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Venice】威尼斯主要竞赛单元影片简评(二)

Essential Killing (2010)

《必要的杀戮》(Essential Killing,波兰,导演:杰齐•史柯里莫斯基):★★★☆☆

波兰著名导演杰齐•史柯里莫斯基算得上是戛纳、柏林和威尼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今年的威尼斯也只有他算得上是个老前辈,不过和那些同堂竞逐的电影新秀比较起来,他的最新作品《必要的杀戮》并没有能够延续他2008年《与安娜的四个夜晚》的漂亮回归。《必要的杀戮》讲述了阿富汗战俘穆罕穆德(文森特•卡洛饰)在被押解过程的一次车祸中得以逃脱,从此不仅需要躲避追铺,还需要在林海雪原中和残酷险恶的自然展开求生的挣扎。电影曾经由于预告片中的片断,而被误认为导演在借此批判美国政府的阿富汗政策,但是杰齐否认了这一点。他认为绝境中激发出来的人性改变才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电影中文森特吞蚁啃树,并且还企图从喂奶的孕妇身上吸奶解渴;至于杀戮,更是毫不手软,不过导演还是在一些微妙的细节中展现了他未泯的人性和良知。但或许就是因为缺乏了对手戏,尽管文森特表演到位,画面镜头优美,闪回镜头的使用暗示补充交待情节,《必要的杀戮》在导演所强调的刻画人性上还是流于表面,不具备深刻和感人的力量。

《夹边沟》(The Ditch, 法国,导演:王兵):★★★☆☆

王兵导演的新作《夹边沟》在9月6日的威尼斯绝对是热点的头条,一方面是作为主要竞赛单元中的“惊喜片”在最后一刻才登堂亮相,另一方面是过于敏感的题材题材,以及令人难以忍受的逼真画面。《夹边沟》是根据小说《告别夹边沟》改编的,反映了60年代初期中国一批右派政治分子在戈壁滩夹边沟营地劳改的故事。由于当时处于饥荒时期,营地里的犯人们被要求自己解决食物问题。随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状况,犯人们纷纷不择手段以求自保。作为这么一部电影,其实有着很多深层感性的素材可以挖掘,可惜导演过于形式化和脸谱化,不管在表现人性变化和背景交待得对话中,还是场景的选择以及人物的表演上,刻意和取巧的痕迹过于明显。当然以纪录片《铁西区》而著名的导演王兵在影片中还是将他的影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近乎真实的陈述性画面、以及对于交待环境的长镜头的运用都非常到位。不过总体看来导演的这部剧情片处女作还是暴露出了他叙事技巧的缺乏。

《水中的承诺》(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美国,导演:文森特•加洛):★★★★☆

文森特•加洛向来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很多人对他的《棕兔》记忆犹新。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他既有自己的参赛片,还在同台对手波兰导演杰齐•史柯里莫斯基的新作《必要的杀戮》中担纲主演。《水中的承诺》是他用视觉语言对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兹那句著名的墓志铭的阐释: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电影采用了他习惯的16mm的手提摄影机拍摄,然后后期处理成35mm的胶片放映,结果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饱满的颗粒布满了电影中葬礼的画面。文森特用一种打乱时空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自己失去爱人的悲伤,同时又表达了在遭遇新爱情的同时害怕忘记以往记忆的矛盾。有趣的是,他不仅在拒绝媒体上和法国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相似,《水中的承诺》在影像风格上也有着戈达尔电影的一些影子。

《伤心小号曲》(Balada triste de trompeta,西班牙,导演: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

自己毁容成为“小丑”,穿戴着主教的行头,手持两把冲锋枪,为争女友一路厮杀……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像罗伯特•罗德瑞德兹和山姆•雷米电影的结合体。西班牙导演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的新作《伤心小号曲》以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令观众瞠目结舌的故事,特别是电影里主人公为了逃避警察追捕躲进森林,他肥白的肉躯沾满了野草、生啖鹿尸、如狗般叼着猎物等匪夷所思的构思。在需要控制想象力的拍摄空间上,却是导演擅长的“戏剧性”的舞台表演方式。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却反而让导演阿莱克斯营造出了充满诗意的暴力场面,另外画面中强烈对比的色彩和震耳的配乐也让电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阿莱克斯在2008年《牛津谋杀案》后回归西班牙的这部作品,充满了太多的惊喜。

