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People | 人物

松本俊夫和日本艺术剧院协会

【中文译者注】
法国巴黎的日本文化中心(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à Paris) 经常放映经过系统整理和修复的日本老电影。2011年6月到7月间组织了一次日本艺术剧院协会的主题展映,总共放映48部ATG的长短片。在这次展映上,看到了松本俊夫的《蔷薇的葬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活动过程中,日本著名影评家和影史专家四方田犬彦来参加了一个圆桌会议,下面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会上的发言。后来由日本文化中心印出传单供人取阅。

因为对电影和导演的好奇,所以仔细看了这篇文章,里面牵扯到大量影史作品和人物,包括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虽为我所不熟悉不专业的领域,但是觉得如果翻译出来,也算是一个资料。所以花些时间勉强从法语翻译下来,并且尽可能作了注释。通过翻译,对松本俊夫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也希望对别人能有所帮助。——李鲁博

1、日本艺术剧院协会的经历

在1960年,日本电影工业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生产达到了它的顶峰:574部电影在大屏幕放映。 6个大型电影公司,以平均每周2部新电影的速度,在明星体制和电影制作发行纵向一体化的支持下,电影工业机器达到高速运转。但正是在这一过度生产的时期之后,危机到来,从70年代初开始整个电影体制开始崩塌。这次60年代日本电影工业危机也正好成为新艺术家诞生的有利土壤。新的创作者,手拿缩减的预算经费,在自我要求下实现一些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日本艺术剧院协会, 更通用的名称为ATG 。

当时日本艺术剧院协会位于东京新宿的一个小电影院,名为Shinjuku Bunka。我自己就对ATG活动频繁的年代留有深刻的记忆。那是在1962年到1974年,我从初中一直到高中的时候。我那时候听即兴爵士乐,读毛泽东的小红本,去这个小电影院看ATG放的电影。 我在那里发现了戈达尔 、帕拉杰诺夫 、费里尼 、布列松 和其他更多影人的作品。每一次都是绝对激动人心的体验。我当然也看日本导演的电影:大岛渚 、吉田喜重 、羽仁进 、寺山修司 ,以及松本俊夫的电影。在这个时期所有我看过的电影中,许多我那时都不太懂。但是在当时的东京,这些都很正常。我甚至可以说这是所有自称重要的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存在条件,为什么?因为在与当时已存在的电影对着干的时候,这些影人勇敢的离开别人开辟的老路,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进行探索并将其变为电影素材。

在Shinjuku Bunka电影院外,这个新宿的街区正在经历一场已经蔓延到城市之外的改革热浪。在混乱的氛围下,我的声音也汇入了火车站前游行示威呼吁反战的人流里。这些要求和平和反对美国军队的示威游行经常变质,火车运行也因此被阻塞,甚至有时出现与维持秩序一方的正面冲突,还投掷器物,掀翻汽车等。我特别回忆起那天离Shinjuku Bunka只几百米远的警察局被一颗炸弹彻底炸毁。这正好就在ATG宣布制作电影若松孝二的《天使的恍惚》 (1972) 之前。这部电影的主题正是具体关于恐怖主义活动的。尽管警察方面和媒体方面坚决的压力,这个电影计划最终如期进行。作为一个小细节,就在这个警察局的正前方正好有另外一个小电影院,当时在放映还属于“维尔托夫小组 ”成员的戈达尔的实验电影。

68年在巴黎爆发“五月风暴” 的时候,应该提醒的是,跟现在不同,当时的年轻人跟大部分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去国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的艺术家和大学生只能通过电影来窥知外国发生的事情。尽管当时很难获得外部信息,但有一种强烈的信念认为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的政治运动和艺术实验是彼此相关的,是世界性和同时性的现象。不用说ATG守护和制作的电影直接回应了由这一信念所产生的期待。

2、松本俊夫

在日本艺术剧院协会活动的所有电影创作者中, 我认为松本俊夫是实验性最强的。尽管在日本艺术剧院协会过去的几年里甚至在其消失之后,他都始终坚持他最初的意图,以及通过电影进行人物灵魂深度探究的方式。

