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华尔街之狼》:缺乏重音的警世良言

始于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今余威犹在,全球经济还未完全步出低谷。尽管原因复杂、牵涉广泛,作为始作俑者的华尔街是最容易——可能也是最应该——被批判的对象。《华尔街之狼》筹拍多年,从影射现实的角度来说,成片的推出着实有些晚。但也正因为有这种时间差,可以让人更冷静地看待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对照,以及你我都无法回避的人类本性问题。

如此现实性的题材,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出人意料地采用黑色喜剧的表现手法。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充斥着一种穷奢极欲的激情与能量,有时候甚至到了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从内容来说,这种高度饱和乃至过分的描绘,是与主人公日益膨胀的私欲匹配的;同时,欲壑难填的空虚感,也会随着奢靡情节的重复而叠加,逐渐侵蚀观众的心理——以至于让部分观众有些不舒服,但这其实是影片想要传达的效果,而且也是如此具有挑战性的人物与故事应该产生的效果。

整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具有“亲密”与“间离”的双重属性。承袭其前作《好家伙》与《赌城风云》的风格,斯科塞斯让观众真正走入描绘对象的世界;为此,他构筑了信息量巨大的细节,力争完全反映一个充满野心、具备独特蛊惑力天赋、但严重欠缺自制力的家伙的真实人生。那些让部分观众不爽的、连篇累牍的毒品与寻欢画面,其实并非编导故意夸张,而确实就是影片主角乔丹·贝福特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编导通过如此事无巨细的编排,无限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那些道德自律观众的心理不适,其实正反映了影片的表现力量。在如此充沛的表现力下,不排除另外一部分观众会艳羡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不能说影片是在“教导”人走向同样的堕落之路。

事实上,没有这样的电影或同类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作品,“贪欲”作为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存在于你我每一个人心底的,关键是如何将其克制在某个合理的范围、好不让它对他人和自己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影片对于贝福特人生的刻画,至少个人觉得是有很强的“警世”意味的——正常人都会意识到那样的生活是无法承受、也无法持续的。

如果看完本片有种惶恐的感觉,那恭喜你领会了编导的本意: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向本片主人公那样恣意挥霍贪欲,但在心底,我们恐怕都有同样奢望——哪怕只是一点点;影片将贝福特贪欲过程无限放大,等于将一面最清亮的镜子放在我们面前,卫道士们可以号称清者自清,但数目众多的普通人是不是能从中看到和贝福特一样蠢蠢欲动的欲望呢?

在一切都似乎急功近利、大发土豪“国梦”的某朝,本片所呈现的贝福特的故事是否有警示作用?个人深表怀疑,毕竟,如影片所示,贪欲是不止是驱动资本主义、而且是推动一切逐利行为的根本,怎能奢望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还嫌赚钱不够快的人们主动审视自己停不下的脚步呢?这个世界时刻在变,但又有些东西一直未变——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中,主角的故事并未终结;同时,还有无数人渴望成为贝福特。

相对于无保留直观体现的内容,本片在表现手法上,则似乎时刻提醒观众——尤其是那些对电影语言比较敏感的影迷——不要过于融入剧情,要与剧中人物的生活保持距离。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本片是技术控们学习的楷模。斯科塞斯在影片中展示了什么是大师级的画面构造和场景调度,所用手法之丰富,变化效果之奇妙,让人无法自拔。和本片同期上映的影片中,《美国骗局》被认为是将《好家伙》学了个形神兼备,特别是对运动镜头和剪辑节奏的把握,让人有如坐过山车般的刺激快感。

有意思的是,《华尔街之狼》除了人物与故事结构和《好家伙》有相通之处外,在一些表现技巧的拿捏上,老马刻意突出了一些不同的细节。比如在影片一开场,主人公就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直接与观众交流,充当了讲述自己故事的说书人角色。这种处理方式加上旁白,有种凸显电影强加视角的效果;考虑到老马使用这个手法的时机——多是在主角进行某个特别挑战人心理底线的行为时,我们不难体会到导演在构筑视听语言时的良苦用心;说白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纯属极端,切勿模仿,后果自负”的警告。

在那些“不良”狂欢场景上,导演用了花样繁多的镜头组合,以电影技巧的刻意炫耀来烘托角色生活的无节制堕落,细心的观众应该能从这些画面中体会到强烈的讽刺意味。更值得仔细品味的是,相对于如此热烈辛辣地与描绘主体保持距离,老马在另外一些场景,又一反常态地采用“冷处理”,提供一个让观众客观审视角色的机会。比如在那个看完此片后每个人都会提到的“爬行”场景,老马摒弃充满激情的机位及镜头运动,以固定机位的长镜头纪录主角的挣扎,观众像在观看纪录片片段,而前后场景又明明在潜意识里提醒这是电影情节,这种观感与认知的错位,会让人对主角堕落的后果(滥用药品)有更清醒的认识。而这些手法的变换,也让观影过程充满了愉悦。

