……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