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4】乔治•克鲁尼讲述电影《古迹卫士》

文章题目:The Monuments Men (About the Film)
译者:杨沛 | 校对: Feather

“古迹卫士的事迹的确鲜为人知”。 乔治•克鲁尼在电影《古迹卫士》(The Monuments of Men)中重返导演之席,新片讲述一群艺术家、艺术史学家、建筑师和博物馆策展人在二战时期拯救千年文明的故事。“艺术家、艺术商、建筑师——他们都超过了能被征兵或者被召为志愿者的年龄。但是他们选择踏上这次征途,因为他们相信文化是有可能会被摧毁的。如果他们失败了,这意味着他们将会失去六百万件艺术品。他们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而且事实证明,他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对于克鲁尼(Clooney)和他的编剧兼制片伙伴格兰特•赫斯洛夫(Grant Heslov)来说,二战题材的电影是非常诱人的。“这些电影都有着某种的浪漫情怀”,克鲁尼说:“好比《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十二金刚》 (The Dirty Dozen)、《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在这些电影中,你会像爱故事情节一样的爱上其中的角色和演员。而且我们觉得《古迹卫士》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让当下有趣的演员齐聚一堂,以我们的角度诠释对于这类电影的见解——这是个非常有趣又让人愉快的过程。”

本片的亮点之一在于所有的古迹卫士都不符合战争时期正规士兵的条件。“打仗是年轻人的事”, 克鲁尼(Clooney)说:“你一看到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s)、鲍勃•巴拉班(Bob Balabans)和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s),你就知道这些家伙是不会被召入伍的。” 赫斯洛夫(Heslov)补充说:“他们决心参与是因为很明显他们是唯一能够阻止这一切发生的人。”“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战争片——它是一部关于大盗的片子” 克鲁尼(Clooney)说:“直到第一天开拍,我们到了片场,每个人才穿戴上了他们的军装和头盔。”

克鲁尼(Clooney)将《古迹卫士》拍成一部剧情片的灵感,并不只来自于小说刺激且生动的情节,还因为他想彻底地和之前所拍摄的《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划清界限。赫斯洛夫(Heslov)表示:“我们为上一部电影感到非常自豪,但它是当代的、小规模的,同时还是愤世嫉俗的。”

“虽说我们拍摄过一些愤世嫉俗的电影,但是总的来说,我们都不是愤世嫉俗的人” 克鲁尼(Clooney)继续说:“我们想要做一部不是愤世嫉俗的电影,一部直接的、老式的、积极向上的电影。”

在他们寻找题材的过程中,赫斯洛夫(Heslov)提到他最近读了罗伯特•M•埃德塞尔(Robert M. Edsel)和布雷•特惠(Bret Witter)合写的《古迹卫士》(The Monuments Men),然后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克鲁尼(Clooney)。这是一次用史诗般的架构讲述一个乐观故事的机会——一个风险十足的真实故事。

“我曾住在佛罗伦萨,常会路过维奇奥桥(在1944年由于纳粹急着撤逃,它成为了唯一一座没有被摧毁的古桥),于是我好奇,如果说这是历史中的最大一次冲突,那么这些文化财产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是谁拯救了它们?”埃德塞尔(Edsel)问道:“我想要找到答案。”

答案就是古迹卫士,前所未有地,艺术家们和档案组成员来到前线,在他们力所能及地范围内,试着拯救这些珍宝。“文化处于危险之中”克鲁尼(Clooney)说,“这样的状况无处不在。比如在伊拉克——博物馆没有受到保护,你看看正因如此,他们的文化损失多么惨重。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试着找回那些被纳粹从家中掠走的艺术品” 赫斯洛夫(Heslov)说:“也就是近些日子,在慕尼黑的一套公寓内被发现了一批被掠夺的艺术品珍宝——价值15亿美元的1500件艺术品,其中包括有本以为丢失了的马蒂斯(Matisse)、毕加索(Picasso)、迪克斯(Dix)以及其他艺术家的画作。”

“我认为电影应该呈现的是这并非一个在1945年就结束了的故事——寻找丢失的艺术品持续至今”,赫斯洛夫(Heslov)继续讲道:“仍然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品尚未被寻获。有些画作就挂在人们家中或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藏身在博物馆的墙上。你能想象如果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摧毁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那将会是一场灾难。”

“这部影片以另一种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所发生的一切,”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说道。她扮演了剧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克莱尔•西蒙娜(Claire Simone),这个女人手中掌握着几千件价值连城的失窃艺术品藏匿之处的信息。“这些人被更高的理想所驱使。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展示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都是被这队人马所拯救归还的——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某种程度上挺荒谬的:平民百姓走向了前线,为了拯救一扇窗户、一尊雕塑、或是一幅壁画,他们让将军停止轰炸一座教堂或者是一个区域——你忍不住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为了保存历史所做的是一切是非比寻常的,大公无私的。”

尽管古迹卫士们有着罗斯福(FDR)和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将军的支持,他们也面临着一个挑战—-怎样潜入战区。“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将军非常支持此行动——他想要确定战争结束后,有一些东西能被保存下来了——而他认为战争很快将会结束” 克鲁尼(Clooney)说,“这是在盟军轰炸摧毁了一座本来并不需要摧毁的古老修道院之后,将军才意识到的事情。因此我们不光要阻止纳粹摧毁艺术品,也要从盟军的攻击当中保卫艺术品,因为是盟军为了尽快取得胜利,不惜牺牲一切,肆无忌惮地到处轰炸。于是他们才醒悟过来,不光是德国人,甚至是我们自身也有可能摧毁文化。

埃德塞尔(Edsel)说许多美国的博物馆的馆长担心艺术和文化宝藏在战争中遗失,但是每位馆长都有自己的计划,不愿和他人齐心协力对抗敌人。

“后来成为了古迹卫士非官方领导的乔治•斯托特(George Stout)曾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他估计没有人会批准一群中年艺术史学家、建筑师和艺术家与士兵并肩作战的想法。”所幸是,罗斯福(Roosevelt)还是在最后一刻批准了这个计划。“在1943年8月,盟军在不经意间几乎摧毁了《最后的晚餐》”埃德塞尔(Edsel)继续说:“我认为这敲响了警钟,加快了古迹卫士们前往战场的步伐。”埃德塞尔(Edsel)说人们可能觉得打仗的士兵不乐意让别人来指挥他们什么能炸、什么不能炸,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令卫士们非常吃惊的是——我们在他们的家书中不止一次地发现了相关内容——士兵们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有轻微的抵触情绪,可很快就开始问:‘我们该怎样做?我们保住了任何教堂吗?我们寻获了哪些画作吗?’军队开始很好地配合起来。

古迹卫士也在和时间作战。随着盟军压近柏林,希特勒(Hitler)不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如果他不能拥有德国,那么他绝不会轻易把德国拱手相让。“它后来被称为尼禄法令(Nero Decree)”,克鲁尼(Clooney)解释道:“希特勒(Hitler)说“如果他死了,就摧毁所有的东西”——桥梁,铁轨,通讯设备,那意味着艺术品也将被摧毁。每一样东西。”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