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院线评分访谈系列之十二】水怪篇

木卫二:好像你说过,这一年看的院线片反而没有前两年多?你在昆明时候是怎么看片的?

水怪:在昆明的时候,在影院,基本都看的,和大奇特差不多。然后,每周还要安装一两场放映,所以外片也跟得比较紧。到今年,这种自觉性就不够了,哈哈。

木卫二:买票看么?还是和影院有合作关系?

水怪:基本很少买票……除非是看IMAX什么的,有时候买票,也都有当地的提前场什么的。

木卫二:我看到你在昆明组织过一系列电影反映活动,你觉得昆明在全国的城市里头,迷影氛围能排在什么水平?

水怪:迷影氛围……应该能在中上吧。感觉全国的这种迷影组织放映,大概就是不到一半的省会城市在长期做吧。

木卫二:对,因为我看这十年来,很多城市的放映活动反而衰退了,像我在杭州待过的那几年。

水怪:的确,各种资源的普及,以及其实大家都还是忙碌吧,基本都自己看了。凑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家一起看,其实挺不容易的。

木卫二:老的那批人自我成长了,总有新的一批人需要看放映吧?

水怪:以前放映的兴盛主要还是基于资源的相对紧缺吧。然后新一批的放映,你要么做“独立”(资源也相对紧缺),要么做很有策展性的新片(还面临版权问题)。

木卫二:你觉得资讯和网上资源发达了,是不是会影响组织这种活动的繁荣兴盛?

水怪:资源的开放和普及,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吧。但现在各地的迷影组织也好,放映也好,其实或许还是基于某种“网友见面会”的感觉,新兴的“社交性”因素逐渐替代“迷影性”的追求了。而且,关键要有人或组织长期倒腾这个,一般也是出力出时间,但基本不会有啥特别收益的事情。

木卫二:恩,这个确实,所以我看妖灵妖和吴觉人在曲阳搞的红色放映相当有特点。

水怪:恩,上海的这个应该算特别稳固和长期的吧。其他地方,这种“颠沛流离”,稳固性是非常大的考验,而且其实接着刚才说到的放映资源问题。一旦逐渐做“稀缺”的“独立放映”后,圈子又会相对逐渐缩减,某种程度上,很多喜欢电影的内心是不怎么认同国内的“独立”或者“地下”的,网上一大部分人也不去影院——既看不上独立,也看不上院线。

木卫二:对,我看无论院线电影怎么排法,总有人非常反感,但最后,看他自己挂出来的单子,不过尔尔。

水怪:不少人长期熏陶出来的“院线片就该下载看”的观点是非常让人难以捉摸的,或许他们的迷影经验来源录像厅,然后俨然录像厅或者私人观看才是好电影的真正归属……

木卫二:或许是电影票价太贵了?这批人比较捉襟见肘?

水怪:电影票价比起各种去唱K,或者其他玩场,都相对便宜,甚至不比一顿饭钱多。

木卫二:不过十年前,像这批人的话有很多成为了影视公司的宣传总监,然后现在又非常排斥盗版。

水怪:那个直接是公司利益层面的问题吧,但现有阶段,更多营养性的影片也必须来源盗版,这种一概的排斥估计还很少吧。

木卫二:对,如果只能看内地院线的片子,那也确实够惨的。

水怪:年轻影迷对院线一厢情愿的排斥和某些踏入产业圈的影迷中年对盗版的忽发排斥,我觉得是对等的。

木卫二:你这一年,在院线片和独立电影上耗费的时间是怎么个比例?

水怪:大概的,或许院线40%,独立60%。独立电影更多耗费的有活动组织安排,宣传安排以及其他相关环节什么的——这个算耗费的时间么?

木卫二:如果同一部电影,一个影评人和一个院线老总的意见相左?你会选择相信谁?

水怪:如果,前提是影评人和院线老总都是我相对认同的靠谱的人,我会折合地考虑下。比如,《失恋33天》这种,影评人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对评价不那么高,偶尔有些苛刻,但院线的意见肯定是满溢之声四起。毕竟相互的维度不一样吧,影评人的电影本体维度更多些?院线的产业维度更多些?

木卫二:你所接触的院线公司的人,他们一般是以什么为出发点的?私下交流里,他们也会痛恨烂片嘛?

