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院线评分访谈系列之十五】howie篇

吴觉人:作为与电影有关的媒体人,为什么你打分那么少?你应该看了很多才对啊!比如《郎在对门唱山歌》,siff的时候你明明那么支持这部片子。

howie:打分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国产小烂片和合拍大烂片我确实没看,二是很多港产片(虽然可能是以合拍形式出现)和进口片我确实不是在内地电影院看的。

解释一下这两个原因:一、我现在很少会看一些明知是烂片的电影,比如某些香港导演的“作品”;二、Cinephilia的打分,我以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面对同为内地观众的网站读者的,所以如果我给某部电影打了分,而我看的不是它的内地公映版,我个人会觉得那是一种欺骗。关于这第二点有个PS,为了不把一条答案弄得太长,我把它放在了文末。

《郎在对门唱山歌》我现在也很支持,只是之前我一直忘了把在siff期间对此片的打分平移过去。

吴觉人【本南丹蒂】:能不能说一下那两部你给1分的电影?

howie:《夺命心跳》就是那种用很拙劣的声画手段来吓人的恐怖片,而且它的整个画面很有80年代国产电影的质感。

《肩上蝶》我打的是零分,但因为大家对分数的意见,被改成1分了。打零分,是因为我觉得它的创作者不顾投资者死活,只为满足自己其实拙劣的艺术追求,这是最可怕的电影“类型”之一,这样的电影没有存在的必要。

吴觉人【本南丹蒂】:广州的电影文化氛围如何?

howie:我不知道“电影文化氛围”具体指什么,所以……比较难答。我想,广州的人和其它地方的人感受电影的方式应该差不多吧。虽然这里没有上海电影节,没有北京的百老汇和中国电影资料馆,但不是有互联网吗?

吴觉人【本南丹蒂】:你觉得影评在文化/娱乐媒体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howie:花边和点缀。你说的是内地文化/娱乐媒体吧?

木卫二:一直记得《疯狂的石头》和《金刚》时代的南都风格,为什么这几年就没有类似的手笔了?这是你个人的心境转变还是报纸的整体转变?

howie:我觉得没什么转变,只是因为这几年没有类似的电影。国片少见水准与意义兼具之作,西片,人的阈值总是会慢慢提高的吧。

木卫二:经历了年纪变化和工作职位的转变后,你对电影的精力投注是否有变少了?

howie:是。工作上的琐事固然变多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越来越觉得,无论写影评还是单纯欣赏电影,我需要的积累和感受力的保持,都不能只限于电影本身。所以,我可能花了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听音乐,表面上看起来对电影的精力投注变少了,但可能我离电影更近了呢。

木卫二:你个人应该相当推崇HKAPA的舒琪老师,交流联系也比较多,那么,你们意见相左最严重的片子有哪些,近年新片里头,可否举例一二?

howie:《决战刹马镇》,他觉得好我觉得烂;《春风沉醉的夜晚》,我觉得好他觉得烂,但他重看后觉得好;《星空》,他觉得烂我觉得好。

但我想说,好或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对方作如是观的原因,从中获益或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其实任何两个人之间,关于电影或其他事的思想碰撞,比较好的状态不都是这样吗?

云中:有没打算(或可能)借先锋光芒之类的活动,在广州搞一个真正属于影迷的影展?

howie:什么是“真正属于影迷的影展”?香港电影节那样的?在先锋光芒之前就想过复刻香港电影节,后来……后来就变成搞先锋光芒了。

借先锋光芒没可能,先锋光芒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我始终认为,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下,真正的影迷是小众(至少在经济上),所以“真正属于影迷的影展”在逐利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存活。

云中:好久没见你列单子了,列一下去年你看过的TOP 10吧。

howie:可以只列中文的吗?西片我觉得跟大家大同小异,而且有些你们列的十大我还没看过。
大陆:《钢的琴》《郎在对门唱山歌》
香港:《夺命金》《桃姐》
台湾:《赛德克·巴莱:太阳旗》
合拍:《龙门飞甲》《星空》《到阜阳六百里》

李洋【大旗虎皮】:你如何评价红包影评人这种现象?

howie: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能依靠个人节操拒当红包影评人的影评人是了不起的,当然,可能有些人只是还没机会经受考验而已。当大陆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廉政公署,当记者坦然地拿车马费时,这不过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贪腐(或者说是对贪腐的习以为常),在电影上的一点微小的折光。独善其身者值得敬佩,和时代同流合污的,我从人性角度也能理解。终究还是要靠体制来解决问题。香港也是廉政公署诞生后,影评人看试片才不发红包的。

magasa:作为第一线的参与者,你怎么看待和评价这十年来平面媒体上影评状况的演变?有哪些你觉得值得肯定的进步,有哪些糟糕的地方?

howie:这个问题难于回答的地方是,平面媒体也是分门别类的。我对于专业的电影类媒体并不算太了解,只能就我约略了解的大众媒体的范围谈谈,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懂行的人指正。

我觉得内地平媒上的影评,在这十多年间,正在完成从资讯普及到知识普及的转变。这可能并非主动的转变本身是好的,值得肯定;但它仍停留在被消遣的阶段,如前头回答“你觉得影评在文化/娱乐媒体中的位置是怎样的”时所说,影评在媒体上仍然充当着“花边和点缀”的角色。不过这糟糕的部分,我觉得与我国的电影基础教育有关,只靠媒体是难以改变的,但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结论就这么点,但细说起来内容又很多。一篇问答里一条答案过长也不便阅读,以后找时间开贴另说吧。

LOOK:如果可能的话,你想生活在哪部电影里,或者演哪个角色?

howie:我觉得“生活在哪部电影里”和“演哪个角色”都是有问题的问题。

生活在某部电影里,我是以什么身份生活在那部电影里?主角?配角?甚至银幕上看不见的某个路人?那我能自己衍伸剧情吗?还是说只能重复那部电影?

演哪个角色,是说我希望成为那个角色、过那个角色的生活?同样的,是只能过电影里的那些部分,还是包括电影以外?还是说,我是个很爱演的人,假设我是个演员,我希望挑战哪个角色?

当然,我也可以假装浪漫,不想这么多,只根据第一感觉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我希望生活在《千钧一发》(Gattaca)或《摩托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里,或者演《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

howie:我是如何学会开始恐惧并尽量不看内地影院版电影的?我可以尽量去内地影院看合拍片和进口片吗?
howie:不可以,因为人生苦短。

内地上映的绝大部分电影,我觉得只值得看一遍。先看残疾版再下健全版重看,当然是浪费时间兼破坏第一观感;看过健全版还非要再去看一遍残疾版,当然更是自虐。所以大部分合拍片和进口片,我宁愿等足版下载在家看投影。画面虽说比影院小,干扰也比影院小啊,肯定不会碰上那些聊天、打电话的观众了。

基本上,我只会去内地影院看:影院效果(大银幕、IMAX或3D)对其非常重要的进口片(或国片),比如《丁丁历险记》(或《龙门飞甲》),就算有删减也只能忍了;我对其场面调度或其他方面有特别期待的国片,比如《钢的琴》;以及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看或刚好碰上的片子。

我整理了一下我的心路历程,供各位参考:
2003,《恋之风景》评论
2008,《投名状》评论
2009,《窃听风云》评论
2011,你知道《窃听风云2》曾江朝吴彦祖开枪时,两版的枪声有不同吗?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