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编舟记》:你的人生字典有什么?

《编舟记》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但是,它并非盖茨比的那种了不起,而是叫人暗自佩服的那种。

看完不免要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放眼国际,居然还有人拍摄如此老土的一部电影——拿生命在编字典。这部电影选择站在了功利的对立面,没有金钱,不为虚名。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它让文字和词语回到了最初的功能: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融。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传承了几世纪,有些则才一年半载。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无趣,那么,《编舟记》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有趣。如同编纂字典的繁复、琐碎,电影本身也没什么夺目技巧,相当枯燥,缺乏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依然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鼓吹成功的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更何况在完成《大渡海》之后,几个人又商量着要开始修订工作。

作为劳动果实的《大渡海》,它也说不上有什么光环。要用时间丈量的话,片中提到《大辞林》前后花了28年,而《大渡海》才花了15年,时间无情,一扫即过。但正如房东竹婆婆对马缔说的: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听上去再熟悉不过了,那便是日本人推崇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精神。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无趣之至,折磨死人。可《编舟记》却说,那是天经地义。

对自闭且内向的马缔来说,接手《大渡海》,除了有各司其职的贴切对号,他也寻得了与人交流的勇气,甚至于在一干同仁的帮助下,收获了爱情。抛开太重的《大渡海》不说,往轻的层面讲,马缔的人生写照,也是《大渡海》的意义所在。人生海海,字典如舟。它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人”,穿过海洋连接彼此,找到爱情,重塑人生。

《编舟记》有文科宅的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故作的讨喜,而是与时代不搭的笑料,比如毛笔写就的情书,还有马缔跟主编在公共场所收集词汇的举动。如果褪去那些私人情爱,多加实例,《编舟记》就真是一部关于编字典的百科全书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编舟记》实在太正了一点。从头到尾,电影完全没有反派角色。丈夫编字典,一词一卡。妻子做料理,一刀一划。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认真,低调踏实,敢于面对工作的寂寞(同时也带享受),从一而终。从女主角到其他配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马缔。有的退出了编辑工作,却一直在帮忙。有的工作调迁,却也称得上敬业。就连默默无闻的甘草阿婶,她也毫无怨言。更不用说那些拼命熬夜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来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大渡海》。

积极、正面,近乎主旋律的小人物题材,日本电影也有太多,像《铁道员》,不断的失去和送别却一直坚守岗位,往死里煽情。也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唏嘘喟叹,像《何时是读书天》,主人公早早看清了人生的孤独,选择用读书来对抗。但到最后,电影却笔锋直下,认为那是下下之策——人生还是要有情有爱,否则落在纸面,实在太寂寞了点。在这方面,《编舟记》的马缔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想到国人喜欢摘抄并杜撰鸡汤格言,它们总在说,人生的字典里没有失败,没有自卑,没有其他云云。但看完《编舟记》,我却想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问题,你的人生字典里有什么?

【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