水怪:市场,都是最大的出发点。烂片好像碰得太多,基本也不会太有特别感触。其实院线这边是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的,在尊重市场大头的前提下,其实还是会比较有自我的一些选择的。

木卫二:所以,他们并不在意一部电影评价如何?

水怪:对影片评价的在乎程度会远低于对影片售票窗口观众吆喝声大小的程度,其实说到底是观众用手投票了院线的排片。只是对于某些好片,由于观众信息的不对等性,影院不给基本机会的话,也会直接扼杀某好片。

木卫二:那你觉得,内地院线的希望是来自于《失恋33天》这种,还是外来的合拍或者是正在登陆的台湾电影?

水怪:我估计应该是内外合击,甚至包括《三傻》、《源代码》、《精英部队2》这样的批片。首先是诚意接地气,然后质量相对优质的电影,逐渐有好的收益之后,这个良性循环才会逐渐起来,也会慢慢有更多敢于尝试新鲜的院线可能性吧。或许,你更看重港台输入的影响力?

木卫二:也不抱希望,合拍片基本被认为是毁了,港片都消失了,但目前看来,院线还只是堆造出了《敢死队》这种大片模式的批片奇迹啊。

水怪:那你是完全绝望型的么?《三傻》、《精英部队2》这种今年近乎裸奔的批片,或许也是影评人们可以助力的部分 ?包括,一部分“先锋光芒”及更多人正在助力的龙标好电影长线放映计划,都是在寻找可能性吧。只是,观众的投票权毕竟是最后的盖棺者。

木卫二:希望不大,《钢的琴》不是彻底证明了影评人的无用论么……

水怪:面对《钢的琴》的惨败……好像各种期许也都是无底气的。那比如去年的《让子弹飞》这种呢?影评人和市场的双赢么?

木卫二:它其实是大片待遇吧。

水怪:嗯,它是先满足了观众。

木卫二:可以这么说,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影评人在反对。

水怪:《观音山》中,影评人的角色呢?

木卫二:《观音山》基本是个好运气的典范。比如我看的版本还是东京版本,后来的版本已经是在某个老总建议下修改了的。

水怪:那我们也愿意暂且把《钢的琴》比作是坏运气的典范么?

木卫二:确实也可以。

水怪:比如发行方闹矛盾,比如宣发不及时什么的。

木卫二:就像宁浩可以有石头的好运,也有无人区的噩运。《观音山》的影评人声音基本是正常的,我比较没想到的是《窃听2》。后来我想,自己的判断也往往是失误的,再者,影评人的口碑评价其实跟票房好坏全然无关。

水怪:恩,刚才我看《不二周刊》里面也基本提到时光和豆瓣评分和影片票房也是基本无关的。

木卫二:但影片票房和未来的电影制作又有关系,一系列的跟风题材就是脱胎于票房数字本身,这同样是非常荒谬的。

水怪:我忽然想问起:你觉得中国影评人的角色,是否需要更多考虑产业本身的升级问题而去评论电影,还是也仅需最大程度地尊重影片本身来进行解读评价?这个在“失恋”的评判上,某种程度是有不同倾向型的。

木卫二:你说到这个,我倒突然想起来谭家明在去年初的一些话,他觉得中国电视剧的视野比电影要宽阔多了。或许,《失恋33天》就是最好的例证。真的很难以置信,一个当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前卫人物,居然会关注起中国电视剧。

水怪:大陆的影评人或许,还需要多一重“产业升级促进会”的功能?或许大陆电影投资的最上游本身还处于煤炭时代的缘故?

木卫二:产业上面,虎皮等人是一直反对的,他甚至觉得,对一堆“无法做到相对真实”的数字去研究(无论学术还是一般讨论),其意义都是不大的。当然,这和他教师学者的身份有关系。学术刊物上,太多的人在研究产业这东西了,反而无事创作的贫瘠枯竭。对我个人,我还是从影片本身吧,如果我喜欢的电影没有好票房,我觉得是非常正常合理的,我也能接受《失恋33天》这样的片子拿高票房。

木卫二:你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水怪:可能最大的标准是地气吧,也就是首先是基本诚意,次之电影本体的各项。

木卫二:但如果持这样的标准,放独立电影身上合适么,独立电影的“观众地气”是哪?

