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他的电影带给了我们什么?—一次对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心理学实验电影的思考


某日梦中醒来,突发奇想道:假如说,有一类电影将被定义为心理学实验电影,那恐怕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

故事与叙述 

叙述,是一种整理工作,它可以建构事件的因果关系,给出合理的叙述逻辑,以此建构意义和关系。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叙事是一种非传统的叙述,他的另类叙事并不像多数实验电影或者荒诞戏剧那样,摆出“不说故事”的反叙述姿态,他的电影中故事始终是关键词,“故事该怎么说”始终是关键任务,他的电影证明了一种另类叙述也同样能够满足观众(即使是经验老道的观众)听故事的需求,他的电影给观众究竟带来了什么?

电影自一八九五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看成是和杂耍一样逗人一笑的娱乐工具。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没有把视线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他为后来的电影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电影不能乌托邦地脱离观众,只有和观众结合,只有和观众达到共鸣,才能长足发展。这个认识,也是他的电影心理学的起点。之后,明斯特伯格发表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所提出的“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成为电影心理学研究的首次尝试。

纵观诺兰的电影,从《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到《盗梦空间》,无一例外地都“把电影作为一次对于观众的心理研究”,确切地说,是一种画面与声音组合的叙事于观众的心理研究。这种叙事恰巧与文字的归纳整合背道而驰,使得他所讲述的故事都难以用文字梗概或重述,这种独特的对故事素材的重新组合,讲的是人人能听得懂的故事,却不是人人能讲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诺兰的心理实验电影的运作模式,我们不得不提及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根据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强调的“心理的结构能力说”提出的“局部幻想论”,他认为由于心理活动的参与,影片只要再现现实的最需要的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这解释了电影的画面间的联系如何产生叙事的效果。例如,前一个镜头中有一辆车驶向一个路人,下一个镜头是这个人躺在马路边奄奄一息,观众便会经验性地理解为所叙述的是一辆车撞倒路人的事件。

诺兰心理学实验电影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建立在观众的心理结构能力基础之上,反利用这种心理结构能力来打破观众对电影镜头间的联系固有的理解模式。即在同量的素材前提下, 对电影画面与画面间的呈现方式重新排列组合,而这种“新组合”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它足以使得观众沉溺在“完形填空”的多重可能性中。同时,对于“填空”的精准把握,使观众从“听故事的人”转换为“写故事的人”。拿《记忆碎片》来说,倘若用传统的叙事手法来讲述,多半会成为一个着重“呈现”的关于失忆症患者的犯罪故事,而正是由于诺兰对于素材的选取和重新组合,这一心理实验让观众产生与失忆症患者产生感同身受的迷茫与困惑,这也成为他的叙述模式所建构的意义所在。

叙事的另类艺术——错觉

对诺兰“完形填空”式的声画叙事的进一步认识,恐怕不得不从格式塔心理学知觉体系和原理入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电影叙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观众对某个事件/事物形成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 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 “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 、“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诺兰反利用格式塔在视觉上的“似动现象”,他先一一呈现故事中独立的局部,直至最后才呈现出整体,就好比,先呈现出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而后再呈现一个灯光在移动的整体。

换句话说,他利用人对事物的这一认知特性,将一个个独立的素材以特定的排列组合方式呈现,由于不同的组合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性认识导向,当这些可能的导向同时并存时,便在叙事中产生了错觉。这种清晰的错觉是格式塔心理学中认知事物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互相联系的产物,使得各个部分能动地联结并导向对整体的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 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诺兰电影中叙事结构的各个部分正是以这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记忆碎片》用一种极致的细化拆分叙述方式来拼凑出人在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对于“事实”和“看法”两者关系之间的错觉;《致命魔术》用巧妙的伏笔让整部电影形同观赏一个“说故事”的魔术把戏。

可以说,诺兰独特的声画叙事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接近“点彩画派”的电影叙事方式——以细小的彩点堆砌出整体的形象, 即选取故事中的最关键的局部,将这些故事情节点以一种琐碎且紧密联结的能动结构建构出一个整体 。

时至今日,重拾格式塔心理学作电影分析的确有些老调常谈,不与时俱进,但不得不说的是,诺兰式电影叙事的创新能够从一种尝试成为一种认可,很大程度上与格式塔心理学这一传统理论密不可分,由此得名:(格式塔)心理学(叙事)实验电影,即心理学实验电影。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 天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周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