尝试在20分钟里谈论松本俊夫所有的作品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有人要求你对戈达尔和帕索里尼 做如此的总结你怎么办 ? 在如此短的发言情况下涉及这些影人针对世界的复杂和开放的作品必然让你拒绝这个请求。当然,关于松本俊夫也一样。尤其是其作品的特点使这个任务更加无法完成。因为松本俊夫在保持实验性创造的同时,还亲自在日本引进了一方面帕索里尼的思想和符号学 ,另一方面是戈达尔在电影方面的破坏和解构 。

以如此简短的方式来谈论松本俊夫的作品还有另一个困难。作为一个电影导演, 他尝试了所有可能的电影类型同时涉及了大量的题材。从纪录片到故事片,中间还有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和使用数个屏幕同时播放的装置艺术。松本俊夫自由地探索了20世纪发明的图像的所有表达方式。另外他在日本也一直处于美学思考的前卫位置,他的立场决定影响了整整一票儿在世界艺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者和活动者。尽管他活动非常丰富,他从来没有接受加入任何一个有名气的文艺大师团体。而是一直通过突破自己的极限进行他的研究。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家,做一份松本俊夫多类型作品的绝对统一的报告甚至是徒然的。就是出于所有这些原因今天我主要关注他的故事片。

松本俊夫出生在1932年,比戈达尔晚两年。在他13岁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日本战败的历史时刻 。他进入了东京大学学习艺术史。许多他们那代的人,例如他自己或者他同学吉田喜重或者白南准 ,在同时代都在东京大学文科部学习。我们可以认为那代人的活动类似于20年代的马德里大学学生公寓里发生的情况。年轻的达利 、布努艾尔 、加西亚•洛尔卡 开始表达自我,被一种集体的竞争心所感染。但是只要通过大岛渚的 « 日本夜与雾 » 电影的内容所传达的信息就可以发现这里的真实情况是何种程度上的不同。日本当时的大学生活实际上已经被信仰斗争、背叛,和检举揭发这些同共产党共呼吸的因素所控制。那时的大学生因此饱受不同阵营间顽强的对抗,和最终归于泄气带来的破坏之苦。

当时一个日本共产党派别做出了秘密武装斗争的选择,松本俊夫亲身响应了号召秘密转入地下,进入Asama和Myogi山区的农业地区。他加入的武装组织,以Yamamura部队出名,在日本电影史上举足轻重。许多的影人例如勅使河原宏 或者土本典昭 等人,在他们最年轻的时候都抱有革命的希望,并且相信武装斗争的作用。但是由于共产党决定改变方向并且放弃使用暴力,一种非常强烈的失望情绪以及非常深刻的幻想破灭的痕迹也体现在了日本电影中。我们可以在电影诸如大岛渚的《日本的夜与雾》或者在日本艺术剧院协会制作的其他电影例如吉田喜重1970年的《英雄炼狱》 或者黑木和雄 1970年的的《日本恶灵》中体会到。松本俊夫在他的电影中倒是没有涉及到放弃武装革命的问题。相反地,在所有50和60年代,他的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文字中都涉及了针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等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松本俊夫是通过拍摄教育电影出道的。直到他进入了纪录片领域之后他才开始尝试进行前卫艺术和纪录再现世界的结合。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写作或者发表诸多的理论文章。在1963年, 他为电视台执导了一部 《石之诗》 ,这部电影,采用了与克里斯•马克的《堤》 中相同的固定图像的手法,被法国评论家乔治•萨杜尔 看到并且高度评价。但由于它形式上过度创新,松本俊夫失去了与电视台再次合作的可能。他于是经历了三年的低潮时期。他的下一部电影在形式上也是彻底的原创。包括在越南、加纳和纽约哈林街区拍摄的画面。这是一部很美的纪录片,以女性人物为中心,尽管在战争和随处可见的社会歧视的环境下,这些女人充满勇气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然后松本俊夫拍摄了《玫瑰的葬礼》,在这部电影里导演颠覆了和蔼母亲的形象,改编了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此时帕索里尼刚刚拍过改编自这个作品的电影 。