水怪:同样合适,地气是对现实或者对创作本身的通透度。

木卫二:有人和我说,《翻滚吧!阿信》很有诚意,甚至很多电影在宣传时也会刻意突出这一点,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令我无法忍受。一百个观众的接受度和一万个观众的接受度会一样么?

水怪:这种诚意的感知,我确信应该还是有相对统一的维度的。只是当下的不少“诚意”其实充斥各种“伪励志、伪小资、伪感动”的三伪诚意。蒙牛、伊利、三元,最终都是会被验出的。社会本身的这种自我陶醉,自我感动的流派也同样适合于电影吧。十三钗这种民族阵痛,以及杜拉拉这种职场励志,很长时间段,观众好像都还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云中:你是怎么接触电影并爱上电影的?

水怪:最大范围的接触源于接手学生时代的大学放映室,由原本每周末的三晚放映加场到每周四晚的放映,也就是8部影片的放映时长。因为大学新区处于一个荒凉隔离带,电影室几乎是学校周末最具人气的场所。原本周末的最新商业放映也被改造成最新商业+文艺放映,然后周三特设的基本是国内独立作品放映(现在想想很奇怪当时未被学校阻止),此习惯延续到毕业后在各种社会空间继续的放映框架。几年几乎全职放映员的身份让后续注定结缘。

云中:对国内独立剧情片怎么看?

水怪:某种严肃的整体性戏说就是和院线片的水准应该也是接近的。

但每年也不乏有些亮点的新作,最少这些剧情片里诞生出诚意之作的概率是要远高于院线片的。虽说诚意和水准无关,但独立的表述欲望,及接地气的相对完整的独立叙事还是让我觉得至少他们在言说这个时代。当然,有能疏于时代且能完好地进行独立表述的剧情片,或许会更棒。

类似2011年《空山轶》《天国》《黑白照片》这种极具争议性,甚至或许是批判多余赞誉的作品,我仍然觉得放在整体国片里面,他们迸发的力道依旧是顶得住的。同理还有前些年的《光棍儿》《夜车》《制服》《金碧辉煌》《血禅》《青年》等。
不过也还有另外类完全是闲得蛋疼的剧情片及假以“地下”之名进行贩卖和兜售的。这种和院线片的脑残片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云中:现在从事哪方面工作?与电影的联系是?

水怪:之前从事过近5年的业余放映工作,包括纯业余放映和组织影院放映及影展放映,目前供职于某互联网公司的电影运营部分,主体是院线运营合作,所以会比较大多工作上接触大多产业圈的朋友。业余的放映惯性停滞半年,有些不适,在着想是否合适的时机重操旧业。

因而和电影的联系也就是业余生活需要电影备案、职业生活需要电影谋生、略带些精神生活需要电影给养。

云中:一部你非常期待的电影,你愿意为它付出的观影金额最高是多少?

水怪:我觉得应该是1000元以内,因为某次蛋疼地产生过花680去看某场并谈不上特别中意的戏剧的想法,但后来还是没票了。哈哈哈!

PS:而且某种程度上,观影带有比较强的社交属性。我目前花钱最费的观影居然是《画皮》,捶地!!!!自己纯观影话费最多的应该是《阿凡达》,2场IMAX 3D,120(但影院又赔偿了我180.其实我挣了。。。)

大旗虎皮:我看了一下你的打分,发现你的分数最接近平均分,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水怪:其实我没有发现我最接近。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不过或许因为我本身是待过影院的,院线片很长一段时间跟大奇特一样,近乎是逢片必看。所以是经受住了足够的烂片考验?但我对于烂片打分同样是毫不吝啬的。不过今年很多烂片没有看了。

大旗虎皮:你不觉得如果打分过于折中、中庸,会显得没有个性么?你的打分标准是什么?

水怪:标准:诚意感知、视听效果、叙事演绎、惊喜亮点、产业影响

诚意感知:比如如果打分的话,刘镇伟的东西就是最没诚意的,我要看了的话,东成西就基本就是0分,及08年的越光宝盒,诚意丢了不可能再回来了。

视听效果:创战纪的叙事及表演其实均非常平庸,也乏亮点可陈,但OST着实牛逼,闭眼听完这部电影感觉也不错,所以视听加分。

叙事演绎:这个其实最核心了。整体最关键的就是这个部分。

惊喜亮点:这个和期待值有关。比如对观音山的期待其实不高,但看后发现情绪感染到自己身上的部分特别重,尤其是火车穿山洞配以Peyman音乐的时候,完全震惊了。哈哈

产业影响:比如《关云长》这种还算有些水准的港片导演来捣鼓这种骗钱的古装大片,影响就极其糟糕恶劣,严重减分;《失恋》的产业影响(讲好相对接地气的故事)或许其实还算有益的,可加分。

可能主要是这几点吧。另外,或许我也没觉得打分是应该标榜个性的一部分,以及本身可怜的个性已经逐渐丧失了。囧!