《我们相信》(Noi credevamo,意大利,导演:马利欧•迈图纳):★★☆☆☆

一部204分钟长的电影,绝对需要磅礴浩大的题材。在这点上,意大利导演马利欧•迈图纳的《我们相信》是做到了。三个年少的伙伴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决定献身于争取民主的革命事业。电影中以三个伙伴在三个不同时间段中发生的纠葛和经历作为主线,同时以小见大得展示了意大利王国的建国史。在这个过程中,三位好友由于个性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了各种曲折和恩怨,其中还有因为对革命事业的不同理解而手足残杀。这个磅礴的题材在老导演马利欧•迈图纳的操控下,画面气势恢弘,场景惊心动魄,但事实上它更适合被剪辑成一部电视连续剧,这样的话人物形象应该更为丰满和生动。和同为竞赛片的《米拉尔》比较起来,两者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多有相似之处,但《我们相信》在节奏和叙事上明显过于缓慢和散乱,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电影的深刻意义。当然意大利观众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这点你知道的。

《艾登堡》(Attenberg,希腊,导演:亚特纳•理查尔•特桑阿伊):★★★☆☆

希腊人亚特纳•理查尔•特桑阿伊曾经监制过好友约格斯•兰特莫斯的《狗牙》。两人出道紧密合作至今,连他首次执导的电影《艾登堡》在整体影像风格上也和《狗牙》一脉相承。《艾登堡》名字源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节目主持人大卫•艾登伯禄,因为他主持的节目是电影中女主人公马丽娜唯一接受教育的途径,她可以惟妙惟肖得学习动物的动作姿势和声音,可是在父亲的“庇护”下,连人最基本的兽性——性欲也消失殆尽。电影中的父亲角色对工业化现代文明和后英语全球化的社会发展(社会退化?)的恐惧也和《狗牙》如出一辙,不过幸好《艾登堡》有一个较为光明的结局,玛丽娜终于学会了享受性爱。

《黑色维纳斯》(Venus noire,法国,导演:阿布戴拉提夫•柯西切):★★★★☆

为什么萨拉哈•巴特曼这个当时供人取乐的奴隶会在法庭上放弃自由?为什么她拒绝科学家们检查她的私处,却又以患病的流莺身份悲惨死去?在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阿拉伯裔法国导演阿布戴拉提夫•柯西切始终无法理解萨拉哈当时的选择。在《黑色维纳斯》中,阿布戴拉提夫•柯西切用他深厚的学院派背景,熟练得运用了戏剧化的表演方式,设置了多场舞台化的表演,医学院里的研究结果展示、舞台上莎拉哈供人取乐的节目、法庭辩论、贵族奢靡聚会上的演出等等。每个场景导演都用了接近真实长度的镜头展示,就像是一场完整的表演。《黑色维纳斯》中值得称道的是女主角娅伊玛•托莱斯精彩内敛收放自如的表演。这位在巴黎街道上与导演偶遇的黑人非职业演员,很有可能会像出演《珍爱》的加布雷•斯蒂贝一样因扮演悲情女角而一鸣惊人。

《十三刺客》(13 Assassins,日本,导演:三池崇史):★★★★☆

1963年的《十三刺客》堪称经典,特别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气氛调节和最后半小时的厮杀场面。与之相比,2010年三池崇史按照老版改编的“新《十三刺客》”可谓是完成了一个经典续写。三池崇史不仅在电影中保留了原版的精华部分,还用自己强烈的影像风格让《十三刺客》变得更为完美起来。三池崇史对人物个性进行了充实,补充了一些典型的三池式的血腥残暴画面从正侧面表现出了明石藩主松平斉韶嗜杀成性,暴虐无道,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刺客们“为民除害师出有名”的正义性。另外在最后加长为50分钟的杀戮场面中,三池崇史减少了全景的厮杀,而将镜头画面平均分配给了十三个刺客,直到他们最终相继死去。三池崇史在电影中将山民木贺小弥太的角色设置成了有些神秘的山鬼式人物,不仅对当时日本的武士制度不屑一顾,还能够死而复生。

