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拉扎老师》:比死亡还孤独的是……

如果同时竞逐的对手不是伊朗电影《一次分离》那般强劲,那么这部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拉扎老师》很可能已经摘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桂冠。低产的导演Philippe Falardeau,近年一直走温情治愈系路线,《拉扎老师》延续了他在上一部捧回柏林金熊的《不是我,我发誓》中战胜被“遗弃”的成长痛苦之故事主题,只是这一次被“遗弃”的,不只是孩子,更有大人。

魁北克某小学某班级,孩子们的前任老师在教室上吊自杀,而拉扎先生就在这时出现,主动要求代课。他自称曾在阿尔及利亚教书多年,但与孩子们的最初磨合却很笨拙。时间推移,当孩子们渐渐因他而得到心灵庇护、缓释此前目睹死亡的伤痛时,关于他自身的痛苦身世也被揭开———他在阿尔及利亚从没教过书,而来到加拿大的身份是寻求庇护的难民。

前任老师遗弃了孩子们,而祖国则遗弃了拉扎老师。他和他所面对的稚嫩心灵一样,需要时间与空间疗伤。拉扎鼓励学生们谈论死亡,认为这是一种渴望沟通的积极欲望;所以,他对他们说,有时候你无法帮助一个人,但不代表你遗弃了他———正如他失去妻子时那么无力。人生有太多无能为力的事,死亡只是其中之一,被驱逐出国家、失去自己的身份,孑然一身逃到异乡,其实比死亡更加孤单。

拉扎老师寻求政治庇护,而他的学生们则寻求情感庇护。学校为孩子们安排心理医生,律师也建议拉扎去看心理医生,但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生病,而只是在学会如何从生命中找到其他慰藉,去战胜失去庇护的痛苦。帮助孩子们战胜过往、直视死亡留下的种种情感残缺,实际上也是在帮拉扎老师走出阴霾。对一个几乎失去一切的人而言,这种慰藉,反而比孩子们从他身上获得的那些更为珍重。

只要仍有慰藉,那么所有的支离破碎就总会过去。《拉扎老师》是心灵鸡汤式的平淡治愈。它试图传达的,不只是教育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而非用刻板规条去压抑情感,更是创伤过后自我平复与帮助他人平复的能力。

贾选凝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硕士。现为香港媒体从业者,专栏文字散见于《亚洲周刊》、《南方都市报》。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