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Cannes】电影丰收年,但孩子们却受苦了

原作者:斯科特•方达斯
翻译:Chen Baixi【CINEPHILIA『迷影网』翻译小组】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是我参加过的九届中最强的一届,由罗伯特•德•尼罗担任主席的评审团(成员包括乌玛•瑟曼(Uma Thurman)、裘德•洛(Jude Law)、杜琪峰、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等)颁发的奖项令人尤其满意。美中不足的是评审团奖颁给了法国的导演兼女演员麦温•勒•贝斯柯(Maïwenn Le Besco)的群像电影《警员》(Polisse),但考虑到她上台领奖时不知所措的精彩“演出”,这个结果也就勉强可以接受了——她顶着一头蓬松打结的棕发,身上紧紧贴着一条艳红的裙子,走上舞台逐一拥抱评审团成员,然后气喘吁吁地念完了她的获奖致辞,要不是乐队奏乐送走的话,她肯定会继续一直念下去的。

一开始放映的《警员》以片中巴黎警察局“青少年警队”的壮举,确立了本届戛纳影展的“虐童”主题,其他主竞赛单元影片中也不同程度地“呼应”了这个主题:《迈克尔》(Michael)中的诱拐和恋童癖,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的《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的青年反社会行为,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广受赞誉的《勒阿弗尔》(Le Havre)说的是非法移民,而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获得评委会大奖的《单车少年》(The Kid with a Bike)说的则是遗弃儿童;“导演双周”单元中的《儿戏》(Play)说的是恃强凌弱,以及进入五十周年的“国际影评人周”中几乎所有的影片,从法国女演员兼导演薇拉莉•邓泽里(Valérie Donzelli)在揭幕之夜公映的《命运的宣战》(Declaration of War)(小儿癌症),到以色列女演员兼导演Hagar Ben Asher的《荡妇》The Slut(又一个恋童癖),真实故事改编的《十七个少女》(17 Girls)(青少年怀孕),以及令人极度不安的《雪镇狂魔》(Snowtown)——影片真实再现了澳大利亚连环杀手约翰•本廷(John Bunting),在整个九十年代他都在诱使当地青年加入他的暴力罪行,叫人想起《杀手的肖像》(Henry: Portrait of a Serial Killer)。

还是说回《警员》吧。这是麦温执导的第三部剧情片,长达两小时的观影体验一点也不愉快——父亲被指控因不满夫妻性生活而强奸了自己的亲女儿,还有体操教练猥亵小运动员。在这些取材于真实新闻的故事中,漫无目的地穿插着警员们对疑犯、同事的辱骂、殴打,对萨科齐的抱怨,在麦温亲自扮演的摄影记者(本被派来为一部政府资助的出版物记录这个部门)前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个人生活。这是一场由过火的表演组成的狂欢,只有演员出身的导演才能做到。拍摄和剪辑都显得如此随意,让人觉得麦温可能从没看过电影,更别说拍过两部了。《警员》能被戛纳相中,也许是因为其创作者有很多无可否认的、难以言表的品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品质里绝对没有“艺术价值”这回事。当其中一个角色终于决定比其他歇斯底里的人走先一步,从顶楼窗户中跳出去的时候,我那些更明智的同伴大都已先走一步离开影院了。

对很多参展记者来说,今届的金棕榈奖颁给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似乎是意料中事。但也有一些记者持相反看法,不论在影片首映上,还是在德彪西剧院里看颁奖礼实况转播时,都在大喝倒彩。除了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事件(译注:指拉斯•冯•提尔在发布会上发表关于反犹太人的言论和纳粹话题,后被戛纳官方做出谴责),《生命之树》是本届戛纳中最热的话题。在与其他人讨论这部影片时,我发现大多数批评者都一口咬定马力克在《新大陆》(The New World)和《生命之树》两部片期间,成了一个重生的基督徒。这很可能是真的,在这些批评者看来,《生命之树》是一部开放的、松散的、探索性的作品,宗教艺术传统的根源清晰可见,却并未被任何一种特定的教条所束缚。我想补充的是,去年的金棕榈奖颁给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这也是一部探讨自然、死亡和可能的来世的作品,引起的异议却似乎少得多,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不会怀疑有什么佛教右翼阴谋者要密谋破坏西方民主。

