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Cinephilia海上影话】历史真相的追寻-《大追捕》大讨论

LOOK牌=L
本南丹蒂=B
仁直=R

L:《大追捕》表面上看上去像一部推理片,但是我们都觉得这部片子没有那么简单,隐藏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东西。众所周知,香港电影触及历史问题有一贯性,尤其是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一个是49,一个是(那一年),还有一个是97。本南丹蒂,你觉得这片是与(那一年)关系比较大对不对?

B:是这样的,因为我看港片有一个习惯,一旦出现历史啊什么的,我一定会先观察一下,它与这三个年份跨度之间的关系。《大追捕》这部电影呢,67现在很少讲了,除了《岁月神偷》,这片子讲了等于没讲,就《老港正传》可能有些涉及……但基本上67现在已经消失掉了,因为这代人已经老了,而(那一年)、97这两件事情呢,经历过的人如今正当壮年,正好是最活跃的一批人,他们经历过的这两件事情是他们心里最深刻的东西。
《大追捕》有两层,它处理的(那一年)与97这两个年份是同时跨越的,最明显的是97这层,97之前的香港,似乎洋人的警督世界是非常腐败的,草菅人命的。但同时它也跨了(那一年)这个年份,(那一年)在我们日常讲述中是被抠掉的,它讲的罪案发生现场是88年,但其实差不多。香港人对这个年份很敏感,我不能说这部电影直接讲的就是这个年份发生的事情,但是香港人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这个事件给了他们非常大的一个创伤,其实是给了香港电影一个叙事模型,就像冷战给了好莱坞类型片一个叙事模型一样。就是说,他们不是在真的讲这个事情,但他们会用这个心理结构,这个事情怎么发生的,来构建其他故事。我觉得这部片子是非常明显的做了这件事情:用(那一年)年发生的事情来构建整个故事,到底历史真相是怎样,当年的受伤,流血是怎么发生的。

L:我看的时候没有直接想到(那一年),但是你后来一说我就反应过来了。什么道理呢?去年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电视剧,是TVB拍的,叫“天与地”。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模型与大追捕非常像。它也不是(那一年)年发生的,它是91年还是90年发生的,是讲四个香港人到新疆去玩,然后有一个死了,剩下的三个人为了活命,就把这个人吃了。后来三个人捡回性命,回到香港。二十年过去后,其中一个人忽然跳出来,他不断的回忆当年的旧事,但其他人却不愿意,觉得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何况有定论了,大家没必要再去挑拨历史的伤口。更重要的是,后来编导承认了,拍这部电视剧就是为了(那一年)年那件事情。再说到大追捕,我觉得最像的是王敏德这个形象,是非常符号的,不是那种有血有肉的父亲。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叫“徐翰林”,翰林其实是非常古中国的父权的形象。并且,他与张家辉等饰演的两位学生的关系,是香港电影想象出来的父权与子女对峙关系的投射,就像是现在中秧与香港的关系。比方说,现在香港要选特首,到底是梁振英还是唐英年或者还有其他人,照道理来说,小孩的事情你们自己去解决么好了,但中秧又不放心。

B:王敏德有句话最有意思,就是他重现当年的翻案现场说的,“当年我养育你,栽培你……”这句话一说,就完全是……国家啊,社会啊,把你们养大,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L: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地方让我想到(那一年),就是有两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悲情城市、summer palace,悲情城市里面的梁朝伟是个哑巴,summer palace所有的角色面对(那一年)年那件事情,都是失语的,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受害者,他们是没有办法发声的。这与本片中的张家辉这个角色,是一样的。
B:确实,事件当事人张家辉是一个哑巴,是第一个提醒我本片与(那一年)有关的地方,因为失语实在是创伤综合症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此外,片中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采访,任达华去采访了解,当年的张家辉干了什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然后被问道的一个女会计说,“啊呀,我已经不知道了,这么早的事情。”还有其他的,就是不愿意谈了,或者很冠冕堂皇的答复。更重要的是,任达华的领导说的那句话,“破案了么,就是结束了。”就是说,过去了么就这样了,烫平了,但真相是否这样?这也导致了最后,张家辉去采访那个刘家辉演的老警察,我觉得这个桥段最有意思。他去问刘家辉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刘家辉一开始不愿意讲,但最后终于愿意讲了,跑到外面墙角根讲的,但讲的事情任达华其实都知道,他当年看到了学生仔被殴打。换句话说,他也是创伤综合症患者,他是通过别人想起了往事。