《质数的孤独》(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克斯坦佐):★★★☆☆

质数,在数学上的定义为只能被自身整除(除数字1之外)的数字,这种唯一性在意大利导演萨维里奥•克斯坦佐的电影里,那就是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独感。《质数的孤独》原是意大利年轻作家帕罗•吉欧拉达诺的处女作,在导演看完小说后,和作家一起将它改编成了电影。电影讲述了爱丽丝和马提亚之间的爱情,时间跨度从1984年到2007年。两个人由于童年家庭的阴影,很难与他人相处,相遇后却彼此一见如故。可是马提亚心中的秘密成了两个人结合的障碍。导演很巧妙地将这个秘密设置成了引导两人关系发展的主线,并且打乱了叙述的时间顺序,将电影中的情绪缓慢得推向最终的高潮。

《无果之路》(Road to Nowhere,美国,导演:蒙特•赫尔曼):★★☆☆☆

《无果之路》其实玩得还是老套,将导演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和拍摄现场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两者互相穿插影响,最终将导演本人引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美国“前著名”导演蒙特•赫尔曼采用的这种叙事技巧并没有帮助他自己的《无果之路》能够结出好果来。尽管戏中戏确实让观众多了些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的了解,但散乱的剪辑直接败坏了整体故事发展的节奏。独立电影前辈罗伯特•阿尔特曼1992年的《幕后玩家》算是同类型中的代表作。如果拿《无果之路》和前者做个比较,那同为老一辈导演的蒙特•赫尔曼未来之路也确实堪忧。

《三》(Drei,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

一对同居了将近20年的情侣先后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保持互相偷情的秘密。可是纸包不住火,妻子在怀孕后不小心捅破了这层纸。两人经过短期的分手后,终于抑制不住思念彼此重新走在了一起,此时1+1=3。德国新生代著名导演汤姆•提克威继拍摄了国际大制作的《国际银行》后,重新回到德国,选择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人真事的三人爱情故事,将之改编成了电影《三》。在表现这种尚存争议性的性爱关系时,导演镜头前是极其冷静和尊重的视觉态度,没有一丝亵渎的感觉。而作为一部喜剧,男人将丈夫从单性恋变成双性恋的过程尤其有趣。电影中诸多幽默的情景让观众席上不时发出阵阵狂笑。《三》是一部表现西方中产阶级中特殊家庭结构和性爱关系的电影,为了帮助其他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这部电影,导演在电影开始时用了三人芭蕾舞蹈场景暗喻了故事的发展。一个曾经拍出过《罗拉快跑》的导演拍出这样普通的电影,那就算是一种失败了。

《巴尼的人生》(Barney’s Version,美国,导演:理查德•J•勒维斯):★★★★☆

作为执导过美国著名刑侦连续剧《CSI犯罪现场》的加拿大导演理查德•J•勒维斯,带着最后一部温情喜剧片《巴尼的人生》为威尼斯主要竞赛单元扫尾,算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电影通过巴尼的前后三段婚姻,将他普通平凡却又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逐一展示。其中在三段婚姻的生活过程中,导演采取了倒叙和顺续结合的方法;而在巴尼最投入的第三段感情出现矛盾时,电影重新转为线形叙述,一直到巴尼的过世。在表现巴尼和他的真爱、最后的妻子米瑞玛离合悲喜剧时,导演煽情但不滥情,节奏缓慢但不拖沓,将整个故事的感动力量慢慢积蕴到剧终。最后一幕米瑞玛将石头放在巴尼的墓碑上,观众席上一片唏嘘,其中也包括了我。在所有24部入围影片中,《巴尼的人生》获得了最热烈持久的掌声。

(注:简评曾经以观影日记的方式刊登在《南方都市报》上,感谢编辑虞晓毅伍洁敏的编辑修改!)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Share
Published by
tati
Tags: #Venezia2010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 小时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3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6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