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zia 2013】《阿拉伯人安娜》:题材和形式感更适合戏剧


《阿拉伯人安娜》是以色列著名导演阿莫斯·吉泰第四次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作品,这位在电影语言上深具自己特色的导演这次在影片中用了84分钟“一镜到底”的手法,让人们对此片甚为期待。然而很遗憾,无论在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领域都有过很高成就的吉泰因为形式而浪费了一个好题材,《阿拉伯人安娜》根本不该被拍成电影,或者说不该这样去拍成电影,它的题材和形式感都该去做一个戏剧。

影片有基本故事构架,没有情节,背景是年轻女记者耶尔为调查报道一宗死亡事件来到以色列雅法与巴特亚姆边界的一个棚户区,整个影片就是耶尔与当地混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交流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真实采访过程的浓缩和加工,基本上就是表演性的纪录片。但其实吉泰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过自己不喜欢纪录剧情片(docudrama),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明显设计过的台词和调度会显得和纪录风格格格不入,可《阿拉伯的安娜》偏偏正是如此。

吉泰向来是表达中东问题和犹太问题方面的重要导演,《阿拉伯人安娜》也继承了他一贯的题材。在这片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混居的地带,居民们侃侃而谈种族问题、政治信仰、家长里短、婚姻爱情、甚至关于种植农作的琐事。吉泰对中东社会和人民的观察见解就在这种念白式的台词中体现出来。可以看出在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上,吉泰的确有独到见解,但问题是影片的表达方式让人说不出的别扭。

《阿拉伯人安娜》里把吉泰标志性的横移镜头变成了84分钟的一镜到底,但这既不是创新,也并没有做的很牛逼,更为了完成这84分钟,并且刚好在影片结束时赶上天光(夕阳落下前的那段时间),而使影片有很多节奏上很不舒服的故意而为的节点。并且,为了“一镜到底”的形式感用了“记者采访”这样一个串联方式,其实是非常投机取巧的,有了“采访”这个桥段,在叙事、逻辑上就不需要动太多心思,故事与故事之间不连接、人物与人物之间没关系就可以搪塞过去。曾经学习建筑的吉泰84分钟时间里就在一个棚户区不停的转圈,除了最后一个镜头,空间上完全没有设计感。

尤其是起到串联整部影片作用的女主角——记者耶尔的扮演者表演太差劲,非常不放松且做作,反复拿出记录本又放进去,手脚总觉得无处安放的样子极大影响了观影心情。换一个女演员,也许影片会好很多。但这不是理由,选演员也是导演的工作之一,和朱丽叶·比诺什、娜塔莉·波特曼等演员都有过合作的吉泰,不知道这次为什么选角如此失败。

吉泰曾在巴黎居住十年,在法国电影圈有着广泛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放映不到一半就有人陆续退场,但是最后仍有法国记者兴奋得称赞本片“太精彩!不可思议!”,本片很符合法国人口味,如果拿到戛纳放映恐怕又会得到法国媒体赞扬声一片。

原载于网易娱乐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

Share
Published by
帼杰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