正是日本艺术剧院协会在1968年负责《玫瑰的葬礼》这部电影的制作的。这是第一部直接涉及同性恋和异装癖问题的日本故事片。它的高调挑衅使其成为绝对独一无二的作品。几年之后,从已趋没落的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中获得灵感,松本俊夫拍摄了一部新的故事片。电影旨在破坏情节剧的固定模式,以一个日本人亲历的战争经验为背景。在这段政治动荡的时期,他还参与了一本美学评论杂志的编辑工作,这本杂志反映了当时世界上正在经历的思潮。 松本俊夫一直维持一种信念,就是理论和创作实践应该并存而且双方之间的转化应该永不间断。他同时支持一种理念,就是只有不停地在电影表现手段上走得尽可能远,我们才可能接触电影的本质。

但这还不是全部。在70年代头半段,松本俊夫尝试通过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拍摄表现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作品。他的尝试包括让观众亲身体验人类感知极限并且由此投入一种认识论的眩晕。他也拍摄了一些由他自己的梦而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提供了彻底全新的感官体验。其工作涉面之广,达到了一种通过影像进行沉思的高度。 影像最终在他那里被认为是记忆的遗迹。正是沿着这条线的摸索松本俊夫拍摄了这部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第三部故事片:《脑髓地狱》。

一直到现在我所讲述的可能对你们来说显得有点太抽象。我想现在开始重点分析他的两部作品 :《蔷薇的葬礼》和《脑髓地狱》。

3、 《蔷薇的葬礼》

《蔷薇的葬礼》是松本俊夫第一部故事片。在提纲性的美丽的作品《石之诗》五年之后 , 这部故事长片的上映估计不止使一个观众大跌眼镜。这实际上不仅是一部公开颠覆的作品,而且将现有的秩序重新放上审判台,包括怪诞的存在本身。这部电影涉及的所有的议题都可以被视为社会禁忌 :性倒错、乱伦、恨母、自残。另外,这还不是一部常规的故事片,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部分,这些都使它很难被接受和被归类。如果它有一些因素可以影射到天皇家庭,我们可以肯定它一定会被禁映很多很多年。就像布鲁艾尔和达利的《黄金时代 》一样。

让我们来看一下电影的叙事部分。这是一个孤独内向的小男孩的故事。他跟开美容理发店的母亲一起生活,对他父亲的认识仅仅来自一张照片。 一天,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女性,被他母亲无意看见并且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从此以后,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离开自己家开始在一个同性恋酒吧工作。一天,在跟一个中年男人做爱之后,他才发现这是他的亲身父亲。彻底被搅乱,他戳瞎了自己的双眼,冲进城市游荡,脸上流着血。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电影概述。就像你们发现的,这是一个对俄狄浦斯王的自由而颠覆的改编,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就在这部电影的几年前被帕索里尼改编成电影(当时的题目为 L’enfer D’apollon 1967 )。 在《蔷薇的葬礼》中有一幕,主角从凝视墙上挂着的帕索里尼的电影海报中得到极大的快感。从这一瞥出发,把松本俊夫电影作为索福克里斯悲剧的一个滑稽模仿版本或者简单的日本式的改编都是简化的。与此相反,它涉及的是一次彻底全新的对原作的重新阅读,与原作通过深层次的对话相连。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部电影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它的离经叛道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它的被不停突然地中断所标识的非线性叙事。如此,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关于同性恋的充满机智的对话,这是穿插在电影中的在一个真正的同性恋酒吧里对年轻的同性恋的访谈记录。关于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我们可以举个下面的例子。就在电影主角戳瞎自己双眼之后,故事突然被打断,一个著名电影评论家突然出现在屏幕上,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方式开始评论观众刚刚经历过的悲剧一幕。电影就在如此一种未完成的感觉和深刻的苦恼窘境中结束。

