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FF 2013】“亚洲之光”选片记

半个月内密集地看三百七十多部片子,就像过一份泥沙俱下的生活,极有可能同时咽下珍珠和沙砾,玉石俱焚。沙石咽下去的时候会咯着喉咙呲啦呲啦地痛,可是珍珠下喉的时候,润喉细无声,什么时候滑下喉头,都无从知晓。这也就是作为一个选片人的可怕之处,不怕被劣片咯痛,就怕不经意间漏掉了一颗本应该闪闪发光的珍珠。

所幸我今年只参与第二轮选片(复选)。也就是说,送到我跟前的片子,已经都是珍珠了,我只要在其中挑出最光滑饱满的15颗就行。我肩上的压力小了不少,感谢单佐龙同志,他从首轮选片工作开始,付出了多我几倍的辛勤。

我平时看短片,一般都很宽容地发现其中的价值,很少去把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片子放在一起去打分数,电影作者通过他的劳动,为我们开了一扇扇窗子,每个窗子的风景都有无可替代性。如今做评委的,要把这些作品打上分数,比较优劣,选出好的并剔除不好的,这个过程的正当性,的确值得商榷。不过此次选片工作中,我还是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发现了一个关于传播策略的问题。

我事后总结发现,经过与单佐龙两年的选片合作,我们不言自明地养成了一种默契:风格化处理和作者痕迹是每次选片评价的重要指标,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在经历了电影本身的多年发展以后,循规蹈矩的作品已经不能使人满足——上面说的循规蹈矩或者指传统的经典电影拍摄方法,于故事片而言,大约是指传统类型片化的叙事模式,于纪录片而言,大概指一种跟拍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剪辑的纪录片,或者是纯粹口述,缺乏特定的视角强调的电影。这些电影停留在表浅的工业模式复制阶段,或者说作者的个性体现不够强烈者。这不是要求作者去迎合一个标准,而是说这其实是一种传播策略,在那么多的片子中被注意,作者的个性是最为耀眼的。

然而,传播策略有时候可以成为一种可怕的障眼法,最容易哗众取宠,夺人眼球。所以,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悖论。我一直很小心这样的糖衣炮弹,甚至比佐龙来得更为小心。每每他激动地告诉我一部片子多么与众不同时,我就暗暗警惕这悖论中两方博弈的力量对比——内容与形式的博弈。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喜欢在形式上独辟蹊径,剑走偏锋,纪录片故事化,故事片纪录化,纪录片和故事片都实验化。入围片又不能沦为个性展示的场所,有一些概念极好却徒留概念的片子,真叫人左右为难。一方面个性强烈,一方面华而不实。刚才说的个性化,其实是作者主体性的建立,是作者思想性的呈现。这个思想性不一定只有通过新颖的形式才能脱颖而出,应该是反过来,不管你呈现的是什么样子,都挡不住内核上的丰厚性和思考性。更何况,手段本身无所谓真正的新颖。其实,电影发展到今天,所有本体中的形式创新基本都已经完成了,闭合了。但是,每一种形式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题材的结合,仍然有产生无穷意义的潜力。今年入围的片子都以“新”的姿态,产生了趣味,激发了想象。

另一个变化是非常直观的,今年的华语短片特别出色。基于往年的经验,华语短片在整个亚洲地区的投片中显得数量磅礴,质量孱弱。相较于港台地区的华语短片,大陆地区的短片又更显无力。这其中自有电影教育的问题,也有创作环境的问题,在此不予深究。今年一改往貌,华语好片琳琅满目,作为选片人,内心也为母语电影的创作者们感到欣喜和骄傲。华语短片出色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视角转向了实打实的社会议题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力。去年,HAFF的执行长单佐龙撰写过一篇报告论述了内地短片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议题的丰富,执行却不够深入。在国内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议题从来都不匮乏。但国内创作者对于议题的纵向的解读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却十分有限,片子看起来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报国之志而无披荆斩棘的英雄之能。跟去年一样,今年我们在所征短片中同样看到了不少聚焦于城市拆迁、留守儿童、农民工、高考等社会纪实类议题的短片,但都由于技术力量的不足和导演能力有限,没能实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所不同的是,看得出来今年的部分导演给予了相当大的努力,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深度挖掘上都诚意十足,不再是倚靠热门话题投机取巧而浅尝辄止。选片仍然是一个标准严苛的淘汰过程,因此感动之余,唯有一声叹息。华语片的另一个出色之处,就是技术上已经普遍过关。一方面是作者的技术意识强了,独立电影的场面调度布光运镜都在向着工业化水准靠拢;另一方面也是技术本身的发展进入了高清时代。如今再也不是HI8时代和DV早期,要为了作品达不到媒体的播放标准而劳神,这无疑是一种技术的解放,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


