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东京家族》:老山田,老味道

在电影界,翻拍致敬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不外乎拿人手短。你拍得像,说你便宜占尽。你拍得不像,说你毁了记忆。总而言之,口诛笔伐,它比拍续集还难。续集电影,偶尔还能有优于前作的。但翻拍致敬,迄今为止,从没有过超越这一回事。最好的也只能说,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正因如此,看到一些小津拥簇痛批《东京家族》,我也能理解。可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小津作品,你非要照着小津的味道去看,那只能是自己找罪受。《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小津冷漠,讽刺意味重,儿女无情,长者寂寞。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从来都是人情暖暖。别的不说,单看《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知道。百折千绕,他都相信人世间的情感美好。放在片中,听父亲评价小儿子的那番话,其实已经道尽了区别。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作品,不会因为小津和《东京物语》的存在而失去光芒。
  
  用更简洁的词语去总结差异,《东京家族》显得更加通俗和煽情。单说居酒屋一段,山田的感慨更加直接,只是关于人生白头,不胜唏嘘。而在小津的版本里,居酒屋一段隐藏了过去的历史。《东京物语》里,二战背景的存在让影迷津津乐道。它不仅带出了离世的二儿子,同时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儿媳妇形象——外人比亲人还亲。与之相比,《东京家族》已经往后六十年,日本社会风平浪静了太久。即便加入了大地震的元素,但整个日本社会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危机影响。
  
  有朋友看完后疑问:六十年前在东京没地方住可以理解,但六十年后,老人家怎么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言下之意,他觉得山田洋次照搬得有些刻意。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老人家就不可能无家可归?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东京家族》想说的是“无以为家”,只有这样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还没成家的小儿子成了戏肉。在山田看来,这个还没组成的新家才是日本的希望,传统三代人的家庭则回不去了。小两口有担当也有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从而达成另外一种和解与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大儿子和女儿是在照搬《东京物语》,而小儿子的内容却是重新加入。
  
  更何况,《东京家族》并非为了致敬而致敬,在山田自己的作品体系里,它和《母亲》、《弟弟》组成了家庭三部曲,但我一般喜欢把它们称为“致敬电影人三部曲”。还有致敬这一回事,山田曾拍过一部杰作《儿子》,看过的都说神似《东京物语》。里头不仅致敬了小津,还顺带把沟口健二等人也致敬了一番。所以,与其说山田不懂小津,不如说,有些人实在是不懂山田。最不济的,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他完成得兢兢业业,你总不能奢望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导演去勇攀高峰罢。
  
  经历西方导演和评论家的推动,小津取代黑泽明成为了日本电影另一座高山,难以逾越。在松竹新浪潮时代,山田并非激进的变革者。他没有像今村昌平一样反感小津,也没有像周防正行等后辈那样,在学习小津的基础上去颠覆小津。在这几十年间,山田的姿态始终是谦逊、温和,安安心心拍自己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功利野心。或许,这和他一直在老迈的松竹公司大有关系,然而,如果说山田没有自己的电影世界观,反而需要去偷师小津,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
  
  时代不一样,但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真要我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既然都知道幕后制作的来龙去脉,那就少谈点形式,多投入点感情。六十年前的东京故事,它一样会在今天上演。

【中国新闻周刊】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