电影字幕是以引用一句波德莱尔的话开始的 :“我是伤口也是匕首!” 。这诗句表达了受害者和施害者并存于一体的悖论,这悖论本身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蔷薇的葬礼》成为一部经典电影归功于它是日本第一部直接讨论同性恋问题的故事片,但是能够有此成就更应该归功于电影将人类固有的生存悖论展现在每个人面前。

4、 《脑髓地狱》

《脑髓地狱》的制作并没能由ATG负责。而且就是在它解体的没几年后这个计划才最终完成。这部电影是对梦野九作 的一部长篇小说的改编,保留了原作的名字。就日本文学的历史来看,这部作品是完全的非典型作品,并且长期被学院派和评论界所完全忽略。但是从1968年开始,这部作品突然被重新发掘并且最终得到它应有的评价。人们开始把它跟其他一些作品比较,比如萨缪尔•贝克特的《无法称呼的人》 ,或者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迷惘》 。小说将意识、梦幻和疯狂结合并呈现出的复杂地图般的形态也被大量地细致描绘和分析。小说的名称——脑髓地狱,自身就已经是一整套程序。这是由Dogma(英语的教义 信条),Magie(魔法魔力)和Glas(丧钟)更换字母顺序后得来的。根据九州岛上的原始的习语, Dogra Magra意指找不到道路,彻底的迷失。这个标题一下子就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世界。

在1925年的某一天,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一间精神病院的房间里醒来。他记不起来他的身份。 一个叫Wakabayashi的医生出现了。他提醒他名叫Ichirô Kure并且告诉他他杀死了他妻子和他母亲,并说他的这些罪行是在一系列心理治疗结束时犯下的。这个治疗是20年前由Wakabayashi和他的叫Masaki的同事兼对手开始的。

Wakabayashi和Masaki的竞争关系始于两个人还都是医学院学生并且钟情于同一个女孩的时候。这个女孩怀孕并且生下一个孩子,但是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哪个是孩子的父亲。Wakabayashi继续学院的道路并且在医学大学里得到一个重要位置。就Masaki来说,他在课业中途消失去做了一个乞讨的和尚,在全国游荡,将精力放在背颂佛教经典上。他反对大脑是思想的载体的这个立场使他最后走到精神病医院的强制性治疗的反面。他曾经支持的理论是人的无意识首先具有集体性特点,所有的人类在母亲怀孕期的子宫里就接受了这个遗产。他曾经这么称呼它 :“胚胎之梦 ”。为了证明他的理论,他利用了年轻的Ichirô Kure的清白无知,在他身上唤醒了前人对女人的神秘的敌意,促使他最后犯下了双重杀人罪。

Wakabayashi解释给年轻男人这个故事,不放过所有的小细节。但是在反思之后,这个男人自称无法辨别自己是还是不是这个故事里的Ichirô。他也无法确切地得知自己究竟是不是别人所谓的凶手。他最后陷入了一种幻觉的状态中,自问Wakabayashi和Masaki实际上是不是同一个人。就在主角沉入无底的眩晕之中,小说也突然完结。

跟他的同辈人川端康成 一样, 梦野九作喜爱当时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他也醉心于日本传统戏剧能剧 。他的父亲当时投身于一场国粹政治运动,与大东亚共荣圈运动 相似。在1935年其父亲去世,也是小说出版的那一年,似乎负责父亲丧葬仪式一系列同其父生前记忆有关的事情让这位儿子身感沉重。不管事实如何,梦野九作在第二年因为脑出血突然去世,也许是被其父亲的巨大阴影稍许摧毁所致。

如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 和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脑髓地狱》展现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多样的文学风格。例如小说的文字可以突然使用电影剧本形式,或者直接转变成中世纪佛教经典的宗教咒语。当小说里的主人公开始阅读一个疯子写的同样叫《脑髓地狱》的小说时,我们知道作者使用了套中套结构。这种镶嵌画般的写作大概会使期待一个线性结构叙事的读者泄气,并使他们很快放弃阅读。我补充一句,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在座的各位,这本小说已在2003年的时候被翻译成法语并在法国出版。

