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海天盛筵下的苦情汉子

THE GREAT GATSBY|©️Warner Bros. Pictures

自编自导,或把名著改编成色彩蹁跹斑斓、视听元素出众、歌舞模式主导的情节剧,一直都是巴兹·鲁赫曼的拿手好戏,他的作品不多,但始终能够紧扣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从《舞国英雄》到《澳洲乱世情》,一直坚持此风格不变。

可惜的是,这样做,对吻合这种创作方法的剧本来说,会大大加分,比如让他举世闻名的《红磨坊》;但若格局远超过爱情故事,尤其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英语文学圣殿中仅次于《尤利西斯》的经典小说,爱情只是它欲借用的方式之一,而意涵则是针对那个纸醉金迷时代的虚浮空妄的对抗和嘲笑。这种改编手段就变成了一次灾难:导演所能驾驭的和实际应该表现出的意旨形成了巨大的偏差,造就出这一部毫无充实感,空余华丽视觉效果的二流言情戏。

同时,盖茨比被塑造成一个让人同情的苦情汉,“了不起”也仅仅对盖茨比坚持梦想的赤子之心有表面描绘,但无奈败于人类无可救药的堕落,毁于时代的讽刺和悲悯却远未道出。原著中那些气势磅礴,充满对时代的洞见也沦落成儿女情长后的惆怅,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巴兹·鲁赫曼最为擅长的导演技巧和视觉营造,也不像某些人吹嘘的那样神奇,可以说,他擅长的伎俩在此片里也未出彩。首先是视听元素和场面调度,很多人赞叹其视觉色彩华丽,舞会奢华超群,可惜,这种表达模式非常匠气,有脱离故事本体炫技之嫌,为了突出3D效果而故意制造些跟故事没有关联的视觉噱头。尤其是毫无必要的餐馆碰面戏,用一堆舞娘和饶舌音乐营造出靡靡之风,跟电影和小说里应该表达出的试探之意(盖茨比和迈耶.沃尔夫山姆对尼克·卡拉威都有试探,但动机不同)毫无搭界之处;另外,整体美学风格流于一股“广告美学”的营造,不光是普拉达和蒂凡尼等奢侈品的过度出现,还有旋转、航拍、赛车等各种无意义的浮华镜头,破坏了原著中骨子里苍凉的情调,各种海天盛筵的暴发户气息充斥整部电影。

在氛围上的诟病之处在于:即使在美术和音乐上下了这么多功夫,还是没有上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情调呈现,电影原声里甚至连一首爵士乐都不存在,却用时下流行的Hip-hop和电音取代了对时代的诠释。可以理解巴兹·鲁赫曼求新求变的决心,继续用混搭风来营造他理解中的美国黄金年代风情;但亦可理解成他根本无力掌控这个题材,“爵士时代”究竟是何种面目?对于他来说过于遥远。在看两段舞会戏时,我常常有种脱戏感,感觉更像是安迪·沃霍尔时代的纽约或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纽约。时代挽歌在Jay-Z这种不知美国梦破灭为何物的“音乐暴发户”的诠释下,竟摇身变成了时代赞歌。幸好, Lana Del Rey的那首《Young and Beautiful》拯救了部分感觉。

一向在演员选择上第六感异常精准的巴兹·鲁赫曼这次也栽了个大跟头,首选演盖茨比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只能说勉强能够演绎这个人物,初出场的笑容贱兮兮,让人脱戏不说,其后一直将这个人物演绎得异常浮躁,咆哮帝继续咆哮,对比1974年罗伯特·雷德福那版,完全不知沉静为何物,且过分执着。本片在剧本上对盖茨比的悲剧命运走向描述也是匪夷所思的,原著中盖茨比在黛西介绍孩子给自己认识时,就已洞察到过去已经无法挽回,他身上虽有绝不轻言放弃的熠熠光辉,同时也有着洞悉一切的深邃,这点迪卡普里奥和剧本都未体现出来,黛西最后不可能来电话早在盖茨比的意料之中,而剧本则还在强调盖茨比依旧痴痴等候着电话,末尾的绝望和落寞感就打了对折。74版还有一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人同处一室时伸出手指,但却够不着对方,双方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的内心刻画却被巴兹·鲁赫曼丢弃一空。

最糟心的是凯瑞·穆里根一点都不像富家子女,更像邻家女孩,黛西也被美化拔高,哪里有这样的单纯清秀?导演有意让她从一个婊子“与时俱进”地蜕变成了一个绿茶婊,更是让人费解。原著中她一句至为关键台词在这部电影里也被删除干净,那就是“rich girls don’t marry poor boys”(富千金不会嫁给穷小子),这才是整部电影和小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点睛之笔。否则无论再“纯爱”,但不能“在一起”的时代悲哀如何能被观众洞明?

对彼岸绿光所代表的意象还算交代颇好,这算是本片里导演技法真正展现出巴兹·鲁赫曼水准的一面,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导演的器量格局,在开始于纽约城内公寓中滋生出的醉生梦死的幻觉想象,这样一等一的炫技亮相之后,竟然不能一鼓作气,冲上云霄,反而越收越窄。倒让人觉得,影片开始,巴兹·鲁赫曼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扇金光灿烂的大门,但步入其中,却是一条倒三角形的死胡同,最后达到之地,不是长岛那抹绿光或天上的流星带给观众关于命运的检索,而是一汪皱巴巴,充满狗血感的池水。虽然致敬了《日落大道》,但风格风牛马不相及,何其庸俗无聊?

整部电影充斥浮夸轻佻的俗套,只有略带一点的“情到深处不可欺”,唯独看不见渗入心灵的没落与孤独。经验告诉我们,改编名著,要么就豁出去乱搞一气,或能杀出个黎明;要么就特别忠实,步步亦趋,像这样咀嚼不动,却又带着奢侈商标的铜豌豆一粒,真是愁煞人也。

(编辑:张宇婷)

兰波

影评人,曾供职媒体,任电视台编导和凤凰视频VIP频道主编,目前是电影从业者,常年给凤凰、搜狐、新浪等媒体撰稿,曾用笔名:其实偶是导演。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1 月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