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剑平:多个标签之下的电影身份

【《电影故事》上海影评人的故事系列之一】

 文/徐悦

导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标签,或是老师或是记者抑或是律师等,然而,今天的这位影迷达人很特别,我们无法用一个特定的职业来定义他。85后的他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则,崇尚自由,不随大流,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的每一个标签都与电影息息相关,他就是我们介绍的身上有着多个标签的影迷达人——蔡剑平。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自由”世界,去了解他那一个个标签之下的精彩电影身份。

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这是蔡剑平(上图,右二)的第一个标签,从2011年加入上海国际电影节后,他的主要工作便是从自己负责的数百部参选影片中选出优秀影片供电影节期间放映。作为85后的一员,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三年,也是他和电影节相知相熟的三年,谈及和电影节的缘分,他打开了话匣和我们津津乐道来:“上大学时,我就参与了一些与电影有关的活动,毕业后也一直不忘做与电影有关的事,后来被上海某著名电影学者熟知,被带进他的工作室,之后,该学者作为带头人筹划了一个名叫‘新选组’的组织,逐渐带领我走入电影节。”蔡剑平口中所说的“新选组”是一个民间组织,一批来自民间的较有资历的,或者是对电影有一定鉴赏的抑或本身是有一定文化身份的人在这里汇合,他们一同选取优秀影片,一同鉴赏、分享,最终,与电影节官方取得了合作,承担了电影节前期的选片工作。也就是在这一年,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的时候,蔡剑平和这群民间的电影爱好者们一同走进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组,那一年,他才刚刚毕业没多久。

如今,两年过去了,他也从原先的一名新人成长为骨干人员,去年那届,他就一人承担了全部参选片的四分之一左右,近两三百部,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消化掉10部电影,但在他看来,选片的过程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枯燥和高压,“这是一个很自由的过程,我今天有时间了就跑去看个几部,看多看少全由自己掌控,我们和电影节是合作而非雇佣关系,所以,整个看片选片过程还是相当自由与享受的。”当然,他也有极度抑郁和抓狂的时候,“我最讨厌碰到的是,有些片子,它不是很差,但它又很无聊,于是很多时候,它无法让我一下子判断出好坏来,我只有一点一点继续往下看,但花两小时看完后发现它仍是这个状态,这时你就会很抓狂,感觉像是上当了。”然而大多情况,他还是非常享受选片这一工作过程的。

其实,在别人眼中,参与电影节的选片或许是一个相当体面又了不起的工作,但在他看来,似乎一切并非全如此,“会有人认为,电影节的选片人真是开心,既有钱拿,又能看电影,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工作,但实际不是。作为选片人,不是纯粹地看,得有一个判断,还得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是否符合电影节口味?是否适合在上海、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上放映?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偶尔也会存在,有我选中的,但组委会没通过,或者是我认为不好的,但组委会觉得不错,当然,毕竟我不是一个最终定夺的人,我只是一个推荐人。”

电影节之余的他,虽然喜爱电影,但并不会会像其他人那样,规定自己每天看多少部,而是随着自己的心境,有时好一段时间不看电影,有时,感觉来了一天会看好几部。今年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又开始进入前期筹备阶段了,作为电影节选片组的老成员,也意味着蔡剑平又要开始忙碌了。

日本电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电影节期间,他主要负责的是日本电影的选片,平日里的爱好也是日本电影,究其为何如此喜爱日本电影的缘由真的是好简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大学里学的是日语专业,于是,学以致用,研究日本电影会让我觉得我学的语言是有用的。”就因为这个简单的理由,大学里的那份单纯的执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平日里,他会看很多日本电影,也会涉猎很多日本电影书籍,前一阵子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去世时,他还特地买了一整套有关他的书籍,不仅让自己慢慢阅读,同时也希望能够传递给前来咖啡馆驻足的旅客们,供他们借阅。

当然,对日本电影的痴迷也不仅限于上文提到的,去年10月,他独自一人带着相机背着背包来到了日本,仅仅是为了研究日本的一位著名电影人川喜多长政,由于国内对于他的研究和资料少之又少,于是,蔡剑平果断地自己前行搜集,当被问及是出于何目的时,他的答案又再次出乎我们的意料:“就是个人爱好,喜欢他对他感兴趣,所以就跑去日本的研究所、资料室去搜集他的资料了。”没有任何功利的部分,只是想做研究。因为这位日本人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位敏感人物,所以,毋庸置疑,他搜集来的资料要成文问世,几乎不可能,但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根本不在乎这些,“我就是想去研究,想去了解他,仅此而已。”当然,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此次去日本的期间,也正直日本举办东京国际电影节,这样的机会他又怎会轻易错过,作为观众,他观看了数几场电影,切身感受了一回带有浓厚日本文化的国际电影节。这对于他,无疑是一次格外的心灵之旅。

“方糖”咖啡馆掌柜

“方糖”是他自己开的一家咖啡馆的名字,地点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一条古镇上,似乎一般文艺青年都喜欢开咖啡馆,蔡剑平也不例外。然而,他的咖啡馆除了供来古镇游玩的旅客以及周边朋友提供闲暇休息的场所外,他还始终不忘把自己所热爱的电影元素融入其中。平时工作日,每周一到周四晚八点左右便会在咖啡屋内放映一部电影,同时会在门口张贴拍片表,并在微博上告知,观影对外开放,不收取任何报酬,顾客想来就来看,品一口咖啡,赏一部电影,别有一番情调。除此之外,他的咖啡馆还会参与一些电影活动,比如去年香港无浪城市香港电影影像展在上海多家咖啡馆举办时,他的咖啡馆也有幸参与。
他爱电影,虽然作为咖啡馆的掌柜,日常的店面打理已相当繁忙,但他始终不忘生活之余偶尔来点电影方面的小情调。

自由撰稿人

这是他的第四个标签,因为崇尚自由但又热爱文字,他选择了这一身份的工作。“我热爱文字,但我也是一个对文字极度敏感的人,一篇文章扫一眼基本上就知道有哪些错别字,如果看到有错误我会很不舒服,会极力要求改过来。”这是他对文字的感觉,因为这个感觉,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出版社工作,然而最终他放弃了,选择了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撰写各类影评以及各类与电影有关的文章,还自已一个自由,同时又能和文字为伴。如今,他已是包括《东方早报》《电影世界》《周末画报》、新浪网等上海多家媒体的撰稿人,在这个领域,他把自己所有对电影的感悟全部融于他的文字中。

自由撰稿,在听起来小资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很没有安全感,然而,他就是如此洒脱,“如果工作三年,我也会像很多人那样,有一份很体面的职业,但是我选择了现在这样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状态至少我是满意的,虽然收入不高,但至少我觉得我过得很开心,这就可以了。”

结语:一个人身上有如此多的标签,不由地想让人想问他,哪个才是他的最爱,或者,哪个才是他的主业,而他的回答又再次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的副业,我没有主业”,在被要求一定得给自己标个title时,他最终居然选择了“自由撰稿人”,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由”。一个人,有如此之多的标签,不仅让他的整个人变得很立体,也让他的电影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当然,这是个人的价值观选择。我们不清楚他未来还会有哪些标签,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下一个身份一定也是和电影有关。

(编辑:赵翔宇)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