尽管小说的写作肯定受到了电影的影响,但是将它改编成电影被长期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将近二十年的细心准备之后,松本俊夫非常漂亮地做到了。在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和给开头添加了很多内容的同时,他成功的保留了作品的灵感、气息。例如,像一个变戏法的游戏,教授Wakabayashi和Masaki在小说里是系统轮流出现的。在故事结束的时候,读者不能分清这两个是不是同一个人,如身临《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一样。与此相反,在电影里,这两个人物展现的是非常不同的方面,而且由两个演员饰演。Masaki教授的角色由落语 演员,桂枝雀 扮演。这个演员自己就曾经受过精神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对角色的强烈的投入使得他同时表达了精神错乱者的精神解放以及医疗体系对他们进行的强制治疗的反思。(非常不幸的,这个非常有天分的演员在1999年自杀身亡。)

为了表现出原作的文体上的丰富性,松本俊夫在个别地方把小说的场景改成了木偶戏。这次改编最引人称道之处在于松本俊夫重建了文学叙事上的碎片结构。正是这一点为《蔷薇的葬礼》和《脑髓地域》的最大不同。实际上,在后者中,在展示了外表合理的事件后,情况突然大逆转,观众潜入一种眩晕并自问他们难道不是加入了一个疯子的一场虚幻的妄想。 因果关系的合理线索被切断,观众于是至此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这种情境于是跟寻找自己身份的电影主角相似。松本俊夫解释了很多次说他借用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的迷宫的结构,他经常引用这位作家的格言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小说《环形废墟》)。在如此的情景下,该做什么?该想什么?

一直追随松本俊夫的作品和研究的观众将会明白沿着这样一条轨道自然会走向《脑髓地域》这样电影的拍摄。自从他1967年的纪录片《母亲》 ,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子宫怀孕期实际上是导演关心的重点。《蔷薇的葬礼》塑造了主角和他母亲之间的悲剧关系,摇摆在极端的身份认同的意愿和绝对的怨恨之间。电影结尾看到主人公变成瞎子从房间离开游荡在大街上,他还在摸索中。这跟《脑髓地域》最后看到的场景相似。离开了母亲的子宫,胎儿变成了婴儿曝露于外部世界,突然面临坚硬和平凡的现实。在电影《For the Damaged right eye 》(1968) 松本俊夫结合了两个影像:一方面是代表沸腾青年的画面,以及日本在60年代经历的紧张时刻。另一方面,是保存在甲醛中的畸形儿童的身体,以及他们令人焦虑的笑脸。在70年代的电影如《Mona Lisa 》和《Atman 》中,他强迫性地重复放映同样一个画面来制造一种强烈的眩晕。在《White Hole 》中,松本俊夫展现了一个如同子宫的宇宙的画面,它的边界是模糊的,背景不停地往远方延展。我们由此可以探出《脑髓地域》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刻印在导演混杂而又持久的研究直线上的。

如果关于这部重要的电影《脑髓地狱》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话,我想说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是与当代的哲学和精神病学思想发展相互依存的。就在电影质疑精神病院的治疗方法和呼吁病患和他们的冲动的解放时,一场要求废除精神病院拘禁的运动正在意大利上演。这场运动拒绝将人的大脑当成简单的器官根据临床经验来治疗,并且在反笛卡尔作家和思想家例如阿尔托 、德勒兹 或者伽塔利 脑中生根。

在电影的一个场景中,教授Masaki变成了游荡的僧侣,重新出现在大学校园并且进行了一场最为怪诞的表演,地点是在一个演讲室,也就是被公认成传递知识的最为严肃的场所里。我们可以把这场戏当成对现代社会里权威和知识界的串通勾结进行的公开批判。

