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我奖,也不能阻挡中国电影的进步”

Photo by How Hwee Young/Epa/REX/Shutterstock

王小帅:“他妈的戛纳这次不给我奖也不能阻挡中国电影的进步,这次不拿奖我还会有机会下次拿奖!”

法国戛纳当地时间5月23日晚上,第63届戛纳电影节开始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以蒂姆•伯顿为首的评审团们和颁奖嘉宾逐个盛装登场。19部“主要竞赛单元”影片在持续11天的放映后迎来了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不过在走红地毯的过程中,很多明眼人注意到了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影《日落重庆》导演王小帅并没有出席,只有剧组中的王学圻和范冰冰微笑着走进了颁奖大厅。按照前几年戛纳的“隐规则”,影片导演的缺席几乎已经肯定意味着《日落重庆》和主要奖项无缘了。此时此刻王小帅前天晚上酒后吐露的真言瞬间浮现在笔者脑海中:“他妈的戛纳这次不给我奖也不能阻挡中国电影的进步,这次不拿奖我还有机会下次拿奖!”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小帅正红涨着脸。之前喝下去的酒精很显然在血管里快速得进入大脑,刺激着脑神经末梢。毕竟是“真言”,中国电影在戛纳的路程肯定还需要一段路程,而这段路程的终点究竟是不是王小帅,那还真需要靠时间来检验。

王小帅今年带来戛纳的《日照重庆》本身充满了戏剧性,它是从“一种注目单元”临时升级到了“主要竞赛单元”,尚且不问组委会为何会做如此安排,但毫无疑问,《日照重庆》由此引起了国内外媒体更多的聚焦,毕竟入围了“金棕榈”的候选名单就是一种身份晋级的象征。对于王小帅来说,《日照重庆》是他继《十七岁的单车》(英文名字直译是“北京单车”)和《青红》(英文名字直译是“上海之梦”)后又一部表现中国大城市生活的电影,而电影中通过追寻一个挟持人质案的真相来表现父子关系的故事相对于他之前以其早年生活为灵感创作的“北京单车”和“上海之梦”来说,更像是一部置身于外的纯导演作品。

《日照重庆》作为首映的第一部“主要竞赛单元”影片,赢得了部分国外影评人较高的评价。亚洲电影资讯的首席影评人艾德礼(Derek Elley)给了影片7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他在评论中写道:“(《日落重庆》)剧本内蕴着一种情绪力量像平缓推进的海浪,而不像是在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中;王小帅被他个性中真实的情感所驱使,而不是那种为了导而导的虚情假意。另外王学圻的表演非常精湛:很少有电影仅仅因为一个演员的脸而被人记住,但是《日照重庆》就是如此。”综观国外影评人对《日照重庆》的肯定,基本上立足于和王小帅之前作品《左右》的比较以及侧重于王学圻在电影中极为出彩的表演,但是和今年几部金棕榈获奖影片比较起来,《日照重庆》显然还是有些许差距。

自从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吉尔•雅各布宣布有“好莱坞鬼才导演”之称的蒂姆•伯顿担任今年评审团的主席后,有影评人就曾经猜测根据蒂姆•伯顿自己的电影风格和喜好,今年的得奖影片应该是侧重于那些坚持进行电影形式和电影语言创新的电影人。而在关于电影形式和语言的创新上,金棕榈最佳影片《能寻找前世的布米叔叔》的导演、泰国人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在所有今年入围“主要竞赛单元”的导演中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这位出生于1970年曾经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电影专业硕士学位的年轻导演,自称深受“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以及“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作品中,他将儿时的生活体验和观映印象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浪漫式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并且将自然、魂灵以及他自己对于时空的见解结合在具有特殊美感的视觉语言中。这次距离他上部作品达四年之久的《能寻找前世的布米叔叔》则更像是他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依旧带着显著的个人色彩,有着晦涩难懂的情节内容,却又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获得金棕榈最佳导演奖的法国人马修•阿马力克则在电影《巡演》展示了一个年轻导演难得的娴熟技巧,这不仅体现在他变化多端恰到好处的镜头运用上,他还将一帮非职业的舞蹈演员成功得塑造成电影中具有不同鲜明个性的角色,而且还在一部公路电影中尽现人生悲喜。相比之下,这次的获奖名单正响应了组委会主席吉尔•雅各布在电影节召开前对记者说的,戛纳电影节是新锐导演的“发现之旅”。

不管是马修•阿马力克还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他们拍片都不多,但是他们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求新却是赢得戛纳青睐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们最终赢得成功的惟一法则。相比之下,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的王小帅这几年的创作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他的后期作品《青红》和《左右》,尽管有获得一些大型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但似乎都经受不起时间的推敲,反而在《日落重庆》中看到他复苏的一线生机。但他很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日落重庆》依旧沿用了他一贯的影像风格和异化的人物角色,,反倒是这次入围了“一种注目单元”的另一位“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倒是他自己影像艺术的一次创新尝试。