当马力克还在思考这个星球的生命起源时,有两部电影已经开始预想着世界末日。本次的“国际影评人周”单元,竞赛评委会由我、韩国导演李沧东(Lee Chang-dong)和另外三个影评人组成。这个单元的影片阵容强大,最大的亮点要数《存身》(Take Shelter),这是杰夫•尼克尔斯(Jeff Nichols)继《猎枪往事》(Shotgun Stories)后的第二部故事片。尼克尔斯被公认是马力克的追随者。《存身》和《生命之树》有着相同的制片人,也有着相同的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据说是马力克向尼科尔斯推荐的。作为一部类型电影及心理戏剧,《存身》的故事设在俄亥俄州的乡村中,迈克尔•珊农(Michael Shannon)出色地扮演了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丈夫及父亲。波谲云诡的天空、滂沱倾泻的酸雨、成群的鸟恐慌飞过,这些狂乱的幻觉折磨得珊农身心俱疲。慢慢地,这些梦魇蔓延到珊农的清醒状态,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神志,剧情也逐渐进入一个离奇的高潮,暗示着要么偏执狂有时是正确的,要么我们大家都活在一种集体幻觉中,这取决于你如何解读。

尼克尔斯曾表示,刚进入21世纪时,他常感到周遭弥漫着一股焦虑,而《存身》就诞生于对这种感觉的捕捉。这部电影中确实弥漫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恐惧,就像是《旧约》中燃烧的地狱之火与今日之美国的现实生活相互渗透:停滞不前的经济、医保困境、银行信贷重压。在这部作品中,珊农所扮演的角色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风暴避难所——或许是对《绿野仙踪》的致敬,但正是在这个避难所里,我们能在暴风雨后见彩虹。

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Melancholia),是看待世界末日的一个独特视角。片名既是一个病症,也是一颗即将与地球相撞的行星的名字。在行星撞向地球之前,一个豪华婚礼在海滨一个有着马里昂巴德式园林(译注: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1961年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的著名花园)的海边别墅举行。在引人入胜的影片开场中,冯•提尔的镜头在这个别墅(以一系列慢镜头表现)和银河系外缘来回切换,一下子就将影片设定成为虚无主义者对《生命之树》的回应。当然,如果他之前的作品可算作蛛丝马迹的话,冯•提尔显然已经绕着“忧郁症行星”打转好久了,甚至早于他那广为流传的与抑郁症的抗争。因此,当片中的主要角色带着存在主义者的感觉出场时,与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显得毫无关系,这叫人感到颇为惊讶。

更令人惊喜的,这位丹麦导演在形式上和情感上,都给我们带来了克制而哀伤的美感。我认为这是冯•提尔自《狗镇》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如果说《狗镇》(Dogville)表现了一个发疯的科学家对卡夫卡的《美国》(Amerika)和桑顿•瓦尔德(Thornton Wilder)的《我们的小镇》(Our Town)的糅合,那么《忧郁症》则更像是 “末日审判”与契科夫(Anton Chekhov)的交集,它对生命终结和生命本身的总结是那么奇妙地令人易于接受。虽然后来冯•提尔说了不少愣头愣脑的言论,但《忧郁症》依然大受国际报刊(尤其北美地区)的好评,是他继《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后的十五年里最受好评的作品。当拉斯•冯•提尔在戛纳赚尽喝彩而马力克受尽嘘声时,这也许预示着天启快要降临到我们头上。

