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王的盛宴》:历史是条泪水之河

历史永远是湿的,它是一条泪水之河—苏童

自《南京 南京》暌违四年之后,陆川挟着《王的盛宴》呼啸而来冲击今年的贺岁档。他上一部作品曾引起了巨大的个人争议,也惹来了不少骂名。在我看来,这次他还是会引起巨大争议,只不过这次的争议不再是《南京 南京》是否尊重历史,尊重死者,尊重国格这么简单,它必将让争论的参与者扩大化、争论白热化,因为它从那些让人不安的中国历史深处窥见到了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些黑暗、肮脏的“三观”,这些“三观”甚至还延续到了今天,我甚至怀疑,只要中国人存在,就会一直延伸下去。同时,这些摊开在历史层面上的污水潭或多或少也反照出中国当下的一些事件。但中国人自古就不喜有人揭老祖宗的短,更不喜欢给当代抹黑,我看陆川有点悬。

陆川也狡猾,他洞悉今天中国各社会阶层内心都喜窥政治帷幕的欲望,君不见微博遍地都是关于官员的针砭,电视荧幕里遍布宫廷戏和历史剧,畅销书榜大多都是官场小说或者商场小说,不是《省委书记》就是《驻京办事处》,要不然就是《胡雪岩》,大多数都是做为励志材料来看。这种情况下,陆川能揪出中国历史的一些成年旧账,并试图暴露君王们的黑暗内心,《王的盛宴》让我看见了他除狡猾之外,毕竟还有些抱负,所以愿意就这部电影中的观点发挥一二,观者自当消遣。

《王的盛宴》从晚年刘邦诛杀韩信后,回忆当年借兵项羽,得到秦玉玺,被迫赴鸿门宴入手,大部分都是讲诉楚汉争霸的大小战役和刘邦、吕雉晚年诛杀功臣的宫廷权谋。从鸿门宴着手,只因它是影响中国人至深,同时也影响中国历史至深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且有趣、诡异、险恶,充满戏剧冲突。鸿门宴只是聚焦大家视线的一个“局”,一个推动故事发展下去的主因和全片的“气眼”,各人的命运被历史编织的丝线聚拢于此,同时也发散出去形成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最重要的是刘邦在这个节骨眼上的心理转变。

从家中仅仅数亩水陂的小吏到提前杀入关中,入主巍峨庄严、楼宇森立的阿房宫,已快知天命之年的刘邦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感觉到了内心一直未敢正视的欲望:从灭暴秦到要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片中不惜大量动用CGI展现阿房宫的奇观瑰景来渲染刘邦心中涌起的万丈波涛,只为鸿门宴上刘邦即将付出的屈辱代价和担惊受怕,成为困扰他一生的心理阴影做铺垫,刘邦一生中关系最惧怕的两个男人和他注定相逢。

鸿门宴上,刘邦一行“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战战兢兢地臣服并认错,门外虎视眈眈的刀斧手,甲帐内欲取刘邦性命而后快的范增和项庄等大小将领,贪婪好财,暗中保护的项伯,不怒自威的项羽,这段戏表面上要比以往其他讲诉“鸿门宴”来得更贴近历史的陈述,但陆川在这里用剪辑完成了一个巧妙的伏笔,是我觉得本片在电影技法上最大的亮点,结尾再提。

鸿门宴上这些器皿的功用和历史细节的考证,包括项庄如何起舞,项伯如何救助,陆川都对“鸿门宴”做了重演并能保证细节还原,值得褒奖。

刘烨在鸿门宴这段戏里的表演还是像模像样,一个草莽出身的男人在面对权力的诱惑和即将到来的性命之忧之中挣扎寻求一条生路的心理刻画完成度颇好,但也仅仅止步于此了。影片后段的晚年刘邦,心之叵测,手段之毒,不是刘烨眨巴着那双雌鹿般的眼神,靠化妆和咆哮就能演绎出那种帝王戾气的,没办法,刘烨气质天生如此,不太适合扮演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历史争议蛮大,个性复杂的君王。