R:我来补充王敏德这个角色。大家很清楚的看到,王敏德这个角色是非常暴政的,这个在过去的香港电影中很常见,比如《监狱风云》。但是过去,香港电影是用个人的,浪漫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方式去对抗它,但大追捕没有这样。我觉得它有意思的处理方式是,张家辉要去杀掉它,做掉它,但最后却没有。王敏德的死是意外死亡,张家辉没有用刀去对抗它。

B:里面还有一点,就像以前对抗封建礼教。但问题是,结果是什么?以前在林岭东、吴宇森的片子里成功了,浑身血淋淋的成功了。但这里却是彻底被屠戮了,一个被冤枉了,一个被杀了。

L:王敏德我还想讲两点,一个是他暴政的形象,其实是(那一年)以后香港对北京的想象。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可以想象,王敏德与妻子没有小孩,然后领养了一个小孩,并且对这个小孩,徐依芸,有性侵犯的暗示,但是又没有真正的行为。我们可以想象他生理有问题,是否阳痿呢?而且他的名字徐翰林,直接让我想到中国以前太监的形象,有点娈童的意味。还有就是他有点想希区柯克《迷魂记》里面詹姆斯史都华,是有点恋尸癖的,他临死之前,是把徐雪当成了徐依芸。

B:这让我想到任达华以前的一个片子,就是《欲火焚情》,里面也是一个孤绝的院子,主人是个父权专制,但很老了,那方面不行了,于是就变成了恶仆当家……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这种形象特别多,一方面是因为97大限,即是84年签订的中英条约,导致这种父权形象喷涌而出,香港电影里面不断的出现这种形象。

L: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电影里面这种形象也很明显。

B:但是这跟香港不一样,香港是因为九七恐惧,张艺谋他们是因为寻根文化,这算是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知识分子的主流文化导致的。

L:我觉得不是,寻根是八十年代的,张艺谋是九十年代,张艺谋其实与(那一年)有关系,是父权的压制导致想象的出现。另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香港处理历史的方法问题,香港人一般是不会直接拍历史的,也不是说没有,比较少,像许鞍华、王家卫这种。它通常是比较喜欢把历史融合、包装在比较流行的类型片之中,比如《天若有情》。

B:对,它是用97焦虑这种叙事模型,化到了爱情之中。它不是真的在讲香港这件事情,但是对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情感结构导致了他们会去讲这样一个故事。还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用法,是刘伟强,《少年古惑仔》里面,谢霆锋的群殴与(那一年)年的资料片对切,就是说,这里面的人死的莫名其妙,但那里面的人为了真理,为了自由或者其他东西,也就是说是一个牺牲者的形象,这与本片中张家辉牺牲者的形象是非常像的。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当年爱情的结晶,好好的活下去。《大魔术师》也是如此,女主角是男主角追逐命运的一个化身,我们可以把她解释成符号化的东西,美好的、民主的、自由的东西。

L: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香港人处理历史的方式。一个是甜蜜蜜这种,97到了,当下或许是没有意义的,看不到前面的路在何方,所以只能是怀旧。另外一种就是王晶的赌片,现在没有了,意思是说,没有关系了,历史问题都可以抛去不管了,大家博一下了。最后一种就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大家什么都不信了。

B:最近融入性的就是杜琪峰,黑社会啊,讲邓伯啊什么的。

L:还有一种忘了,就是许鞍华的《投奔怒海》,这个算是地点移情。接下去我想讲一下整部电影的思路,尤其是张家辉饰演的王远阳这个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刚刚开场的时候,灯光非常的昏暗,犹如末日一般。照道理来说,出狱应该是一次reborn,但他恰恰相反。他走到了维多利亚港,跳了下去。如果我们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其实是但求一死,是一次死亡之旅。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符号化、以及去符号化的过程。王敏德在这里是符号,非常父权的。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张家辉刚出狱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广告牌,就是王敏德的形象,他一脚就踢掉了。所谓符号化,鲍德里亚有一个理论,好比说这里有一片森林,我们把它消灭了,然后原地重建一片什么绿色高档小区,美其名曰“森林之城”。那王敏德就是这样一个父权的代表,他不是要做有血有肉的父亲。而张家辉其实不是要把王敏德的肉身消灭,他是要通过引导警察,揭开历史真相,消灭掉符号。但在这个总体思路里面,影片有不少偏差的地方,比如张家辉刚出狱的时候,街上一个女人就在那里淫笑,这其实是一个变态的形象,很莫名。