贾樟柯自称在电影中“追求影像的现实表象的穿透力”,因此在他的故事片中往往有着显著的纪录片痕迹。而在被定义为“纪录片”的《海上传奇》中他则刚好相反,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虚构成分和象征主义的意象片断。这部带有实验性特点的纪录片引起了国际影评人截然不同的反应,参与电影节英语场刊《银幕》评分的丹麦著名影评人波•格林•延森称赞这部电影“以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将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呈现给观众,让即使对这个城市完全陌生的人也能够从电影开始了解到城市的文化根源”,而研究中国电影已有二十年之久的著名影评人艾德礼则认为电影中存在着很多毫无意义的重复场景,最好是将135分钟的《海上传奇》“缩减成一部110分钟的电影”。和国外媒体比较,国内影评人倒似乎持有一边倒的趋向,就是对这部电影的批判,“看来贾樟柯还是适合以小见大的题材,而不是这种高调的宣传影片”。作为最受国外影评人推崇的中国导演,《海上传奇》没有参与角逐金棕榈让很多人深感遗憾,贾樟柯效应说不定还能在之后的几年里继续放大,从而在正确的时间里让正确的评审团作出正确的决定。

作为本届电影节的两部参赛华语影片,比起各自同组中获奖的韩国影片《诗》和《夏夏夏》来说,确实也逊色不少,不过在这次的影展中,至少有机会让外国人见识了来自中国真正优秀的演员。《日照重庆》男主角王学圻的出场成了本届戛纳的话题之一,不仅因为他艰难的签证过程以及在电影节闭幕之前来到戛纳引起多方对于奖项归属的猜测,还在于电影中他“内敛沉蕴,收放自如”的表演征服了西方观众。这个话剧出身从影数十年的老戏骨,在最近几年里表现出一股大器晚成的惊人爆发力,接连凭借着《梅兰芳》和《十面埋伏》中的角色囊括了港台多个主要电影节奖项,引起了两峡影坛的关注,现在更是凭借着《日照重庆》中的“父亲”一角吸引了西方影评人的眼球。

王学圻在《日照重庆》扮演的是一个需要为自己年轻时的浮躁心理付出代价的父亲角色,尽管公映的电影中被删掉了几段对于交待剧情非常关键的场景,但是王学圻还是凭借着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角色,这未免不能说是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给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一个新的惊奇。

在王学圻刚刚到达戛纳的时候,王学圻和笔者作了一次简短的对话。他向笔者分析了戏剧、电视和电影三种表演艺术的不同点。他认为在话剧中演员需要用声音高低和动作幅度大小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情绪,而电影和电视中则主要靠脸部表情,不过这两者还是有所区别,比如电视中演员的脸是缩小的(笔者理解:电视中人物很少脸部特写,全景性场景为主),而电影中脸是放大的(经常有脸部特写),所以这三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中最关键的是掌握分寸感。正是他对三种不同表演艺术如此深刻精辟地认识和身体力行,才有了现在他自己认为的“最好的状态”。这种最好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了《日照重庆》中的表演,可惜尽管在颁奖前王学圻也是媒体较为热门的最佳男主角候选人之一,最后金棕榈最佳男主角奖项还是让墨西哥影片《美错》的哈维尔•巴登和意大利电影《我们的生活》的埃里奥•杰曼诺分享。

对于世界各国的电影人来说,戛纳是个宿命轮回,“几家欢乐几家愁”永远是固定的游戏规则。多少人总是在每年电影节闭幕前心神俱疲、归心似箭,却又在第二年的春天开始就对着戛纳望穿秋水。而中国电影很显然已经成为戛纳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不管是抱着真心支持中国电影发展还是垂涎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戛纳电影节已经让网站拥有一个中文版本。除了来自中国的导演和演员渴望踏上红地毯,在戛纳的另一个角落,来自中国的发行商、投资商和片商也开始占有越来越大的摊位,举办越来越豪华的宴会,然后守在门口的保安们总是会突然开口说“你好”,而新闻发布厅里还有一个提供全勤服务的操着流利中文的帅哥。这看似和中国电影无关,却也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电影的存在已经开始深入到了戛纳的每一个角落……只是,中国电影离金棕榈究竟还有多远?这可不是王小帅导演一腔热忱酒后真言就能解答的。中国电影,距离摘取金棕榈的终点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10年5月26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经编辑修改,有所调整)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View Comments

Share
Published by
tati
Tags: #Cannes2010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