我认为对松本俊夫的作品和思想更加深入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为此我诚心呼吁。


|法语翻译 :李鲁博(此版本由法文版本翻译而来,日文翻译法语ANTOINE DE MENA)
|猫人一个。喜欢看电影和日剧。从有记忆起就对银幕世界痴迷不已,并且在法研究生期间关注法国电影图像教育和电影协会情况,现在京做杂志编辑。

【中文译者补充注释】
1、四方田犬彦(Inuhiko Yomota)(1953—-),原名四方田刚己,电影史学家,比较文学家,现任明治学院大学文学系艺术学科教授,主讲电影史,兼任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电影风云》、《日本电影的创新激情》、《日本电影100年》、《亚洲的日本电影》、《李香兰和东亚》等。
2、日本艺术剧院协会, Art Theatre Guild, 所以简称ATG.
3、戈达尔(1930~ ),Jean-Luc Godard , 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原籍瑞士。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原是《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的电影评论员,后与F.特吕弗、C.夏布罗尔等人形成“电影手册”派。1960年完成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成为新浪潮的代表作。
4、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arajanov,1924年1月9日-1990年7月20日),苏联著名电影导演,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亚美尼亚族。他以诗意电影享誉影坛,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石榴的颜色》(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1968)、《苏拉姆城堡的传说》(The Legend of the Suram Fortress 1984)、《游吟诗人》(Ashik Keribi 1988)。
5、费德里柯•费里尼(意大利语:Federico Fellini,1920年1月20日-1993年10月31日),意大利著名艺术电影导演,同时也是演员及作家。费德里柯•费里尼以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特别是混合梦境与巴洛克艺术影像的电影作品。他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也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代表作《八又二分之一》1963年、《大路》1954年、《甜蜜生活》1960年等。
6、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法国电影导演,代表作《乡村牧师日记》( 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1951) 、《扒手》( Pickpocket 1959) 、《钱》( L’Argent 1983)等。电影风格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个性孤高,作品少而精。风格简约,题材将文学名家的作品作(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重新诠释,关注枝节,喜欢采用非职业演员,对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
7、大岛渚, Nagisa Ôshima(1932—-),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具有独特的个性,中早期影片带有明显的先锋前卫色彩,几乎他所有作品的主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反传统、反体制的观念,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也或多或少的可以称之为”反”英雄。其代表作品包括早期的《青春残酷物语》(1960年)、中期极具争议的《感官世界》(1976年)、《爱之亡灵》(1976年)到二站为题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1983年)以及终结之作《御法度》(1999年)等。其作品《日本夜与雾》(1960年)背景为抗议以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改定、批准的“安保斗争”。大岛渚也因为《日本夜与雾》上映时发生的日本社会党委员长被刺的政治事件受到牵连,而被松竹公司停止了创作。一怒之下,大岛渚约集一批同事集体退出松竹公司,成立独立制片的“创造社”。 于1973年解散。
8、吉田喜重 Kijû Yoshida(1933年2月16日—) 也叫Yoshishige Yoshida, 东京大学法国文学毕业,日本新浪潮主将之一,因出色的镜头和构图闻名。妻子是日本著名女演员冈田茉莉子。代表作有《秋津温泉》、《性欲加残杀》、《戒严令》,《女优的告白》等多部深具影响的作品。
9、羽仁进Hani Susumu, (1928~ ) , 日本电影导演。生于东京﹐1947年毕业于自由学园。曾作过记者。1948年入岩波书店的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生活与水》(1952)﹑《雪的节日》(1953)﹑《教室的孩子们》(1954)等。《教室的孩子们》由于他采用了现场直接拍摄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成功。1956年﹐他用同样方法拍摄了《画画的孩子们》。1961年他用记实方法拍摄了故事片《不良少年》﹐被评为《电影旬报》该年度最佳10部片的第一。1962年他参加了文艺制片社﹐执导的故事片《她和他》(1963)被评为当年最佳10部片的第 7名。1972年所摄《上午的时间安排》由高中女学生们作演员﹐故事描写学生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幻想以及爱情。1975年开始﹐长期到非洲拍摄野生动物多集片《动物家族》。他著有《不要表演技巧的主角们》﹑《摄影机与麦克风的理论》。