片中项羽则依旧保留了历史上熟知的贵族风范,托大成了他犯下的最致命错误,用片中台词来形容就是:“贵族只看得到他们自己的光芒,而忽略了别人的欲望。”在鸿门宴上他恣意让项庄戏弄刘邦,最后才松口放刘邦生还,不仅如此,贵族的傲慢让他在关键时候假仁义,再度犯下第二个错误,给惊魂未定的刘邦提供了巴蜀封地,后者从此有了战略依靠。这个片段其实完成了一个历史陈述:贵族执权终究要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而平民则取代之,原因不仅在于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深层因素还在于贵族们还坚信诸侯分治天下,而不是大一统的统治观点。项羽在阐述他灭暴秦的原因时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因为要统一人心,让天下人都听他的,变成他所驾驭的奴隶。” 陆川在这里提出了全片第一个有趣的观点,中国古代是否有建立联邦制国家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是否因为项羽的落败而终究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尽量片中大量充斥着项羽如何威武的描绘,可惜还是功亏一篑。吴彦祖因自身太过文艺范儿的气质,对这个人物只完成了贵族气质的刻画,但那种睥睨群雄,不可一世的“万人敌”形象并未落到实处,加上在片中出场不多,角色略显单薄,好在影片故事核心不是围绕着刘邦和项羽的生死较量,而是落在了刘邦对待韩信这位大功臣的态度上。刘邦惧怕韩信的肇端始自于垓下之战,十面埋伏之时。那时韩信已成为兵家战神,连楚霸王都能被他丛丛包围诛杀,刘邦望向韩信自信指挥百万大军的神态,看到项羽被分尸的惨景,不禁内心起了很大的疑惧。刘韩间几个连串的切换镜头,寥寥数笔就交代了刘邦已动杀机。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在《末代皇帝》借溥仪老师庄士敦之口说到:“皇帝从他登基那天起,就成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诚哉斯言,个人的善心在权力的逼迫下,逐步萎缩,而权力的伸展又成了人性最黑暗面的殖质,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上演了一出出宫廷惨剧,中国两千年帝国史,权力和人性都在不断轮回厮杀,而后宫的掺入,更是将这些血腥的斗争演变得登峰造极,虚晃一枪的楚汉争霸后,《王的盛宴》开始切入影片真正的命题。

片中最出彩的段落莫过于皇后吕雉和萧何、张良杀不杀韩信的博弈。秦岚、沙溢、奇道在这段戏中的对戏很见功力,秦岚将吕雉从一个初始美丽善良,被俘虏时还能收养“小三”孩子的人妇到心狠手辣,不动声色老妪形象的演变演绎得让人信服,其各个人生阶段的转变都能抓到其神态和心理,堪称秦岚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次演出。吕雉后来的性格转变诚然有被项羽俘虏时恐惧被做成人肉羹的心理扭曲。更关键的是,她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在权力斗争中,只有站着的一方。她频频告诫刘邦:“项羽是我这辈子见过最高尚的人,但他的下场又如何?”她和刘邦的眼神交会时已明白刘邦的虚伪,决心动手。历史从这刻开始,抛弃了信、义、仁、忠,而全面转向了恶的一面,“唯心狠者方得天下”成了后继逐鹿问鼎者们的经验和教训。

张震可说是演韩信的不二人选,从开始底层小人物的落魄,到服务项羽时武骑聿皇的造型,被项羽践踏自尊的苦涩,到投奔刘邦报知遇之恩,登坛拜将的自信,以及最后明白刘邦心思,从容面对屠戮也不愿背弃的那种“上承春秋战国,下延大唐”,“轻生死,重恩义”的高士风范,帅得掉渣。影片里有两处镜头足够漂亮:一是音乐响起,画面是韩信投奔刘邦时那些颇具情怀的慢镜,萧何欣喜若狂迎接韩信的笑脸,韩信当上大将军时壮志满酬的英姿;另外一个是韩信被吊起尸体时,萧何屡扣哭谏不开的后宫门突然打开,百感交集的刘邦远处瞅着镜头构图中轴下方看着韩信的尸体,镜头很克制冷静,完美蕴含了其中的可怖深意。

沙溢在片中有两次爆发让我印象深刻,陆川隐藏在电影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就由萧何口中怒斥史官时道出:“修史的人要对得起历史,否则我们的后人,会在你们写的历史中看到什么?!”,随后吕后的回答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我跟陛下说过了,你的历史,让你自己写…”萧何必须表态,他不仅被强迫去邀请韩信赴死局,还在吕后假惺惺地说留韩信全尸的情况下,还要大哭着割下平生知交韩信的首级,然后爬着进献给刘邦以表无二心。那种撕心裂肺还要强装笑脸,无计可施的个人强烈情感交织,沙溢都完成得很好,提升了电影的品质。可惜“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一幕碍于电影时长没有呈现出来,不然这部电影的情感基础将更为坚实。

