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唐伯虎为什么这样红

李萍倩版《三笑》剧照

前几天看了黄晓明版《唐伯虎点秋香之四大才子》。片子如何就不说了,不想问人讨封口费。我关心的是, 唐伯虎怎么又被翻拍一次?作为一个500年前的历史人物,老唐何德何能,竟能被人如此不厌其烦地翻拍不止?我粗粗统计了一下,从20年代开始到现在黄教主这版,仅以唐伯虎点秋香或三笑为名的影片就有20部。我没翻《中国电影大典》,真要翻起来,估计只多不少。这还不算电视剧。真就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唐伯虎竟能火到每5年就被翻拍一次,试问当代各路英豪,谁堪与之比肩?

唐伯虎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此公姓唐名寅字伯虎。540年前明成化年间苏州人氏。自幼聪明灵俐,饱读诗书,冠后更是诗文书画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文长合称江南四大才子,又是吴门画派的重要传人。如果不是太有才,这么多头衔他一颗头上也安不下。想来才子之名也算是有名有实吧。

再说风流。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把个唐伯虎弄成个追花捕蝶的花痴色男登徒子,说他取了八个老婆还意犹未尽,这才憋着又去忽悠宅女秋香。实际上这纯属扯淡,史上唐伯虎一生倒真娶过三位太太,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三茬而不是三房,不是一房二房三房这么横着排的,而是死一个再娶一个,跑了一个再娶一个这么前仆后继来着,最后也只剩下一个老婆给他送终,说这是老熊掰苞米还有人信,要说这叫风流那就纯属歪理邪说了。

实际上,唐伯虎不但不风流,还一辈子飘零潦倒,一辈子贫病交加。他原本出生在殷实大户,衣食无忧,但到20岁上,忽罹不幸,不仅身家衰败,父母妻妹也先后亡故。但唐寅不坠其志,发愤读书,终于高中三甲,侧身解元。30岁那年,唐伯虎又再接再厉,近景会考,本想求得功名,光宗耀祖,没想到却被莫名卷入一场弊案而身陷囹圄。

出狱后,唐寅便对功名仕途心灰意懒,决计隐退江湖,纵酒诗书,靠卖字画为生。后来,宁王念唐寅文才一表,遂愿意礼聘其出山赴任南昌。哪知这又是个陷阱,原来宁王图谋不轨,蓄意谋反之心已久。唐寅左思右想,企图脱身。一日,他正喝闷酒,互见一痴汉街头嘶闹,遂心生一计。便借酒装疯,裸奔于市。宁王以为其疯癫发作,恐泄漏天机,乃其辞官归其故里。


再次逃离险境的唐寅从此对官场仕途万念俱灰。他虽满腹经纶,却始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在后半生潜心书画、专攻诗文,也因之而穷困交加,潦倒一生。最后,年仅54岁,便壮志未酬、撒手人寰,为后人留下一曲可悲可叹的千古悲歌。

所以说历史上唐伯虎其人其事,丝毫不是电影中那个吟风诵月、驰骋江湖的浪荡公子。这些不过都是后人穿凿附会的演义杜撰罢了。但是,这样一个凄风苦雨的悲情事主,又如何与宅女秋香扯到一块?秋香究竟何许人也,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秋香史上倒确有其人,原名叫作林奴儿,身为金陵名妓,也以色艺双绝著称江南一带。她的书画也是师承吴门,由以香草美人为上品,这一点连后来的《画史》上都有记载。但秋香的出生年月大约比唐寅要早20年,论辈分唐伯虎该叫一声她秋香婶子。两人一个在苏州、一个在南京,要说见面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要说他俩之间会发生三笑点秋香的故事,那就有点太那什么了。

既如此,那么后人有什么来头要把两人撮合在一起呢?有人考证过,大约是因为存世的《唐寅诗集》中出现过这样的句子:“我画兰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青楼”。仔细看下来,这原来是一首藏头诗,每句第一字连在一起,就显出“我爱秋香”的暗语。唐寅为何要这么写,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正好为后人编故事提供了充分的话柄。虽有乔太公乱点鸳鸯谱的嫌疑,但自古才女配狂士,佳丽许才郎,后来的文人墨客把二人结成并蒂连理,想来也是出自一番拳拳美意。


