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人山人海》:失衡的中国底层浮世绘

注:凤凰娱乐和凤凰电影发的本文是删改版,原稿在此。

《人山人海》若从电影本身分析来看只有一个词能概括:失衡, 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不协调,且通片都充斥着这种不协调感:艺术手段呈现主题的欠考量,角色表演和故事行进间的不协调,故事结构和剪辑混乱,细节的不可信,影片的各个构成因素缺乏有效的整合,好的和坏的建构无序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呈现手法的失衡

从《人山人海》故事线里追凶复仇的主线来看,本片本应是多种类型片—公路片加复仇片加悬疑片的混合体,但蔡尚君导演明显想尝试下不同的艺术探索,他采用去叙事化的方法去铺陈故事,至于本来属于这些类型片的精华呈现手段:悬念营造和戏剧冲突则完全摒弃,于是乎影片只能采用符号化角色,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和定机位,且压缩叙事空间等呈现手法。这部分造成了观众观影和理解上的困难。

尤其是片中反角—吴秀波饰演的肖强,其出场不超过十分钟,且大部分都是用长镜头拍摄,加上影片后半段黑乎乎的煤矿地下场景,让观众怎么去辨别谁是吴秀波的角色都有困难,如何能够通过其角色的命运去思索导演的意图?加上逻辑混乱的旁白和剪辑,一会说肖强逃了,但在影片画面上又看到肖强在煤井里点打火机欲引爆煤井,被同是受害者的黑煤矿工人暴打致死,观众又随即在观看水枪惩罚逃跑者的围观煤矿工人里看到了吴秀波的眼神。笔者在第一次看公映版时,对影片结尾是莫名其妙的,连肖强是生还是死都无从知晓。生可以是一种解读,死又是另外一种解读,这样如何去体会导演真正欲表达的主题?

没奈何,我只能把这种导演太过于想要“零度介入”保持客观性,不顾观众感受的呈现手法称为:沉溺自我的矫情。

故事结构的失衡

开场陈建斌扮演的主角老铁出场后,在这里,蔡尚君导演通过老铁一个还债的场景细节,勾绘出其倔强的性格,从而带出老铁因公安抓捕凶手不力所产生愤怒情绪的递进铺陈,观众也随之生出同情心和同仇敌忾的心理,合情合理。可是随着叙事地域的转换,老铁外出寻找线索追凶,其后被老乡骗财和其私生子的情节出现,影片的故事走向就突然乱了,观众的情绪摇摆在对主角遭遇和私生活支线的疑惑与追凶复仇的主线之间,冲淡了故事张力和角色动机,甚至有些不知所云。

在影片里,主人公的复仇行动不仅被支线屡屡打断,即使在片尾压轴的矿井戏里,蔡尚君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依旧太多又太乱,这就造成了冷峻的纪录旁观形式不足于容纳足够多的情绪和内容,甚至观众还不清晰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就已草草收尾,这让《人山人海》里追凶复仇的主线推进软弱无力,若不是结尾老铁与黑煤矿同归于尽的血性,带给观众的震撼扳回一城,影片后半截几乎无法让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并身同感受老铁的愤怒,仅仅惊叹中国还有如此泯灭人性的场所存在,止步于影像表面传递出的感官刺激上。

角色动机推动故事的失衡

《人山人海》原意本用陈建斌沉浸在角色里的情绪和气场来支撑整部戏,人物的构建和事件的发展完全使用动作和影像来表达,这个手法在影片开场是有效的,观众把注意力焦点紧紧凝聚在老铁内心巨大的复仇欲望上,(同理可以参考《老无所依》,这部影片也是以道德感模糊的人物为核心,正反双方的台词都不多,和《人山人海》里沉默寡言的老铁和没有台词的崔强相近)这类情节分散、人物极少说话的电影,其角色性格则只能通过展示其行事方式来加以展现,是纯视觉的人物性格塑造,人物的动机是促发行动,推动故事并产生高潮的发动机,但这须有个前提条件是:角色动机不动摇的可信性。

但笔者在观影过程曾数度质疑过老铁的动机,一:其反复不定的道德摇摆,一会儿是抢人机车的恶霸,一会是乐善好施的恩主,反差太大,没有彻底体现不择手段追凶的狠劲;二:到底是人,面对自己的私生子,难道他没有放弃追凶的心理,没有将自己儿子带回老家抚养成人的冲动?是什么让他这么执拗去为兄弟追凶却又抛下自己的亲生骨肉不管?笔者后来曾当面追问过蔡尚君导演,蔡导说是为了表现老铁与社会,与自己的这种角力与撕扯,但笔者总觉得这几个桥段都很牵强,缺乏前后统一的说服力,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最后一个就是公映版里肖强已经逃离,老铁却留下来牺牲自己炸掉黑煤矿,这个内心转变实在太快,不禁让人觉得导演刻意拔高主题之嫌。

