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虎皮:从最近2年你写的国内电影文章,和你今年的cinephilia打分,你似乎给人留下一个对待国产电影格外刁钻、刻薄和冷漠的印象,你对国产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
Magasa:我有世界主义倾向,对待电影更是如此。美国电影和法国电影在感情上离我并不比中国电影更远,尽管中国人的生活无疑离我更近。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要对中国电影更亲近,要鼓励,要宽容,要带着责任感……never。我对不好的电影都难免刻薄,比如Michael Bay之流,只不过国产片我们谈论的机会更多。
奇爱博士:听说现实中的你和网络上的你反差很大,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请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阐释。
Magasa:不懂、不喜弗洛伊德理论。
桃桃林林:你觉得电影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上电影的?
Magasa:最大的乐趣是它带给我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只有电影才能提供。我喜欢电影的过程是渐进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各种武打片,大陆的、港台的,但那时候感兴趣的更多是「武打」,而不是「电影」。进入90年代后,那时候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地方电视台,我们那称之为「录像台」,一般每晚放一部电影和两集港剧(当然都是盗版的了),我看了很多港片和美国流行电影,我也看过不少录像厅里少儿不宜的片子。但比较系统地接触电影和了解电影,是最近这十来年资讯更为发达之后。
LOOK:你对电影的无比热爱普天下影迷有目共睹,但在为文论述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能够完美地做到压抑住这种激情,以一种极为冷静的方式,清晰的将一部影片的内核阐述的淋漓尽致?
Magasa:过奖了。你说的「冷静」,我觉得和虎皮前面说的「冷漠」,是一回事,但我自己是理解为「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有助于我保持理性。对一部作品不论说好说坏,无论是爱到极点还是恨到极点,我不想扑上去抱着它啃,或者指着鼻子骂。文风是和人的性格有关的,没办法我性格如此。另外,我这几年比较喜欢美国影评人Manny Farber,他的文章你看完有时候不知道他什么态度,是喜是憎,有时候用的是贬义词和讽刺口吻,但其实有夸奖含义,反之亦然。我觉得这比爱憎分明的文章更吸引我。
木卫二:你除了电影和书籍外,还保留着哪些方面的爱好?我觉得你的实际阅片量有高于桃桃林林(6400)、大奇特(4900),应该也不逊于虎皮和云中,约摸是多少?
Magasa:二锅你问得太多了……我的爱好应该还不少,比如体育运动和旅游,我还挺喜欢吃的,还有比较古怪的geek嗜好,像搜集癖或考据癖。不过这几年因为忙碌或别的原因,一些事情没法身体力行了。另外读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爱好,也是达成其他爱好的手段。
阅片量……我感觉在国外的影评界,跟工资和年龄一样,这是个从不公开讨论的话题。但国内都流行标记在豆瓣之类的网站上了(我不用豆瓣标记的原因,和很多人解释过,单纯是因为它的功能做得太烂)。我个人的阅片量很难来精确统计,特别是前网络时代看了就看了,也无法登记,不过确实高于你举的这两个数字吧(我相信那也不是他们的阅片量,因为同样存在统计不全的问题)。
木卫二:对一个影评人来说,你觉得现在上电视做节目的必要性大么?
Magasa:影评人是否有必要上电视做节目,这个完全无所谓,看他自己。我不太看电视,以我有限的了解,目前国内电视上的影评节目给影评人的空间还比较小,大多是作为嘉宾从旁点评几句,能完全用自己的意见来统治整个节目的似乎不多?如果对建立话语权有兴趣的影评人,可以尝试做一档以自己为核心的节目。
木卫二:从moviegoer到cinephilia,外界总有针对小圈子的批评声音,你是怎么看待“小圈子”的?
Magasa:关于小圈子的问题,吴觉人答得很好了,我意见差不多。补充一句,如果以人际关系的疏密而论,小圈子现象是个客观存在,但良性、健康的小圈子对内应该容忍并鼓励不同的趣味和意见,对外不要党同伐异。那小圈子也不是什么坏事。
木卫二:电影方面,你可有注意到哪些有潜质的、成长中的新人评论者?
Magasa:有潜质的、成长中的新人评论者?吴觉人算新人吗?我真的很看好他!
木卫二:说一个2012年的目标,可以不局限于电影……是电影工作方面的最好。
Magasa:2012年的目标,最近在考虑策划一两套书,未定。
云中:是否要求另一半也爱电影?如何看待电影与生活的关系。看电影的时候会吃东西么?吃什么?会促进还是会干扰你的观影?
Magasa:另一半是否爱电影,我没那个要求,事实上我没任何事先划定的要求。
如何看待电影与生活的关系?答不来。
小时候看电影几乎必吃东西,那是集体氛围的感召。现在很少了,偶尔特别爆米花的电影会吃点相宜的食品。无所谓促进和干扰,影响不大。
大奇特:完全看不出你偏爱哪一类影片,喜欢邵氏多一些还是老好莱坞多一些?或其他。
Magasa:我没有特别偏爱哪一类影片,因为电影可以有很多分类法,比如按类型分,按题材分,按国族分,我连分类经常都搞不明白,所以更搞不明白是否有特别偏爱的类别了。邵氏和老好莱坞都喜欢,感情上不分彼此,但我要承认,老好莱坞达到的水准远远超过邵氏电影。
大奇特:经常看到你给一些翻译著作挑错,甚至专门找来原文对比,是什么让你有如此的精力?你的原文都是在哪里搞到的?