Howie:你说现在参与放映活动比较少了,那你还有让更多人看到你觉得好的独立电影的冲动吗?如果没有或转淡了,原因是?如果还有,请问在目前的传播条件下,你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水怪:应该来说目前参与策划组织的放映活动比较少,以纯观众性质参与的还是很多的。让更多人看到好的独立电影的冲动是延续的,而且此番冲动延伸出来的现实努力方向便是争取让好的龙标电影或许可以先进入院线进行长线放映,好的独立电影逐渐有机会进入影院做交流放映。这两个方向目前都有部分的实践和探索案例:能促成或许是天时地利人和,比如云之南影展的所有独立片均可于商业影院进行交流展映,比如《归途列车》此次的自主上映发行模式探询等。更多的践行如入荆棘,甚是困难,不过亦能看到已有的部分进步:先锋光芒、CIFF、CIFVF等也都在现有传播条件下争取了更多扩延开来的可能性。

好的传播方法,我觉得或许可以有以下几个维度:

1、各地已有民间放映组织的活动稳固性和持续性,及可能的扩展性。

2、在线视频网站的逐渐兴起和推进:土豆、优酷、甚至奇艺、新浪视频也都陆续会有部分的独立电影传播,土豆的原创频道、奇艺的纪录片频道、新浪视频的类似CNEX专区之类的。当然阳光卫视的那个线上影展就更牛了!

3、进驻院线的可能性,寻找院线内部的理念认同者,利用院线同质化竞争的现状等,虽各种阻碍不断,但却也会间隙有小收获。

4、平面媒体的传播…估计何老师应该更清楚状况吧。。。各位老师的各种专栏、各种评论,知名影评人的某篇平面媒体重量级文章的覆盖传播面我估计会远比很多线下活动广吧,比如卫老师、maggsa老师、木老师、觉人老师以及王小鲁、张献民他们等等……

magasa:你以前做了不少独立电影的放映和推广工作,现在给院线主流国产电影打分,你觉得你的评判立场有什么区别吗?

水怪:其实之前在做独立电影的放映和推广工作的同时,我也同样做各种国产主流电影的部分终端推广宣传工作的。即使是在大学期间的放映室,独立电影、文艺片、商业片也是三个框架共同搭建起的,所以对于给国产主流电影打分其实也是一直以来的延续。

评判立场方面:之于独立电影,我是认同它的部分政治性价值的,各种现实情景以及个人经验情景都有可能让我对它产生加减分情况,但院线国产主流电影因为基本不太存在所谓的“现实主义”及可能的政治性创作,这方面的立场是虚无的。可能我最大的立场差别就在于此吧。

LOOK(木卫二代问):如果可能的话,你想生活在哪部电影里,或者演哪个角色?沙马兰的么?

水怪:沙马兰的电影我觉得还能看,但根本谈不上喜欢,尤其头像的lady in the water,我压根就没看过,纯粹是欣赏海报。

如果可能,我比较愿意生活在《碧海蓝天》里。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View Comments

  • 各路影评人都在用水鬼对“中国地下电影”的态度测试他与这一行业联盟同行的可能性,这也间接证明了中国职业影评人在以“欧洲艺术片”“好莱坞”“新浪潮”“日本电影”“粤语片”“黑色电影”为价值评论对象的重要志业中不齿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根本立场;二十年来,这些由吴文光开启的滑稽可憎迷乱不堪的视像连同他壮心不已的“饥饿计划”不过是这个颠倒世界中像狗一样爬过去舔食的“脏”的呕吐物(当然,被金权杖封触过的贾樟柯/阿比差邦除外),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影评人会将这些没羞没臊,比电影学院一年级新生习作更下流更幼稚的图像称之为“电影”---------你不能假装量子力学没有诞生而重新发明雨伞。

  • 碧海蓝天是什么?不知道哎。不会是贝松的大蓝吧?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