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SIFF】《萧红》: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直至客死香港。从青少年时期的反抗包办婚姻,到哈尔滨的穷困潦倒,再到上海事业得意,情场失意,后来抗战爆发,转涉山西临汾,婚姻矛盾爆发,另寻他爱—端木蕻良,然此人也如片中所语:“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萧红红颜薄命,陨落他乡,临死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语句,跟她的一生际遇不无关系。

萧红估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情仅次于张爱玲的悲情女作家了,而两人的感情历程也极为相同,遇到的负心男都是一个近乎唐璜式的人物,偏偏萧军和胡兰成,此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潇洒男子。他们对女性,情虽不伪,却也不专。他们要的是“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情”,到底都是朝秦暮楚的浪子,这就造成了两位大才女一生的精神创伤。

霍建起拍摄的这部《萧红》最大的诟病在于仅仅如流水账般只拍摄出了萧红短暂一生的爱情史,至于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以及萧红内心的文学世界,却草草略过。造成人物形象极其浅薄,通篇感觉只是几个民国的文艺青年的情感纠葛,仿若琼瑶戏里的几个轻浮人物,每天就在爱情的世界里你争我夺,这极大损害了萧红真实的文学面貌。她一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里对东北土地的热爱,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这些最反映人物闪光点的地方完全被忽略不计,这做为一部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的致敬片子是个极大的败笔。主题的弃重就轻让观众不禁反问:难道我们就是来看萧红和几个男人纠缠的情爱史么 ?

霍建起每部片子的摄影都可圈可点,每个画面都拍摄得很唯美,但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那样的清新自然的乡村题材。自从他把这种形式照搬无误,套用在人物传记片时,灾难就发生了,去年的《秋之白华》和今年的《萧红》都犯了同样的谬误,通篇都是MV式和散文诗的抒情片断,角色的本来面貌却在这类镜头大量滥用下模糊不清,越行越远,仅仅抓住了景色的神韵,却抓不住人物的内心。

《萧红》叙事上和台词上同样犯了这样的毛病,编剧本来力图抓住民国人物的言谈举止的风骨,但具体落实起来,竟然是那种半文半白,不可能在生活采用的华丽辞藻在角色之间传递着信息,这样的廉价对白不仅让观众在影院里放声大笑,更可怕的是破坏了导演自己本身苦心营造的时代气氛,造成观者严重脱戏。另外一些写实细节上,导演也往往发挥过头,煽情过度,如在哈尔滨被洪水淹没的一幕戏中,萧红怀着几个月的身孕,会跳进肮脏的冰水里和萧军相拥?不可信的细节往往证实了导演建立人物角色关系的苍白感。

抛去编导塑造影片时的技法不说,小宋佳的表演还是颇有看头,她把萧红从1929至1942年这最辉煌的一生演绎得活灵活现,苦情戏和爱情戏都能落实到人物的真实情景之中,算是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而其他的角色要么被她的演技衬托出无力感,要么就用台词干巴巴地述说,而不是用人物的肢体语言、表情及镜头塑造的微妙情愫来建立角色,最终干瘪单薄。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本可形容萧红的一生际遇,使观者惋惜落泪甚至痛心,但放在这部片身上,足以形容其无聊和清冷,真是愁煞人也。

 

【原载于凤凰网】作者:兰波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