就形式与风格而言,本片可以说突破了《好家伙》的经典模式。一个原因可能是不想重蹈覆辙:当年《赌城风云》之所以风评不尽人意,一部分评论认为和《好家伙》太像了,感觉不到太多新鲜的激情和创造力。那么,就整体完成度而言,《华尔街之狼》是否可与《好家伙》比肩乃至超越呢?个人觉得还未必,甚至可以说小有遗憾。

让我觉得不完美的,主要有一“大”一“小”两方面。从小的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华尔街之狼》让人在感情上很难与角色亲近。这种亲近并非是说要肯定甚至仰慕角色,而是喜欢上电影塑造的这些角色的模样。从现实来说,《好家伙》中的黑帮成员,与《华尔街之狼》中贪婪堕落的股票经纪人一样,不仅惹人生厌,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可怕的。然而,《好家伙》将其中的角色表现得很真挚,他们“活在”银幕时空里的模样,让人感觉是有血有肉很真实的,这种真实的状态让人着迷;而《华尔街之狼》中的贝福特和其他配角,就没有这样的亲和力。个人觉得这可能是黑色喜剧风格的副作用,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里——如前文所述——片中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是作为被夸张放大讽刺的对象,而非有着复杂心理、让人想一探究竟的“人”。

也许是意识到这种缺憾,影片在后三分之一忽然弱化了喜剧的基调,对角色的刻画也变得正经严肃起来。先且不说这种风格变化造成全片基调的不一致,单就角色丰满性而言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并没有特别值得细说的角色心理动机前提下,纯粹展示主角也有困惑甚至有“好”的一面,并不能让人物变得立体起来,还会给人以“找补”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像马丁这样大师级别的影人,影片应该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自在感;本片的开局和中段都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到了第三幕却颇有些仓促和突兀。

其实,要让人物丰满起来,也不需要占用太多银幕时间。从《好家伙》刻画角色的一些细节,我们就能学到,有时仅仅一个眼神,一段很短的旁白,乃至一个瞬间凝固画面,就可以传递很精深微妙的信息,这些信息足以让观众对角色有新的认识。老马的御用剪辑师塞尔玛·斯库梅柯在采访中也承认,如果本片后期制作时间更充裕些,她可以协助将本片剪得更利落一些。这意味着让一部分评论觉得奢欲桥段过于重复的问题有可能改进,是否也意味人物的复杂性也能加强?

表现空间有限之外,片中角色让人难以亲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说服力的心理动机。是的,人人都爱钱,都想享受生活,但这不足以让人理解角色们那些疯狂的行为。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从其他影片或非电影材料,来尝试理解——比如我们可从《美国精神病人》中,读解出极度压力与世俗浅薄的环境下可能蕴育的变态行为。从电影技法来说,编导的确不需要给予观众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连贯的角色塑造,他们至少应该提供让人读解的线索。《华尔街之狼》所提供的深层理解人物的线索,或者是支离破碎的,或者是极其浅显以至于毫无用处的,比如说主角贝福特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有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不提供更多信息的前提下,这句话基本就是废话。

由此也带出我对本片“大”的方面的不满。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非常有意思,我认为它实际上是在点题:它将对于贝福特的个体化描绘,扩充到对芸芸众生的刻画,其实也就是对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曝光。编导在多次访谈中提及,促使他们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个主要动机,是展现不受控制的贪欲所能造成的毁灭性后果。缺乏自制的贪欲固然讨厌,但缺乏监管、甚至可催生破坏性贪欲的制度更可怕,最近的这次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无疑是这个观点最有力的注脚。

然而,除开最后这个画面,《华尔街之狼》全片鲜有让人思考制度失范的余地,更不用提挖掘什么制度背后人性的弱点了。以本片如许人物和故事,是完全有潜力做到“触及灵魂深处”的,影片的结尾也表明编导的确是有如此企图的。可是只剩下最后那个很有深意的画面,就和全片的意境相差太远,让人觉得硬要拔到那样的高度会很牵强。所以,尽管编导言之凿凿,也难怪会有不少评论说本片“三观不正”。

这个遗憾,和人物刻画方面的不尽人意一样,凭老马的手段是完全可以弥补的。这又回到了前面同一个猜测:会不会因为时长限制、仓促剪辑而限制了本片可能达到的完满度?至少在目前阶段,思考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在导演有最终剪辑权的条件下,他必须为在影院上映的成品负责,不管有多少限制为借口。

年逾古稀的老马(指导演),在《华尔街之狼》中展示了难得的激情与活力,让很多年轻导演为之汗颜。但作为激情之作,影片也少了几分老辣而沉稳的魅力。对于钟爱老马的影迷而言,个中滋味颇为复杂。唯有希望老爷子能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再次超越自己,为自己的电影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原载于”凤凰网电影”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 天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5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周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