简而言之,有现象无挖掘,角色的动机不足为信,只能以角色外的力量生搬硬套或者想当然解决叙事上的动因,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故事的坚实程度,漏洞太大。

形式与细节不可信

单就《人山人海》的摄影、构图来说,都属一流,场景调度有些镜头也不赖,比如影片开场肖强杀人离开后发现凶器遗落现场,返回拾刀继续行凶的镜头。这一个完整的远距离静止推拉镜头,就展现出其为人的凶残,气场十足。但若以为通片如此就足够推动影片,那就大错特错了。电影形式创作真正重要的东西,与控制观众或者机智与否无关,形式和最后的导演阐述有关。但恰恰在本片结尾的时候,故事走向模糊不定,形式并没有起到最大的作用。反而长镜头、跟拍镜头,定机位的大量滥用又一次使影片看上去风格大于内容,徒有其表。

另外细节上的不可信,也让本片失分不少,杀人时见不到血;老铁老婆孩子和母亲对丧失亲人没有足够的悲痛;追逐完假冒警察后回家探明真相然后再外出居然还能尾逐到假警察;警察筹钱给老铁;劳累一天的工人睡觉连鼾声都没有等等,不知这些细节是不是为了影片过审而刻意为之的。

 

当然本片也不是那种只为上院线骗钱的烂片,在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上还是有可书之处。2012年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笔者和几位影评人在上海影城观看《人山人海》的公映版,当时该片即以其影像里展现中国现实的真实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随后笔者又择日观看了其送威尼斯电影节获银狮奖的原版,愈看愈觉得,《人山人海》这个片名精准地概括寓意于其中,并传达出巨大的荒谬语境:每个中国人,都需面临个人与庞大到无法想象的社会总体之间的对抗,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无底线的相互激烈碰撞,交织出悲情的一瞬间,我们才能看清黑暗的当下以及自身的生存状况。是以影片本身虽然失衡,但在其纠结冷峻的黑色影像背后,我们依然窥见了中国当下底层社会生活日常运作的真相,而其中,正反两个主角心中的戾气也成为一种人性利器,将无情的社会狠狠地割开一道口子。这才是本片瑕不掩瑜的地方。

蔡尚君导演剖析《人山人海》主题本意是“我想表达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想通过对老铁这个人物的观察和剖析,探讨人在时代里的变化,面对险恶怎么把握自己,怎么选择生活,每个人跟着大时代一起往前走,但在得到的同时是不是丧失更多?”不过,我们透过影片只观察到了一个底层草根老铁不向现实妥协的个例,但每个人该如何选择生活,在时代里得到还是丧失太多?依旧是未知混沌的,影片并没有给出有力的回答。

最尴尬的是,《人山人海》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成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是透过电影本身真正欲表述的追凶历程和主题打动观众,而是通过类纪录片式的冷峻风格折射出中国底层的浮世绘,还原了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获得了国外的盛誉,其影像本身蕴含的“富文本”并不能掩盖叙事不足和导演真正个人风格的缺失。同时还间接印证了那句话:“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日常发生的事情都那么不可思议,远远超过了现实主义电影所能想象的。”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但实质超出正常人类理解范围的中国人生活状态被转换成影像能镇住老外并拿到奖项毫不奇怪。(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人山人海》:“评委会为之深深打动,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从未见过的世界。”)

奖是拿了,但这类获奖的国产片频频轻视电影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只侧重讨巧的主题和现象先行的做法,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中国电影的水准?笔者依旧心存疑问。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

View Comments

  • 一部好评论不是要表明看法,而是要深入看法。比如,依照“故事的协调”、“观众的理解”来评价一部影片,这便涉及到前两者的美学标准:故事应该是协调的么?观众应该是理解甚至是介入的么?在另一种美学体系中,这些可能全是优点。而且还有前后矛盾,此部影片到底是风格先行还是内容先行?

  • 失衡!说得好。第三世界的故事片=没有节奏的伪电影。看完电影以后不舒服了好多天,诚然,若是烂片,也不值得难过好几天了.....谢谢有人公允分析,这个电影的问题恐怕是所有中文独立电影的通病吧。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