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院线评分访谈系列之九】奇爱博士篇

云中:你的ID是来自电影么?你对《奇爱博士》怎么评价?

奇爱博士:我是21世纪初期才开始混电影论坛的小辈,当时记得有很多人的ID都来自电影,比如“藤井树”“发条橙子”,我想你可以叫“发条橙子”,我就选个“奇爱博士”吧。至今我也不是神马“博士”。我报考了博士考试,但惰性很大,对考上也不报希望。我对电影《奇爱博士》无特殊的偏好。

云中:你在资料馆工作,具体做什么呢?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对电影的认识与工作前有什么不同?

奇爱博士:我在资料馆主业行政事业规划,和电影关系不大,副业做节目策划和影片咨询,再副业做点学术研究,从05年以来发表过28篇论文,百余篇其它水文,多为命题作文,自己满意得寥寥。经过多年工作,最大感受是,学会“艺术地看电影”比看“艺术电影”更重要;第二,研究中国电影,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命运的过程;第三,电影史研究,贵在持之以恒,要真得有热情,能坐住冷板凳,还得有钱淘资料。

云中:不少影迷反映资料馆的胶片放映偏暗,有办法解决么?资料馆的对外排片是依据什么原则或方向?今后的计划是什么?

奇爱博士:放映偏暗,是因为有一个放映机的灯泡老化,更换后即可。对外排片的依据,我想中国和外国还是有点区别的,我们首先考虑大众文化普及,不光放映艺术电影,也要放高水准的商业电影。今后的计划是大力宣传华语电影,每个电影资料馆最重要的职能,都是要宣传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

云中:院线外语片方面,你给《F5》最高分8分,却给平均分更高的《猩球崛起》打6分,你的标准是什么?

奇爱博士:《猩球崛起》并没有让我感到有什么新奇的,我本来也不是技术控。《F5》反映的是美国多元族群如何融入白人主流文化的过程,我认为这一系列都是有标杆意义的。我自己一直对族群和身份认同这个学术主题感兴趣,写过有关中外电影的五六篇论文。我打分有时就是跟着感觉走。

云中:《关云长》你只给了1分,《鸿门宴》你给了6分,这两者有这么大差别么?

奇爱博士:虽然都是戏说,都是香港人描绘中国历史,但《关云长》过于儿戏,前后逻辑混乱(前面汉献帝像个SB,后面那些将军却不听曹操的,而听这傀儡的命令追杀关羽),特别是历史观的霸道(关羽不跟着曹操,就意味着没有和平、杀戮的继续,这跟美国打南斯拉夫、伊拉克一个德性),看这种片子是对智商的侮辱,尤其让人感觉编导文化水准偏低。看《鸿门宴》,你能感到李仁港是想借历史题材表现现代的人际观,某些场面(围棋意念决斗)还算有新意,我认为此片超过《见龙卸甲》《锦衣卫》。

云中:你对用电影来反映“建筑与城市的现代性空间”,有哪些体会?

奇爱博士:用布朗大学南希.阿姆斯壮的观点来说,电影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是一个“梅氏带”(mobius strip),相互缠绕,相互定义。城市孕育了电影,反过来通过电影中的碎片化影像,我们重新想象文化城市。同理建筑和电影的关系,同时巡览建筑(如橱窗展示)和观赏电影,是具有视觉心理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可以在研究中找到很多电影与城市、建筑的契合点,蛮有趣的。

木卫二:不考虑排片内容,经过这么多年的放映活动,你觉得北京观众的迷影氛围有质的提高么?

奇爱博士:质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而且需要在很长时间后再回溯观照。但是我觉得迷影氛围是在不断提高的,以往在资料馆看片儿的多是中老年人,现在主体换成了青年学生和白领。通过豆瓣或微博这种免费高效平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迅捷地汇总,这些对我的工作都是弥足珍贵的。说心里话,每次看到大家观片后鼓掌或网上热烈讨论,我都感觉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真正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文化进步的事情。

木卫二:你个人觉得,在现在环境下,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最大优点和缺陷各是什么?

奇爱博士: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啊。资料馆最大的优点就是体制保护,最大的缺陷也是体制保护。所以有时即便几十个人,我们也可以使用成本昂贵的大厅,所以我们的服务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足。百老汇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体制保护,最大的缺陷也是没有体制保护。我经常说,我非常地发自内心地佩服江志强先生,因为百老汇艺术影院在中国是个非常超前的事物,只有真正对电影有热情的老板才会去冒着不赚钱的风险去做。单个影院如此,艺术电影院线在中国就更是遥遥无期了,因为中国的主流观众还没有养活艺术院线的能力和热情。

木卫二:目前活跃的这些华语导演?有哪些能让你产生偏执的喜爱,王家卫?

奇爱博士:无。对中国电影前景悲观。更愿意活在老电影的影像和故纸堆里。

桃桃林林:能从你的回到中感觉到你的热情,那你对当前的工作满意么,如果可以无限制的选择,你最想做什么?

奇爱博士:我对自己学以致用还是蛮满意的,对于能进入电影资料馆工作一直都抱有感恩之心,而且周围的同事氛围一直比较和睦友善。当然也对很多细节不满意,比如工资啦……(haha)还有一些体制的弊端啦,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而且由于工作需要坐班,我能够看书寻找资料的时间无形中降低了,这让我在学术研究上有些尴尬。如果让我选择,我希望人格上能像导师启之那样独立,工作上像香港电影资料馆何思颍老师那样。自由地看片,自由地写作,服务公众,搞出一本拿得出手的著作,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小小的痕迹。我这人,没啥野心,自求多福啦。

大旗虎皮:请用一句话解释一下什么叫“艺术地看电影”?

奇爱博士:我想就是对电影内涵和外延综合的认知能力,就是看门道,即便是烂片,也仍然有值得解析的维度。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是我心目中“艺术地看电影”的典范,期待他的著作早日在内地出版。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View Comments

  • 打算放假回来就办一张资料馆的电影卡。
    如果我也跟风取一个电影人物的名字做ID,第一也是唯一能想到的是十三郎。

  • 即便是烂片,也仍然有值得解析的维度,我很欣赏这句话,如果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话,中国的电影还能有未来吗?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