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笔记:《顏色藥水和一樣藥》

Edward Yang

杨德昌文章《顏色藥水和一樣藥》摘抄,写于1991年之前

注:标题为杨德昌的哥哥自己编的连环漫画题目,“颜色药水”是可以注射在各种人或物身上而任意改变它的颜色;“一样药”可以将不同的人或物变成复制品般一模一样。

1.“那時候,夏天窗外的陽光從各種角度反射進屋裡,帶著對街水果攤早晚相接的收音機流行歌曲和將至的午後陣雨的悶濕氣味,冬天總是天黑得早,煤球煙升起的時候,沿街的燈都一盞盞不約而同的點亮了,啊!是童年等待節慶的心情。”

(注:此節令人想起《牯嶺街》小四一家吃飯,大姐說:外面的水果攤好討厭,放音樂這麼大聲。母親(金燕玲)說:跟日本打了八年仗,現在可好,住日本房子,聽日本歌。)

2.“八/二/三/炮/戰開始得很突然,記得當時街坊之間有一種積極的氣氛,有些年輕的男子準備入伍,晚間鄰居互相之間的討論也多了,就是這時候開始對飛機的聲音感到有趣。每天頭上飛過去各式各樣的飛機,都好像是我們這些小孩擁有的玩具,每天都會不定時地熱鬧劃過天空和我們打招呼似的……到後來,對飛機的聲音越來越熟悉,和老文一起玩的時候,聽到飛機的引擎聲遠遠響起,兩個小鬼都立刻可以不抬頭分辨出是哪一機型。記得F104星式戰機第一次出現在我們頭頂的時候,我和老文看得好興奮,那是我對反/攻/大/陸最充滿信心的一刹那。”

(注:《牯嶺街》里多次出現軍車、坦克、軍人、靶場等形象和聲音;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里也有廣播宣傳“反/攻大陸”,並有飛機聲,有坦克開過。後來的觀眾看來,這暗示冷戰時期獨/裁/政/權造成的壓抑氣氛,而忽略當時的小孩子對這些的歡喜和興奮)

3.“收音機流行歌曲仍舊不斷,香港出版的《國際電影》雜誌,成為家庭主婦和少女必讀,很多人把它當作流行服飾指南……隔壁的冰果店的店名我永遠不會忘記,叫做‘黃閣’,當時的帥哥帥姐都是在黃閣出沒,喇叭褲、磕磕鞋,在學的留大平頭,退學的留大包頭,小太妹,緊衣、緊裙、赫本頭,當時雖然物質條件都不理想,這些小變化小趣味還是樣樣不能少的。”

(注:《牯嶺街》里大姐要去參加舞會,照著《國際電影》上的圖片做了一套新裙子。小貓王家也出現英國電影雜誌《Screen》;“小公園”冰店出現的Honey,喇叭褲,海軍衫和帽;“滑頭”的大包頭;小翠和老闆娘的緊身衣裙。)

4.“《赤膽屠龍》(Rio Bravo)是一部超級電影,阿中看過之後興奮地沖到我們家來,堅持要口述整部片子給我們聽。約翰•韋恩、迪恩•馬丁、瑞奇•納爾遜,帥呆了!主題曲全世界流行,也成爲了第一部‘英雄片’故事類型的基本編劇公式。西部武俠最難畫的是手槍,西部手槍有一種特別的彎度,畫得不對,就使整個俠士的道行大打折扣……不過,我們對武器的認識從小就有很多的機會,從上學以來,每年到了秋天,學校就借宿了參加雙十節閱兵的隊伍。學校前後門都排列著整齊的戰車,一望無際,是一種節日的氣氛,和一種大號玩具的心情。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從坦克炮管中望出去那螺旋狀來福線的視覺印象……”

(注:小馬、小四、小翠去看電影,看的就是“Rio Bravo”,只有聲音出現,未出畫面。這要感謝專門研究西部片的同學Matt聽出來。小四在醫務室里扮牛仔開槍,應有約翰·韋恩的影響。)

5.“……但是諸葛四郎的高潮是始終沒有任何另一個漫畫創作能重複它的輝煌。那正是我初中的幾年,認為自己是成人而成人認為你還是孩子的那幾年,認為和家長一起在西門町出現是很沒面子的那幾年,也是回憶里最充滿武俠的浪漫氣氛的幾年。對於在台北上學的中學生來說,那是一種群雄四起,據地為王,狂想式的江湖戰國時代。當時有不少家喻戶曉只知道綽號的傳奇人物和他們的傳奇故事,不斷地在發生,不斷地在同學之間流傳,那個屬於漫畫的狂想世界似乎已經擴大到現實的全部……”

(漫畫並未在《牯嶺街》大量出現,只有賴梵耘扮演的小妹抱怨父親拿她的漫畫書墊收音機。那些傳奇故事,應該包括Honey,217,和台客幫。)

6.“自從女孩加入了籃球、漫畫、電影……的行列之後,課餘時間的分配自然就產生了新的變化和組合,不過,經濟能力還是主宰了這一切的分配。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玩意,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些都是無聊的閒事,一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里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據。我想,每個人在屬於自己的時間里,總是屬於一個只有自己的空間,洋人稱這作‘隱私’,我們也許稱之為‘內在’,這在每個人自幼弱小的心靈里就存在著的,建議性的‘顏色藥水’和強制性的‘一樣藥’,都是我們今後去點綴這內心世界的一些參考和方法——在選擇中找規律,在單調里尋找變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完成自己內心中的那幅美麗的圖畫。

对我来说,哥哥是个天才。”

(《指望》里,矮個男生和石安妮一起學自行車,還渴望長高打籃球。自行車、籃球和口哨為少年楊德昌所愛和擅長。在單調中尋找變化,在凡庸中尋找超越,是他拍電影的原因,也是他愿以電影來喚醒世人的原因,但,多少人care呢。)

张泠

笔名黄小邪,美国芝加哥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系博士,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分校电影系教师。研究电影声音理论、电影的跨媒介与跨文化流动、中国早期电影、台湾电影。喜阅读诗歌、小说,亦喜写随笔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