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terviews | 访谈

影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豆瓣网友对影评人的问卷调查

早报记者 4cats 策划

提问:影评人是个行业么?如果是个行业的话,有没有行业操守,需要具备什么素养?如果不是个行业的话,各位影评人各自的追求是什么?现在国内的影评氛围到底怎么样?——网友likai

黄小邪(专栏作者。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生):
回答: 影评人在西方(尤其电影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很早就成为一个行业,主要在报刊杂志发表电影评论文章,推介、宣传或批评某些影片,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观赏趣味,并逐渐构成参与电影评奖和国际电影节选片的重要力量,如美国的“奥斯卡”评奖与影评人之密切关系,及欧洲一些影评人介入多个电影节(英国影评人Tony Rayns一直不遗余力推广亚洲艺术电影,也为多部华语影片翻译字幕)。影评人的观赏趣味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些电影的知名度、受肯定程度及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而法国的影评界与电影制作之亲密关系更不可忽视。“新浪潮”一代导演基本都是影评人出身,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等,都曾在巴赞旗下《电影手册》工作。他们作影评人时培养了电影史知识和电影鉴赏力,所以谈起电影制作和批评都很自信,也要彰显导演重要性(如特吕弗极力推崇的“作者论”/ “auteur theory”)。后来有些法国导演沿袭了这一传统,如塔维尼埃、安德烈·泰西内等都是影评人出身(台湾的话,陈国富是个范例;香港的舒琪也是)。

在美国,我想最早影评人与电影记者(甚至娱乐记者)分工不是很明确,后来逐渐明晰。“电影研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出现在美国的大学里要到1970年代,比较早的是爱荷华大学,之后西海岸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南加州大学(USC)、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东海岸的纽约大学(NY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等,都为美国的电影工业和电影评论行业输送人才。因此,谈到影评人的素养,称职的影评人应有丰沛渊博的世界电影史知识、观片量巨大、卓越和相对不偏不倚的鉴赏力、对电影技术、技巧和制作流程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除了专业性,态度也相当重要,对待影片应有开放宽容心态和严肃认真的批评态度,不过激,亦不过于谄媚。个人偏好虽难免,但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不应在评论文章中过多渗入个人好恶。

说到行业操守,芝加哥两位著名影评人:Gene Siskel和Roger Ebert(前者已过世,芝加哥艺术学院影院以他名字命名)被问及写影评时会否因考虑到导演拍片不易而从宽评论,他们说:“我们对读者和观众负责,而非电影制作者,要让观众觉得电影对得起时间和票价。”影评人应该有这个觉悟,不要被制片方“招安”而说违心话欺骗读者。在美国,一般来说导演和影评人的分野和分工很清晰。影评人只对读者负责,可被视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提供普通观众不具备的那部分识见以便后者更好理解电影作品。
当然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和传统媒体(纸媒如报纸杂志等)日渐衰落,影评门槛降低,专业性似乎不再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时候影评信息过量却不够精准敏锐,难以令读者/观者信任。我对国内影评界不甚了解,但似乎影评人与娱乐记者的职能尚未完全分开,势必影响到影评的严肃性、公允性和客观性。

Magasa:(内地影评人)
回答:影评人应该是个行业, 这是一种具备专业性的工作, 但 目前在国内 它 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 至少一个原因是 还 缺少足够数量的 以这项工作 为固定职业的人群 。有人认为影评是电影产业中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误区。一般意义上的影评从属于媒体,和电影制作存在一定距离,影评人没有必要和电影从业人员走得太近,而是更应代表观众和自我的立场。
本来影评人和其他文字工作者没什么不同,所谓操守不外乎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相当多影片宣传人员打着影评人的旗号出没在媒体和网络上,混淆了影评和广告的区别。

影评人最基本的素养和所有文字工作者一样, 是优美的文笔, 但既然评论电影,也必须掌握坚实的电影知识,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是关于电影的历史和 制作常识。 了解历史是为了建立评判的参考坐标,懂得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也有助于行使影评人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就 我所知,国际上第一流的影评人同时都是影史专家,概无例外。 除了电影,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的修养,自然多多益善。

现在国内的影评 状况 看上去十分热闹 ,至少从数量上看是这样, 谈论电影的多了,有时一部热门影片可以成为全民热点话题。 互联网的存在也抹去了职业影评 人 或业余影评 人 的区别 ,所有人都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发声, 没有人有垄断的特权。 但在表面的繁荣之下,难掩电影文化的贫瘠实质 , 这和中国电影 创作的疲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请问物价飞涨,影评人靠写稿能维持生计吗? ——豆瓣网友俊桦

木卫二(内地影评人)

回答:十年前,不少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知名影评人,他们的稿费标准就已经是200元/千字。十年过去,许多报纸、网站和杂志的稿费标准依然维持在200元/千字,其坚挺程度,令CIP和房价为之汗颜。时至今日,某家专业电影杂志,给一般作者开出的稿费60到80元不等,专栏不过150元/千字。面对这种局面,疑问影评人靠写稿能维持生计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影评人在中国是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另有一项职业,并非单靠写影评谋生。有人会说李洋(网名大旗虎皮)是影评人,但实际上他是大学老师。也有人会说张小北是影评人,但实际上他是央视编导,现在兼做编剧和预告片推广。所以,如果质疑他们能否维持生计,那是不需要回答的事情。在北京上海,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月薪两三千能活。对IT人士来说,月薪一两万,一样是活。具体到鄙人,因为全职写影评,每个月要给十来家媒体供稿,专栏、约稿和固定栏目较多。这些还不包括赶上电影节和电影奖项等额外内容,比如一次戛纳、上海或者金马奖,鄙人的写作量就会多出三四万字。因此,只要保持正常的工作时间,那是完全能够达到去年社科院公布的上海白领工资水平标准(5350元)。作为视力工作者兼文字工作者,虽说可以多看多写、多劳多得,但一个字几毛钱,算的清清楚楚,赚的都是血汗钱。当然,这般收入,用两年前朋友的评价就是:东部中等发达地区一个乡镇干部的年收入。支配起来,手紧是肯定的。这苦命的稿费标准摆那,不比国外,更不比民国。不少年轻人经常会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影评人。鄙人都直接回答他们,不要选择这条路。在世界范围内,影评人的前景也不怎么好。记得有一次写日记曝光完收入,底下一堆翻译、写书的跟着叫苦。话说回来,如果影评和文字在中国真的值钱,那么多所谓的影评人就没必要去当枪手,更不用进影视公司去为稻粱谋。但回到中国,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稿费低标准所害。而面对不断飞涨的电影票价,影评的稿酬标准保持不变,基于这点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影评和电影市场完全脱节,它和电影票房的关系和拉动力基本不存在。许多出品方和宣传方既要观众的票房,又想要影评人的口碑。说到底了,枉费心机。

沈祎

原《东方早报》文化记者,影评人,同时活跃在诗歌、摄影以及艺术策展等领域。电影《少女哪吒》联合制片人、艺术顾问。

View Comments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南加州大学(USC)、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东海岸的纽约大学(NY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 应该仔细说说专业影评人同当下全民皆影评的“影评人”的区别何在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