李承鹏曾有句精彩评论:“中国几千年艺术史就是磨叽史,不敢直书帝王家事,藏着掖着还夸它是‘春秋笔法’。”鸿门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刘邦真是《史记》阐述中那样逃离生天的么?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下其实也语焉不详。于是陆川提出了最后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很多真相都隐藏在黑暗深处”,前人的历史到底是由谁书写的?掌权者写就并大肆传播的历史就一定真实、可信么?片尾呼应了陆川对于鸿门宴上推敲出的一些历史猜想,补充了影片开场鸿门宴中故意略去的连接片段,构筑了一个可信的历史场景,让观众对韩信的悲惨遭遇产生最大的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的盛宴》是对中国历史黑暗深处的一声诘问,击中了当权者们的要害。

《王的盛宴》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多,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个有价值的观点和几位优秀演员精彩的表演外,影片的摄影、剪辑、配乐的完成度都很高,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尤让我眼前一亮,要知道这些幕后功臣目前在业界的名气并不大,但技法我觉得已较娴熟,足以期待他们下一部作品。

缺点是:陆川口口声声说加入大量考据,实际上对历史细节的讲究还是不够。首先张良的形象就不合历史描绘,史书载张子房“貌如妇人好女”,绝对不是奇道那张马脸,虽然他演得也不错。再则虞姬几乎被忽略,四面楚歌和虞姬自刎在戏中一笔带过,项羽死之悲壮铺垫就不够,这恰恰是“鸿门宴”历史掌故之最重要的戏剧支撑。加上大量“现代糅合军队大院式”的对白让观众入戏前笑场频频,这跟陆川自己做编剧和军队子弟出身有莫大关系,几乎毁掉了这部电影,建议以后请专业的对白编剧。在阿房宫CG置景一段,CGI的制作还是不够精雕细琢,有明显的抠像痕迹,不知是否是影片赶工时所致。

最后说说本片争论颇大的“黑暗舞台风”,在我看来,它是混合了陆川对心中偶像黑泽明晚期创作风格的致敬加上自己独特风格的一种有益尝试,就像有网友评论道:“它像一场梦,一场关于权力、欲望、猜疑及杀戮混合在一起发酵的黑色之梦。”所以这片美学服务主题的实验是大胆的,也是必须的,可以窥见陆川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还是在不断挑战自我,摆脱了《南京 南京》日本侵略军进城时太鼓祭那种脱离主题,只顾追求形式化美感的低级电影技法,形式终于开始融入在主题的塑造之中,但还有很多不足,过于矫揉做作,痕迹太过明显。

陆川在《南京 南京》面对争议时曾说过:“希望用历史照进现实,历史是照亮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也是可以质疑的。”我希望《王的盛宴》能遂他所愿。

附:不朽的传奇 鸿门宴的历史解读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一扫六合,成就统一天下之霸业。倏几,秦王朝横征暴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出亘古未有之断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项羽、刘邦,都是不世之枭雄,团结灭秦但又各怀异心,直至历史的拐点那一刻—“鸿门宴”的到来。鸿门宴过后,双方的命运即已注定,项羽垓下被围,兵败而死,而刘邦则坐稳龙座,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之享。

千百载过去,这段扣人心弦的历史,经过后人不断的阐释、探幽、吟唱等历史考究和艺术想象之下,演绎成了一幕传奇,在庙堂上和江湖间流传不止,让人扼腕、感动、叹息。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同情之声,也有“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讥讽之意。不仅在诗词和民间传说里,“鸿门宴”牵扯的这段历史成了经典段落,在新兴的艺术门类里,这也是个热点:京剧有《霸王别姬》、琵琶曲有《十面埋伏》。影视文化兴起后,这个题材更是隔个十来年都要被翻出重拍一次,80年代有TVB著名的电视剧集《楚河汉界》、90年代有电影《西楚霸王》,新世纪后,又有众明星加盟的电视剧《楚汉风云》,如今还有两部电影《王的盛宴》、《鸿门宴传奇》和一部电视剧集《楚汉传奇》聚焦于此。

鸿门宴前后牵涉的历史为什么这么重要,以致于被后人津津乐道,屡屡提起?是否源于项羽和刘邦间力量强弱的互易?或者来自于刘邦、项羽、韩信不可回避的命运?又或者历史深处,更有提醒我们的重要课题?