R:我觉得这里面是有包袱一样的东西要抖给你,是要给你造成叙事的歧义,但没有融合好,给观众造成一种不成功的推理片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刚开场,末日一般的场景过后,从一个电风扇,慢慢的摇到任达华,这就感觉是电风扇犹如在驱散历史的迷雾。

B:我前面还听到L说周显扬在采访里面说,自己受贝托鲁齐《同流者》影响很深。

R:那是任达华躺在沙发上的那个镜头,他人是很随意地躺在那里,灯光是红颜色的,不断地在那里一闪一闪,这与《同流者》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好像是他的心魔一样,他要翻案,他要搞明白老婆的死因。而且,这个镜头在电影中间部分又重复了一次,但不一样的是,从任达华的视点看出去,一个是张家辉,一个是他的老婆,是非常超现实的,也是就他的心魔融合到一起了。这是我觉得与《同流者》形式方面比较像的地方。另外就是在主题方面,就是弑父,张家辉是要把王敏德干掉的。

B:讲到这个,我觉得这片在风格方面是有些失败的,但也有继承。继承的是80年代初,香港新浪潮那帮人拍的,当然也有的不一定是新浪潮。他们是用各种打光的方法,来表现人的心理状态,大追捕这种方法是很多的。任达华与张家辉第一次在警察局质询的场面,打光就是把两人搞得跟鬼一样,非常吓人的。但失败也在这里,虽然非常直接,但与整个故事是不合的,只不过是突然间让你有这种感觉。

R:还有一个刚才L提到的,就是像迷魂记部分的。当那个女孩子在外面,穿着红颜色非常漂亮的裙子,在那里弹琴,这个时候她弹得非常流畅,好听。但当她回到房间,面对王敏德,被施加暴力的时候,旁边那架钢琴就发出重低音的,“磅”、“磅”的声音,这也是抓住观众的地方。

L:有观众认为,从推理片的角度来看,任达华妻子是怎么死的,最终也没有解决,但其实还是与影片的topic相关,就是当事件成为历史之后,真相有无可能被揭开?

B:我是欣赏这种处理方式的,本片其实是把所有的细节,因果关系都交代清楚了,包括纽扣,包括象棋下的如何,都讲清楚了。反正不管勉强不勉强,都讲清楚了,但是单单漏掉了这件事情,任达华的老婆是怎么死的?那对我来说,任达华永远是那种处于历史困扰中的形象,无论如何happy ending,都摆脱不了。而张家辉呢,其实是已死之人,仿佛幽灵一样,历史留下来的鬼。

R:我还注意到两个长镜头,一个是在缆车上,非常远的一个镜头,飘过来飘过来,这明显是用到数码技术,也就是一个布局的人,一个解局的人。还有一个是张家辉死亡的时候,从天台摔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到,张家辉在前面的场景中,包括监狱中,小房间中,缆车中,都是在密闭空间中,而只有到最后,丢到户外空间之后,向死而生的时候,才是真正解放的时候。

B:最后就是一个happy ending的问题,老婆自杀的问题没有解决,任达华始终处于历史的困惑之中,创伤的噩梦之中。总是有找不到的真相。

R:我的理解是,当历史的烟云到这里,无论如何,总归是一个小结论,积极意义上来说,任达华还是与另外一个女人,算是继往开来吧。他们总归是留在香港,不像其他一些人,什么移民啦,要么死掉了。就是说,他始终是在纠结而已。

L:这其实是一个answer,就是历史的创伤如何弥补。因为张家辉出狱之后,但求一死之外,其实还要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到最后给任达华的留言,就是什么“你有没有跟你的女儿一起坐过滑车”。

B:说道这里,我就觉得这片多多少少,其实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任达华被刘家辉揭示其记忆的时候,其实是被治疗了。张家辉完成他的局之后,他的使命就结束了。小女孩讲出历史真相的时候,她(的叙事)也结束了。她的母亲也是,心脏病一直在发作,等到心中的故事说出来之后,就好了。就是说你们可以对历史纠结着不放,可以找寻的话还是要找寻的,说出来了说不定就治好了。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