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阿嬷的梦中情人》:电影不会死

《阿嬷的梦中情人》是两岸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第一部同期首映的电影。结果,它迅速被淹没,几乎没有引起注意。原因很简单,内地院线用普通话重配了一版,电影精髓就完全给毁掉了。从片名到对白再到配乐歌曲,它都写明了台湾制造,主打本土方言。一旦配成普通话,这部电影的价值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如果你想一看究竟,那么,一定要选择后面出来的台湾三区版本。
  
  开场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要演什么,一度还以为是讲《不老骑士》,老头骑机车环岛,励志又热血。直到进入电影片场,方才明白,这是一部致敬电影的电影——紧跟了前几年的国际电影大潮流。
  
  老爷爷给孙女讲故事,重忆台语片的辉煌时代。另一边是失忆的老太太,依然深陷在银幕旧梦当中。影片布局居然和《天台爱情》有相似之处,里头也有叫黑轮的损友,也有一个讨人厌的大明星,但综合下来,《阿嬤的梦中情人》显然比《天台爱情》好多了,你能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并且玩了不少老电影的招式。
  
  记得重看上世纪80年代的国产电影,演员越是严肃认真,如今的观众就笑得越厉害。时代不同,观众接受的表演风格也不同。夸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征,有些浮夸恰到好处,但蓝正龙和安心亚又时常夸张过头。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夸张并非是台语片带来的。参照结尾彩蛋的电影片段,或许在今人看来,当年演员的表演是有些许夸张之处,但也不至于厉害到《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程度,纯粹是用夸张来制造笑料,迎合现在的观众。
  
  其实任何阶段的台湾电影,它离好莱坞都太远太远了。几大电影强国尚且无法抵御好莱坞,其他国际地区也只能在我家有个好莱坞的幻想中,暴露出好莱坞电影的强大。邵氏电影和黄金时代的港产片尚不敢谈,台语片始终还是家庭手工小作坊,“有个好莱坞”更多是幻想以及讲给后人听的一厢情愿。
  
  很简单,让你举一个台语片的代表作品,绝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来。原因并非大家不知道,而是台语片确实没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然后还能在电影史上流传下来的。电影里面,一个“大制片厂”,没有全景盛况不说,从头到尾就是一间温泉旅馆、一家“大戏院”。当年北投可能是很热闹,但电影表现出来还是太小家子气。一个电影编剧的生活,不是整一个松山健一造型,学学桥本忍的工作状态就能得来的。
  
  编剧胡思乱想,明星做作夸张,导演现场打瞌睡以至于长眠不起。他们习惯信手拿来,东拼西凑,007打怪兽。制作效率可能是挺高的,只因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就不算太高。回顾下台语片的美好时代,前面是台湾被日本殖民,后面又是国语片的崛起,台语片完全是面向中底层劳动人民,不怕山寨低俗。这种受众基础也决定了台语片不会长卖,因为它的制作水平决定了无法被留存下来。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与香港粤语片的兴盛倒过来,台语片就彻底衰竭了。取代它的电影类型,也在十几年后的新电影面前败下阵来。其实,我并不喜欢片中“电影已死”的论调,完全是为了凭吊而凭吊,为了抒情而抒情。
  
  台语片和国语片的市场争夺,是台还是不台,那更多是被政局形势所左右——哪怕是在今天的台湾。台语片衰竭后,紧接着有李行的健康写实,有琼瑶剧,有台湾新电影,有朱延平,然后台湾电影一度死了,直到《海角七号》又焕发生机,再然后就是今天的台片台客台风。借着这股强台风,方才出现了《阿嬷的梦中情人》这样的电影。
  
  对这个片名,它的辨识度实在太低了。导演为何不突出“台湾电影”,原因可能是电影根本就是主打爱情。可能,它是有一个严肃的内核,但导演也不想搞得悲戚戚,索性还是玩疯一些,欢乐圆满。而在今天看来,比起内地院线片的藏藏掖掖,最后那个乳霜植入广告太亮了。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Recent Posts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小时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5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