(《一九九九》剧照)

下面简单谈谈入围的这几个短片。剧情片中有两部大陆短片可以放在一起看:《小流氓》(马翔)和《一九九九》(韩帅)。两个片子都是令人眼前一亮,且经得起反复咀嚼的片子,都是孩子单恋成人的主题,但是一男童,一女童,恋爱的方式和电影的风格便完全不同。完全不同,却都引人入胜,极有说服力和可信性。《小流氓》真是耍流氓,颇有姜文导演的风格,大胆洒脱,黑色幽默,亦正亦邪,不禁叫人拍案叫绝。意象的隐喻性和可解读性也非常强,编剧上下了功夫,可以说每一场戏都有高潮,不简单;《一九九九》的女性心理把握得特别到位,作为一名女观众,其中的一些心理刻画频频击中我幼年的心灵,带我回到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少女时代。大凡情窦初开的少女,都有过电影中这般喜欢上成年大哥哥的心理时期,经由这样的情感产生的一些幼稚而真诚的行为也如电影所绘,真实动人。《一九九九》的旁白念得不太完美,但念白写得很好。小女孩和姥姥演得特别自然,彷佛本色出演。《小流氓》和《一九九九》都是品相好,人性也深入。

台湾短片《雨落谁家》(廖克发)的导演是一个值得单独说的导演。他其实还投给HAFF另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花开的夜晚》。两部俱佳,难分高下。但本着给更多导演机会,扶持更多青年影人的初衷,我们决定只选择他的一部电影入围。导演很会讲故事,叙事手法和场面调度都很成熟,相信将来定会是一位有潜力有前途的青年影人,HAFF很幸运看到你,也看好你。我觉得该导演的风格比较成熟,已经具备过关的执导剧情片的能力。在两部之中我们选择《雨落谁家》,更多的是考虑到选题和视野上的偏向性,内地观众了解在台菲律宾菲佣生存状态的机会不多。

近年内地层出不穷穿越剧,HAFF今年真入了一部穿越剧《狐狸与鸭子》(佐贺真理子),只不过它更为大胆,不仅仅是今生来世的穿越,而且是物种之间的穿越。同样是情爱纠葛,外国导演穿越起来冷冽而先锋,不带半点煽情。此片概念新,手法新,内容也新,创造力十足,相信能让本地观众耳目一新。

特别让人感到惊喜的是,HAFF的校友,去年的入围导演Sahim今年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感人的佳作《巴格达梅西》(撒西姆•奥马尔•卡利夫)。承袭了去年《英雄之地》的幽默和隐喻风格,以小见大地从伊朗孩子的童年里管窥战争局势下的社会民生与集体造像。

今年有两部香港片不错,一部《候鸟》(陈橙),一部《流放地》(郭臻)。在最后讨论的时候,我坚持《候鸟》更胜一筹是因为《候鸟》走得更加自然无痕,《流放地》又不少刻意推动情节走向的设置桥段,不得我心。《候鸟》虽是香港制造,却有着十足的内地独立电影的气质,从节奏到台词到表演,都很大陆。我珍贵该片的细节处理非常出色细腻,白描积蓄出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导演的镜头叙事能力很强,候鸟的迁徙与游离状态表达到位。