权力游戏的反光镜

“权力的游戏”,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几千年玩得最娴熟的一个游戏,或者说权力游戏是中国历代政治的最高奥义。帝王将相比拼的是帝王驾驭之道和厚黑无耻之术。而“鸿门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其中最佳的案例或说反例之一。对于强者来说,楚霸王的结局和范增那句:“你们以后都是他的阶下之囚。”就足以让他们心生警惕,埋掉怜悯;而对弱者来说:“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更是让他们擦亮眼睛,避免被吞噬被杀戮的结局。秩序和道德在这里没有生长的空间,自古唯心狠者方得天下成了经验和教训,鸿门宴成为历史的渊薮,人性的黑洞。

鸿门宴中的局更让中国人参详不止,“鸿门宴”不止是史上最惊险的饭局,更是惊心动魄图谋天下的棋局,局中局。张良和项伯的谋划和煞费苦心,范增和项庄斩草除根的狠心,项羽的不怒自威,刘邦的胆战心惊,都能和每一个后来者所处情势一一对应,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角力,欢声笑语背后暗藏杀机与险恶,以致于后人把不怀好意的宴请统统被归纳为“鸿门宴”,够胆深入虎穴的人则被尊为:“单刀赴宴”。设局和破局,智慧与胆量的较量则是国人铭记“鸿门宴”的主因。

太史公在《史记》中用春秋笔法揭示了对抗中敌、我、友三方虚实、攻防、胜负等互依互存及生克转化的规律,但同时,他无疑也给后世带来了过多的负面启示:只要有江山鼎革,尔虞我诈,“鸿门宴”就永不过时,信、义、仁、忠的背离都会不断进行,英雄更替,朝朝代代,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是“鸿门宴”上的流水席。

个人情感的寄托

权柄在握的人以鸿门宴为鉴 寻求谋略和策对,而平民百姓却从中寻找传奇,寻找理想和情感的寄托。历史虽是部分人的主观记录,甚至不惜篡改历史,但善良的人们永远还是同情落败的一方。能被人们永远传诵的不是天下板荡的酷烈和诡谲动荡的风云,而是一个人的人性和烙印在历史上的背影。无疑,勇武无敌的项羽在“鸿门宴”上输掉了王座,但却因大气不羁的英雄性格,和虞姬生死不渝的爱情赢得了后人无数的同情,这段历史也成了艺术家们反复琢磨的悲剧情节,堪比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艺术演绎化中,角色几乎都被定型和脸谱化,大多是成功者登极或登科,勾栏瓦舍里,大家爱看的是时势造英雄或书生勾搭闺秀的故事,模式千篇一律,但这样的故事往往在落幕之际,大多也失掉本来有趣面目而呆板粗滞。反而流传千古的是枭雄末路悲歌,楚霸王从粉墨登场到黯然自刎,都荡气回肠。历来重白描轻情感铺垫的中国古典文化对鸿门宴到垓下之围这一历史转折时却从来不惜笔墨,霸王卸甲、四面楚声、辞别虞姬更显悲凉。

另外一个被寄予同情的是韩信,他几乎是中国人励志的第一楷模,从“胯下之辱”到“一饭千金”是每一个胸有大志之士的榜样,最后却被刘邦和吕雉无情地用计谋杀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鸿门宴带来的另一无情结局是守信守义、感念知遇之恩的开国功臣、英雄义士被屠戮而尽,这也让后人诟病刘邦不已。但历史的天平会另外倾斜吗?

 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

 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常常认为,汉民族性格里阴暗部分受楚汉争霸和汉朝开国的政治事件影响至深,这话也许没错,但这个观点是从历史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他们不可能从现代历史学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这话有夸张的成份,但八分属实,刘邦不过继承了秦始皇的功业,将统一文字、统一制量衡、实施郡县制等政治决策继续发扬光大,后继者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奠定了中国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内在凝聚力。

按照项羽当时灭秦后分赏各家诸侯的做法,有人说那是类似今天的联邦制,大缪特缪矣。且不说传统史论说井田制和分崩离析的诸侯国不利于生产力的再发展,仅从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大历史角度来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有更深的历史原因的,一是地缘政治的结果,要最大化水资源的利用—春秋战国大部分战争都是源自于此(请看《中国大历史》),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付益加严重的游牧民族威胁。这就是说,历史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所以项羽获胜,若要继续搞诸侯那一套,对中国历史来说,无疑是另外一个局面,而这个局面有可能带来更坏的后果:或诸国为水土资源连年征战,人民死伤无数;或被外族彻底入侵,熄灭文明之火,类似罗马帝国的遭遇。韩信等开国功臣的下场也是刘邦深谋远虑实行中央集权制,决定削藩的后果之一,不能全以歹毒来看待。

鸿门宴最后带来的直接历史影响还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开创了历史上“布衣成为天子”的新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从此大家都能以顺应天意和民意为幌子,只要有足够实力和机遇就能当上皇帝,中国开始在统一、分裂、再统一,约2000年的帝皇历史里不断循环,直至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声传来。真是世事若棋,历史如戏。

【编辑:cine-hjh】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