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2】《芭芭拉》:小人物彰显大情怀

1980年的德国,依然被柏林墙一分为二。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将他新片的女主角芭芭拉安置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必然有其特殊的用意。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地去揭开时代的伤痕,他没有让世界以一种半是讶异、半是施舍的眼神,看待这个国度那段伤痛的历史,而是以精致,克制的镜头调度,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社会仍在动荡,但人民却在努力地生活着,是他们的安之若素才得以支撑起整个国家。用小人物彰显大情怀,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在世界影坛都心浮气躁的今日,佩措尔德是为数不多的知道如何用镜头语言扎扎实实讲故事,并能讲得深刻的年轻导演。作为德国当代电影中的领军人物。德国影评人协会两次授予他的电影最佳影片奖,2000年他执导的《我居住的国家》(The State I Am In)和2005年执导的《幽灵》(Ghosts)都获得了这项殊荣。他还两次荣获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而《芭芭拉》再一次印证了佩措尔德的才华。一位被发配边缘小镇的女医生,默然地面对身边友好的城市,对乡村夏日的美景也完全无动于衷,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冷”,然而面对身心都备受伤害的病人斯黛拉她却给予了母亲般的温暖,这一“冷”一“热”,让芭芭拉的形象变得丰满而神秘,情节一点点地推进,她的公寓总被定期搜索,她常独自一人悄悄出行,渐渐地我们明白她在到达小镇的第一天便在准备离开,然而当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她却把自由的机会留给了从东德问题少年收容所逃离出来的女孩斯黛拉。这一改变源于她的同事安德烈,这个敦厚而细腻的男子,总是带着浅浅地微笑,以平和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导演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用摄像机细腻地刻画了芭芭拉由冷漠到婉转拒绝再到沉默接收最后主动回归每一次心理变化。

在细节的丰富中,时代背景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若隐若现,并常以智慧而幽默的方式被次要人物加以表现:说风凉话的女护士,怕得静脉曲张的女招待,健谈而充满好奇心的老司机,头脑简单的卖淫女,不仅与主要人物的情感走向交相呼应,更锐化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处理得自然巧妙。批判精神并没有在这部影片中被完全隐去,女孩斯黛拉的不幸遭遇,东德特工对芭芭拉粗鲁地搜身方式,虽然都是以相对克制的镜头表现,但这两个细节已足以表现东西德极端对立的政治社会环境。

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的摄像机围绕着芭芭拉,漫漫地掠过这个中年女人在夏天里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平平淡淡,不张不扬。在展现生活的波澜中吞吐出了人生的况味。

王婧

旅法电影爱好者

Recent Posts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4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