《对视游戏》(奥瑞特•弗克思)很难定义,无法归类。《对视游戏》故事如题,游戏没控制好火候,假戏真作,不可收拾。全片只有一场戏,只玩一个游戏,游戏终了人散了,观众也悟了笑了过瘾了。此片让我不断地想起去年入围HAFF的《女导演》(杨明明),也是女导演拍片子做游戏,做着做着来真的不可控制了。虽然两部片的样貌大不相同,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神院时光》剧照)

纪录片部分,今年有两部毫无疑问应该入围的佳片:《神院时光》(耶汉纳坦•因德斯盖)和《被编号者》(乌列•西奈/德纳•多伦)。《神院时光》代表了“直接电影”的典范,生动地带我们身临其境了一个未知的犹太经学院的世界;《被编号者》动用了大量棚拍,导演应该是摄影师出身,对于用光和构图十分讲究。其出色之处却不仅仅在于摄影,而是采访的深度,维度的丰富和故事细节的动人。

《垂直村落》(丽安娜•凯瑟/里诺•派彻特)是一部诗意纪录片,在内地多如牛毛的拆迁纪录片的粗粝和残暴中,它却以一种从容而优雅的姿态将“拆迁”二字唯美地记录下来,摄影令人叹为观止。该片赢在摄影,纪录片中很少有全过程这么精致的摄影,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也是一种诗意的态度;《爱.爱.爱》(桑迪亚•黛西•桑德朗)则像是一则散文诗,也像一组短诗集锦,诗的主题就是爱,温暖动人。纪录片一短就很难深度,甚至很少有纪录片能在这么短的时长里做到基本的达意,而《爱.爱.爱》短小而有感染力,跳跃式地讲述了很多东西却不显得拥挤。

《2306》(柯永权/侯佳希)我很喜欢。一方面是由于题材上的亲近,大陆北漂题材泛滥,却难有入心者。看到此片,就觉得窝心。另一方面,它特别地真诚,像片子中的几个租房在2306的小伙子们一样,有着大学毕业生该有的坦荡和无畏,不做作不端拿。片子深度稍显不足,瑕不掩瑜。


(《寻找大面粳》剧照)

《夜晚的温度》(黄胤毓)和《寻找大面粳》(刘嘉圭)都来自台湾,也都插入了家庭录像的形式,一片赤诚。《夜晚的温度》一路到底的主观镜头和念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同性情感体验中难被外人理解的私人情绪,也算是在纪录片中比较新颖的表达方式。此片也常让我回想起去年的《坏掉影片》(郑宇捷),都是主观镜头和独白作主打,都是非常情绪化的心理体验;《寻找大面粳》以不同的主线分成几段来拍摄,短小精悍,别出心裁。动画风格也契合全片的气质,温暖感人。

《愿你此在》(陈陈陈)是一部特殊的片子。说它特殊,是因为不了解背景的人很难看出这部片子的特殊之处。比如我们就担心,不给予背景解释的话,今年的几位外国评审能否看出其中的端倪。看起来,这部片子再普通不过,就是一部人物专题片,采访的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陈陈陈,实质上却是陈陈陈邀请陈父出演自己,制作了一部关于未来的自己的纪录片。就这样一个概念,已经胜却片子本身的好坏。我也曾犹豫,是否因为这样一个概念化的东西而入围一部电影,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却在观片过程中因为一直受到这个概念的惊扰而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陈陈陈的自我挑衅、对话能力其实很强,片子不仅仅流于姿态,确实有不少思考。我想观众有必要看到这部片子,这部必然会受到争议也必然会赢得掌声的片子。当然,观众还有相当大的一个理由去呐喊着呼唤这部片子,跟我一样,大家都想见见这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本地天才。

愿今年的观众都能在影院里真正地享受这十五部电影,并告诉我们,你们有多么喜欢它们。

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将于2013年10月举办,敬请关注排片信息。
官方网站:http://haff.asia/2013/zh/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haff
豆瓣同城:http://www.douban.com/event/19960666/
网上订票(免费):http://www.gewara.com/zhuanti/HAFF.xhtml

蒋斐然

虫界的女艺术家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