10、寺山修司Shuji Terayama(1935年12月10日—1983年5月4日),日本著名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戏剧代表作《草迷宫》、《狂人教育》。
11、若松孝二Koji Wakamatsu( 1936年4月1日—–),日本情色电影导演。 若松孝二是日本黑白实验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日本映画史上著名的四大情色大师(寺山修司、神代辰己、若松孝二、大岛渚)之一。导演平生拍片上百部,喜政治与情色题材混合的故事,留下杰作无数。还曾监制大岛渚导演的《感官世界》。
1972年3月,由足立正生编剧,若松孝二担任导演的《天使的恍惚》上映,影片聚焦一群计划攻克东京的无政府主义暴乱分子,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失败后的惆怅落寞,堪称那个火红年代的一曲挽歌。
12、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1896-1954),原名Denis Arkadievich Kaufman,苏联电影理论家。代表作《持摄影机的人》(Chelovek s kino-apparatom 1929) 。
“吉加•维尔托夫小组”: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13、“五月风暴”指1968年5月在法国巴黎所爆发的社会运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运动开始,继而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危机,最后甚至导致政治危机。
14、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充满影像活力,寓意深刻。
15、在电影界,帕索里尼也是一位杰出的电影符号学家,而其理论的集中体现就是他所发表的那篇学术论文《诗的电影》。
16、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17、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8、白南准(백남준 NamJune Paik 1932-2006),素有视频与媒体艺术奠基人之称,与博伊斯、沃霍尔和杜尚并称为21世纪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1932年生于首尔,幼年随父母避难到香港,后来作为难民又流落到日本。1956年,他在东京大学完成了音乐、艺术史和哲学的学业。
19、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 超现实派艺术大师.
20、Luis Buñuel (1900-1983) 西班牙导演编剧,1928年和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合作,拍摄了影片《一条安达鲁狗》,该片以隐喻的手法抨击了资产阶级和教会、成为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代表作。
21、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西班牙语: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年-1936年,又译作洛加、罗卡或洛迦),西班牙诗人、剧作家。 现被誉为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马德里大学就读期间认识了不少艺术家,如萨尔瓦多•达利和路易斯•布努埃尔。
22、《日本夜与雾》,导演大岛渚,编剧大岛渚和石堂淑朗,主演津川雅彦,桑野美雪等。1960年,107分钟。
23、勅使河原宏(Hiroshi Teshigahara 1927-2001),日本编剧导演,代表作1964年的《砂之女》。
24、土本典昭(Noriaki Tsuchimoto 1928-2008),日本纪录片大师,与他的同行小川绅介一起,构成日本战后纪录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两座丰碑。从1971年到1975年,日本纪录片导演土本典昭拍摄的水俣系列纪录片奠定了他在日本纪录片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30多年来,土本典昭制作了17部关于“水俣病”的纪录片。
25、《英雄炼狱》Rengoku eroica,1970年,编剧为山田正弘和吉田喜重,主演岡田茉莉子,118分钟。
26、黑木和雄(Kazuo Kuroki 1930-2006)日本著名导演,1957年成为导演,执导了《HOKKAIDO,我的恋人》等纪录片。1962年起转入独立制片,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被认为70年代日本艺术戏剧工会最有潜力的电影制作人,他的著名影片有《龙马暗杀》 (1974)和《筹备节日》(1975),获评论界好评。
27、松本俊夫1963年纪录短片,24分钟。
28、Chris Marker 的《La Jetée》法国黑白纪录片,1962年,29分钟。这部电影是法国1962年左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Chris Marker执导的经典先锋派作品,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几乎全部由静止镜头(still image)和旁白来讲述一个从未来回到过去的故事,是一次大胆而前卫的电影创作。此片直接启发了James Cameron拍出了《未来战士》系列,同时,1996年Terry Gilliam的《12猴子》更是彻头彻尾地来自它的创意。
29、乔治•萨杜尔(George Sadoul 1904-1967),法国电影史家,影评家。著有《电影艺术史》、《法国电影》、《世界电影史》、多卷集的《电影通史》等著作。