Magasa:为什么给翻译挑错,因为我有挑错癖而已。挑错不是坏事,也不是太难为情的事,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也犯很多错,如果大家都来彼此挑错,这个世界肯定比大家都不挑错来得更美好。原文不难找,有的书我有,有的上网查查。
大旗虎皮:你觉得小银幕和大银幕观看同一部电影,会影响你对一部影片的打分么?
Magasa:理论上会的。银幕尺寸和环境都会影响观影体验。不可否认,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大银幕体验都优于小的。但我也不赞成盲目排斥家庭环境的观影,因为电影的定义和标准也会随着人的习惯改变,说不定将来电影会主要为小银幕而拍,它的创作出发点和评价基准就和现在为大银幕拍不一样了。我认为应该尽量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更多的可能性。
卫西谛:你一个月到底看几本英文电影书?
Magasa:这个问题其实经常有人问。英文书我并不是只看电影书,也看很多别的。我没有固定地要求自己看什么、看多少,但确实平时都在看,不一定是每天,有空就看看,反正是随手翻,这本书翻两个章节,那本书看几段,一本书也未必从头至尾看完……所以没法给出具体数字,也许五六七八本吧?
关于这个,我确实乐在其中,我有兴趣了解关于电影的一切,而且我对原地踏步有种恐惧感,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保持提升。我认识的好多人都很刻苦,比如KTV、吴觉人、仁直、肥内,太多了。
云中:老看黑白片会不会视觉疲劳并有闷的感觉?
Magasa:就算永远只看黑白片也不会疲劳的,彩色片发明之前的观众疲劳过吗?如果会疲劳,那么我可以说,他只是把黑白片当作看累了彩色片的一种调剂,一种另类的选择,而非真正把黑白片视为独立于彩色片的一种审美资源来欣赏。彩色片并不是比黑白片更高级的替代品。电影史上出现的几次技术”进步“——如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窄银幕到宽银幕——虽然我们用了”进步“来标称这些变化,但技术的”进步“不一定等同于艺术的”进步“,这两者并非完全平行。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只是打开了一种新的艺术可能性,但也同时关闭了另外的可能性,另外的以较低技术工具可能实现的美学前景未必逊于较高技术手段,只是它失去了商业上的机会来进一步发育。
云中:当你看一些国内影迷很少涉足的片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Magasa:我在看到较小众影片中的杰作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电影史的书写是一种权力的话语,我们看到的电影史是经过主观筛选的,而且有些事实和作品被历史不公平地遮蔽了,所以任何版本的电影史都需要被挑战和重新书写,任何杰作和庸作都可以进行重新评定。研究者为历史事件找到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见解,影评人开列各种被忽视的遗珠榜单,都是在做这件事。主动去找一些小众影片来看,是一场前路未知的探险,因为你可能发现历史的疏漏,然后把它补上,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就更全面了(当然你的重新书写也随时会面临后人的挑战)。重新思考各种”定见“真的非常有意思,即便你一时无法推翻它,但再思考的过程会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和电影的历史。
云中:你从大量的老片阅读中,再与现在的影坛相比,得出的最强烈的感受有哪些?
Magasa:看了老电影再和当前影坛对比,我觉得尽管全世界电影创作的状况依然非常活跃,数字技术的进步也帮促了这一点,但我们的电影艺术水准处于一个相对的停滞期。笼统地说,50年代以前的老一辈巨匠(以古典好莱坞为核心),筚路蓝缕开创了很多东西;6、70年代直至80年代的一批创作者,他们基本都对影史非常熟悉,通过对古典电影系统完善、修订或背叛,出了不少观念更为现代的艺术电影大师,好莱坞、欧洲、第三世界国家都硕果累累;而最近二十多年的电影,确实不如以前精彩了,无论是开创还是继承,活儿都不如前辈来得让人信服。
得出这种看法,我也反问过自己,是不是九斤老太?是不是厚古薄今?但我想来想去,依然认为当前不是电影盛世,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过去,我坚持这个结论。
View Comments
马达老师果然傲娇
逼出了不少好料!
這些訪談看下來,我覺得可以從中各挑幾個問題和回答,應該可以湊合成一篇我的訪談,哈哈!
其實我很贊成小馬的「影片世界觀」:影片只分好壞(當然,標準各有主觀性)而不分國別(除了非常偶然的例外)。然而,現在多少電影批評卻經常緊咬著後者,而自動修正前者標準。
再有,關於重寫電影史問題,這件事我早五年前就經常跟身邊的人,乃至後來到北京跟同學都講過,五到十年內中國不出一本有份量的世界電影史,真是說不過去。不過,眼看幾年過去了,看來,似乎沒有這本帶份量的世界電影史的跡象,真令人惋惜。
为何你们不着手,我觉得可以跟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起做
啊啊,好几个问题问题得好八卦也 。关于刻苦那段,我真是惭愧死了,赶快滚起来好好工作好好读书去。
「电影史上出现的几次技术”进步“——如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窄银幕到宽银幕——虽然我们用了”进步“来标称这些变化,但技术的”进步“不一定等同于艺术的”进步“,这两者并非完全平行。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只是打开了一种新的艺术可能性,但也同时关闭了另外的可能性,另外的以较低技术工具可能实现的美学前景未必逊于较高技术手段,只是它失去了商业上的机会来进一步发育。」大赞
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学习了!
不错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