本届戛纳上透过电影进行对话的影人不止马力克和冯•提尔。另外两部电影,多才多艺的79岁法国导演阿兰•卡瓦利埃(Alain Cavalier)的作品《佩特》(Pater),以及伊朗的被禁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和Mojtaba Mirtahmasb的作品《这不是一部电影》(This Is Not a Film),更像是不朽格言(通常认为出自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之口)“艺术的敌人是没有限制(the enemy of art is the absence of limitations)”的绝佳例证。这两部电影的场景几乎全在家中拍摄,卡瓦利埃是出于自愿,而帕纳西则是囿于强制。卡瓦利埃的作品轻松、有趣,有点像法国版的《与安德烈晚餐》 (My Dinner with Andre)。该片的主角是导演自己及法国影星文森特•林顿(Vincent Lindon),他们一人分饰两角——他们自己以及法国总统、总理,这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时玩时不玩,当中穿插着对美食、全球化、民族自豪感和领带时尚的自由讨论。尽管曾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最近因涉嫌性侵犯一名酒店服务员而被捕的头条新闻已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译注:2011年5月,卡恩因涉嫌性侵一名酒店服务员,被羁押在纽约市警局并接受警方质询,随后卡恩宣布辞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职务),但片中大量涉及的法国政治现实还是让不少外国观众看不懂;不过,片子对友情、电影制作、表演以及惬意交谈的颂扬,是不需要翻译也能明白的。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帕纳西以真实身份出镜。电影以一封从软禁之地漂来的瓶中信开始,并迅速演变得极其复杂。片子一开始,帕纳西就宣布要在被软禁期间,将他筹备中的影片的一些场景表演出来,这是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女孩被封闭的父母关在密闭的房间里严密看管。故事开始一小段后,帕纳西就转换到自我批判中,播放了他的旧作中的场景,来解释自己讲述故事的偏好。影片到这里已经很清晰,虽然我们进入的不仅是帕纳西的公寓,更是他的电影世界;《这不是一部电影》确实无误地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贾法•帕纳西的电影。

竞赛中的其他佳作,有两部以驾车作为主题: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的评委会大奖得奖作品《小亚细亚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这是一部极为奇特、隐晦的侦探片,片中一队警察用了一整夜穿过土耳其的荒蛮山区,去搜寻一个藏尸点;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的《亡命驾驶》(Drive),是介乎沃尔特•希尔(Walter Hill)、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和迈克尔•曼(Michael Mann)之间风格的新黑色电影,干练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在片中扮演一个寂寂无名的好莱坞特技演员,兼职做运送司机。雷弗恩把这部作品简化得近乎抽象——其实它可以称为《动作片排练备注》,轻易就赢得那些钟爱速度与激情的观众的芳心。该片让雷弗恩再一次证明自己是当代最令人激动的年轻导演之一,而艾伯特•布鲁克斯(Albert Brooks)(他出色的表演把片子变成一个犹太黑帮小喽罗的开放式故事)是我们的国宝。

而纯粹从娱乐价值的角度看,本届戛纳电影节里没有哪部片子可以胜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的《艺术家》(The Artist)。这是一部关于默片没落的黑白默片,擅扮鬼脸的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戏仿间谍电影《OSS 117》中的老面孔)在其中扮演一个备受女性观众爱戴好莱坞男演员,他自负而固执,拒绝拍摄有声电影。植根于对电影的热爱,片子所有镜头都用真正的1920年代的技术实现,《艺术家》是部人见人爱的艺术电影,即便是其新签下的美国发行商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那令人不快的奸笑,也不能阻止它登上奥斯卡颁奖晚宴。

2011年戛纳影展Top 10 排行榜

1. The Tree of Life Terrence Malick, U.S.《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美国
2. Midnight in Paris Woody Allen, U.S. 《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美国
3.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Nuri Bilge Ceylan, Turkey《安纳托利亚往事》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
4. The Kid with a Bike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Belgium《单车少年》,达内兄弟,比利时
5. Melancholia Lars von Trier, Denmark 《忧郁症》,拉斯•冯•提尔,丹麦
6. This Is Not a Film Jafar Panahi & Mojtaba Mirtahmasb, Iran《这不是一部电影》, 贾法•帕纳西,Mojtaba Mirtahmasb,伊朗
7. Take Shelter Jeff Nichols, U.S. 《存身》,杰夫•尼克尔斯,美国
8. Pater Alain Cavalier, France 《佩特》,阿兰•卡瓦利埃,法国
9. Michael Markus Schleinzer, Austria 《米夏尔》,马库斯•施莱泽,奥地利
10. The Artist Michel Hazanavicius, France 《艺术家》,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法国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View Comments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Tags: #Cannes2011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