30、索福克勒斯(Σοφοκλης,前496年-前406年),古希腊剧作家,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并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俄底浦斯王》和《安提戈涅》。
31、《俄狄浦斯王》1967年,帕索里尼导演,104分钟。
32、《黄金时代》L’Age d’Or,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编剧路易斯•布努埃尔,萨尔瓦多•达利和萨德侯爵,60分钟。影片公映后,带来的是四起的争议、攻讦和长达50年的禁映。甚至在巴黎的文化编年史上,形成了有名的《黄金时代》丑闻事件。
33、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Edipo re,1967,104分钟。
3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自惩之人》:“我是伤口也是匕首!我是耳光也是面颊!我是四肢也是刑车!我是死囚也是刽子手!我是我心的吸血鬼,——一个被永远处以笑刑,却连微笑都不能的被遗弃的大罪犯!”
35、梦野九作(Kyusaku Yumeno 1889-1936),日本著名幻想文学作家、变格派推理大师。
36、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法称呼的人》(L’Innommable),是他的散文虚构作品三部曲之一。
37、埃利亚斯•卡内蒂(德语:Elias Canetti,)是保加利亚出生的瑟法底犹太人小说家、评论家、社会学家和剧作家,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德语写作。
Auto-Da-Fé:长篇小说《迷惘》。1981年作品《迷惘》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38、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39、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40、能剧(Noh)是一种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美学表演,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剧本质上是一种舞剧,剧本乃是用来创造舞蹈动作的背景。能剧的主旨不在戏剧行动的呈现,它所致力的毋宁在以抒情的形式表达一种情境。
41、大东亚共荣圈,为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提出的类似邦联制的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
42、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乔伊斯从小受天主教教育,曾在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语言,也曾在巴黎学医。他除短暂时间住在爱尔兰外,大部分时间在瑞士、意大利和法国度过。1920年定居巴黎,专门从事小说创作。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3、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1878-1957),德国表现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44、落语(Rakugo),日本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最早是指说笑话的人,后来逐渐演变成说故事(落语家)的人坐在舞台上,被称为“高座”(こうざ),描绘一个漫长和复杂的滑稽故事,并对服饰、音乐等皆有所讲究。与中国传统的相声有类似之处,不过落语演出通常是只有一人。
45、桂枝雀(Shijaku Katsura1939- 1999),日本男演员。
46、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班牙文: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47、松本俊夫1967年的纪录短片,36分钟。
48、松本俊夫12分钟的短片,分屏作品。
49、松本俊夫1973年无对白短片,3分钟。
50、松本俊夫1975年的无对白短片。
51、松本俊夫1979年的无对白短片。
52、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法国演员、诗人、戏剧理论家。19世纪20年代曾一度与超现实评论合作,并写出和演出超现实主义作品。后受象征主义和东方戏剧中非语言成分的影响,形成了“残忍戏剧”的理论,并发表了《残忍戏剧宣言》(1932)。主张把戏剧比作瘟疫,经受它的残忍之后,观众得以超越于它。其见解对热内、尤奈斯库等人的荒诞派戏剧有重大影响。
53、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54、费里克斯•伽塔利(Felix Guattari 1930—1992),法国精神辅导师,精神分裂分析和生态哲学的兴起人,心理学家。1972年同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出版《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上卷《反俄狄浦斯》,1980年又出下卷《千高原》。

四方田犬彦

原名为四方田刚己,电影史学家,比较文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宗教学专业,并修完比较文化博士课程。现任明治学院大学文学系艺术学科教授主讲电影史,兼任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电影风云》、《日本电影的创新激情》、《日本电影100年》《亚洲的日本电影》、《李香兰和东亚》等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