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王的盛宴》:黑历史,黑历史

早些年,路边地摊常见“黑镜头”一类的图集,后来黑镜头更扩散到纪实文学等领域,专门表现有违常人认知的事物,强调真实。因为在一个有法规跟道德约束的社会里,民众接受的信息往往经过了屏蔽跟自动过滤,有违常理、无视道德以及见不得光的东西,它们往往被有意隐藏了起来,等待有心人跟后来者去发掘探知,这便是黑镜头的引人所在。
回到《王的盛宴》,对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再高深的史学家都无法还原真相。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史籍记录来推论,拼出一个大概真相。很显然,就电影表现出来的东西,陆川也没有比其他人更靠近史实真相(故事始终还是编的)。一般人以为他要摆鸿门宴,讲楚汉如何相争。岂不料,《王的盛宴》是在讲晚年的汉高祖刘邦,他如何病入膏肓,心智不清,任由心狠手辣的吕雉诛杀功臣。而从讲大白话的台词选择上,可见陆川作品是奔着借古讽今的路子去了。否则,这些做法跟里面的盔甲兵器一样,太让人出戏。而只要不是瞎子,谁都看得出刘烨那老迈不已、脑子糊涂的形象似谁。至于毒妇吕雉,她一度就是某女士的代名词。因此,可以说陆川在讲他个人理解的“黑历史”,也可以说,他处心积虑,在“黑”某段历史。

 舞台剧电影

十年来,层出不穷的中国古装大片,它们养活了全国各地的影视基地。这类电影,几乎少有能摆脱“影视城美学”的案例,其特点便是假、大、空,生怕观众不知道他们是违章建筑,再不然还有路边几十块钱喊来的群众演员,总令人哭笑不得。《王的盛宴》不断强调秦宫的意义,自然免不了要出现黑压压的宫殿。当刘邦感叹自己有了“像大海一样的欲望”时,那些建筑群跟拙劣特效立马宣告陆川中奖了。

好在,除开这些躲不了的毛病以外,《王的盛宴》把重头戏放在了宫中舞台上。刘邦发病、吕雉诛心,就连鸿门宴上的舞剑,它们都太像一出舞台剧了。印象最深的一处地方是萧何怒骂史官,结果吕雉出现,她的阴影不断移动、变大,然后压住了跪拜中的萧何,输赢一目了然。强烈的顶光,令电影(历史)人物仿佛隐藏在了黑暗当中,加上有意摆弄的化妆造型,有时候连主要人物的脸都看不清,也辨不明,颇有些面目可憎。有些人大可以光明正大地质疑,陆川是在偷懒,随便打几个灯,真省事。我很同意,但是,选择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意味着它符合导演的诉求——舞台剧是可以重复搬演。只要有宫殿的舞台,这拨人下去,换一拨人又会上来。汉初这段历史,后来在明朝上演,一直到当代,它都没有消失过。因此可以说,舞台剧的做法未必是最好的表现手法,但它在这部片子是合适的。

然而,光有舞台剧是不行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以往的陆川作品无论怎样招致非议,他都能在一点上完成得不错,那就是“电影感”。电影感不是凭空就有的感觉,好些大牌导演混到今天,被封票房高手,却依然不知电影感为何物。陆川深知舞台剧的优点,也知道舞台剧的劣势,于是他把电影的时间线索打乱,更让角色大念旁白。在倒叙的结构上,不断进行交叉闪回,增加了理解电影的难度。三个人物命运不同,面对风云变幻,从天而降的光,他们的记忆也带出三段不同的故事。而像鸿门宴的真相,它跟随韩信的命运,一直留到最后,方才揭晓。就连张良、萧何,他们的存在也至关重要。

还可以比较去年同一时间上映的《鸿门宴》,李仁港让人物身披异域盔甲,穿着皮草大衣,狂摆造型。它的故事,完全围绕鸿门宴的角逐展开。《王的盛宴》片名里也突出了鸿门宴,然而,就像刘邦感慨人生不只一场鸿门宴(可能有些矫情),鸿门宴可能是影响他成败的关键,却不是电影想讲述的重点。这部电影也没有多少华美的造型可言,基本上就是几个人在那说话,然后又不免自说自话。

 丑恶的人和历史

大概从创造记录的《让子弹飞》起,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了马贼无赖泼皮流氓骗子等一类主人公,他们脸上未必要写着自己是恶人,但是又免不了要做一些坏事,耍一些手段,看上去就不怎么道德。像《黄金大劫案》、《匹夫》和《杀生》,再到《边境风云》和《浮城谜事》,无论民国还是现代,莫不如此。这种相似的人物创作,他们大抵跟现实的无序和混乱有所关联(虽然背景可能是民国或古代),只有浑水摸鱼的适应者,他们才能在这个世道生存得好。

《王的盛宴》显然会被归入这类电影,只需留意刘邦身上的神经病因子,他那挥洒不去的流氓无赖气质,被刘烨演得神采奕奕。这里不得不提下刘烨过去的演员经历,他出演了一系列疯疯癫癫的角色,终于在《王的盛宴》等来了爆发时机。说回电影,陆川为何会对刘邦跟鸿门宴产生兴趣,他自己已经说过太多了,掏心挖肺,天花乱坠。但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反向思考。刘邦是指谁,这个人又来自哪里。在不想拍主旋律的情况下,如何规避风险又把道理讲透,这就是一门学问了。鸡贼也好投机也罢,陆川真的去做了。有人说,问题的起源是《让子弹飞》,我想,也许真的是姜文吧?

就像易代修史,有人总把丑陋不堪的东西隐去,留下一些歌功颂德的记载。像《王的盛宴》这样,把“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讲得如此直白的,确实很有出现的必要。无论当代人怎么去读中国历史——暂不说多数人在读被阉割修正后的伪历史,即便很多人会义正言辞去谴责邪恶,鄙视阴暗,然而,当你看到一个信奉厚黑学、鼓吹狼性的国家,你不免会怀疑,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明里一套暗地里一套,就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一样,是为民族劣根。也有说,经历某次人间浩劫,中国人本就微弱的信任关系完全被打破,他们信奉的光明美好,早已不复存在。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即便不谈陆川本人,确实也能料想到《王的盛宴》为何会出现。陆川用他最擅长的“推心置腹”方式,让刘邦在濒死边缘的天堂口回顾一生,然后问观众,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可能是进入了刘邦的躯壳,自问何为不光彩,何为成王败寇。他也可能是在反思那段著名历史,明知不光彩,当事人何以一意孤行,是否担心下地狱……

有人分析说刘邦、项羽、韩信,他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追求。刘邦是个识时务的市井之徒,知人心,所以挺到了最后。项羽是个气度不凡的没落贵族,但想法却是恢复过去秩序,没跟上时代变化。韩信年轻有为,国士无双,无奈壮志满怀,理想不得实现。其实无论怎么个分析,只要还是宫斗内杠窝里反的那一套——非要争出个你高我低,争不出来,那就拔刀相向,那么,丑恶的人和历史依然会继续下去。都说土皇帝土皇帝,可有皇帝那个位置在,很多人还是信奉了阳奉阴违的一套,希望换掉竹简上写好的户口,向往光荣无上的仕途。王侯将相,就像一个浸淫在几千年封建思想流毒的人,即便他不愿承认身上有残余物,其实,他早就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可能来自父辈历史,也来自那些不可侵犯的大头挂像。

【原载于凤凰网】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