周璇版《三笑》

接下来就要说说《三笑》或《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来历了。个人觉得就剧情而言,1964 年李萍倩、陈思思、向群版的香港民歌片《三笑》最接近故事原型。说的是江南才子唐伯虎为躲避宁王逼官,在云岩寺偶遇相府进香丫鬟秋香,为其美色所动,心中念念不忘,一路尾随而去。途中二人相逢三次,每次秋香都报以嫣然一笑,让唐伯虎感到此乃天赐姻缘。秋香回到相府后,唐伯虎决定卖身为奴,进入相府。在经历一番曲折经历之后,唐伯虎的才华得到相爷赏识,竟许他在自家30多名丫鬟中任选一人为妻。于是,唐伯虎遂愿点中秋香后,便双双羁鸟归天,不辞而别。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明代笔记体小说《耳谈》,作者名叫王同轨。不过小说的男主角并不是唐伯虎,而是一位姓陈的书生。后来到了明末,冯梦龙又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了唐寅身上,写了一出题为《唐解元一笑姻缘》的短篇故事。注意,这里只有一笑,不是三笑。后人又在冯梦龙基础上不断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地改写,写到最后一笑变成三笑,慢慢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冯梦龙为何不把这个故事嫁接到别人身上,而偏偏选中落魄一生的唐伯虎了呢?其实这与唐伯虎自身遭遇所投射出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理想人格有关。李萍倩版《三笑》中的唐伯虎,便是一个藐视权贵、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逍遥公子,他虽才高八斗,却不愿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追香逐臭。

为了一个女人,他宁愿放弃功名,卖身为奴,潜入相府。这种放浪不羁生活态度,对于一个饱读圣贤之书的儒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悖逆之举。这一点恰好倒与唐伯虎本人的个性颇有几分神似,要不怎么说唐伯虎是裸奔的祖师爷呢?大概正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狂狷与傲骨,才使得唐伯虎成为许多对正统儒家颇感不满的民间士子所崇拜和追捧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根据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唐伯虎生活的明代中期,朝廷北迁之后,江南就成为一个远离皇权政治中心的边缘之地。但江南历来偏而不僻,这里本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和思想均得自由开放风气之先,与以礼教立国的皇权没有形成太过紧密的依附关系。


特别是当时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大量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催生了以商业、贸易、手工业制造和文化生产为主业的市民阶层,这个阶层在政治上疏离于皇权之外,思想上追求自由、开明,不仅看轻礼教、更不把程朱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传说中一向蔑视礼教、嘲弄权贵的唐伯虎正好可以被塑造成他们的精神偶像。

实际上,冯梦龙这样的文人墨客虚构出三笑这样的故事,本身早已与唐伯虎其人其事毫无干系,他们无非是拿唐伯虎充当一个载体,用它来表达自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生活的一个符号而已。而这种文化功能,正好应合了“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的时代潮流,因而,相同的文化诉求又为唐伯虎传奇于现代社会的再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机缘。

现在知道最早版本的《唐伯虎点秋香》是1926年由天一公司老板邵醉翁亲自执导的,从题材上说非常适合天一的制片风格,题材上大多都是传统民间故事,但也多少体现出一些新文化运动的余音。不过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大概很难再看这部片子了,它的胶片估计早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就我个人的看法,在历史上诸多版本中,最值得推崇的当属1964 年李萍倩版的《三笑》。片子明星阵容颇为豪华,除了主演陈思思、向群(反串)以外,甚至还动用了30年代老牌明星龚秋霞出演太夫人助阵。这个片子属于民歌片,剧情中穿插了20多首曲调优美的江南民歌,词曲都显得比较雅致、俏皮,绝不同于那种正襟危坐、悲痛欲绝的咏叹调格局。

此外,影片在表演上还援用了大量舞台戏曲的表现程式,比如演员的做功、身段、水袖以及唱腔与对白的衔接等,大多浓酽醇厚,瑰丽华美。但同时,它又摈弃了戏曲程式节奏缓慢、过于刻板的毛病,强调了电影相对比较自由的时空转换和起承转合,因而在叙事节奏上更显流畅、舒展,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游心骋耳。

总体上,影片形成了李萍倩一贯追求的清新、高雅、风趣、诙谐的风格,非常适合他们那一代传统士大夫的观影口味。当然里面还有一个厨房里炒菜的石榴姐姐,唱念之间无不风流妖娆,甚至不避些许轻浮,大概也是为了迎合市井里巷的癖好所致。不过总的说来,这部片子在当时是拍给那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爱好民歌、戏曲等传统文艺的老派观众看的。当然不可与被归入“三俗”之列的今天的几个版本等量观之。

石川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